“基于农耕记忆”的乡村美育新范式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ver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面向人人,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这本是教育的题中之意,但由于学校美育工作长期不受重视,处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而一直未能真正做到面向人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面向人人的美育目标?在偏远山区,美育之路如何走?如何使美育既贴近现实、凸显特色,又能融汇学科、升华心灵,达到全面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的目的?位于粤北山区的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交出了一份富于启迪的乡村美育新范式答卷。
  一、转变观念,凝聚全人美育共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教育方式比较重视应试教育,“重智育,轻美育”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一线教育者甚至部分校长对美育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美育教师不被重视,美育课程被边缘化。学校美育的这一现状显然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不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对美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学生对美育的期盼不相适应。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石潭镇着力推动关于学校美育工作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全员进行以美育为发展理念的广泛宣传和动员,成立了镇美育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学校、片区召开专题美育工作会议,强调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结合,将美育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提出了“人人美育,关注人人”的全人美育理念,确定了“以艺术为主、学科渗透为依托”的石潭镇美育教育模式,坚定不移走山区美育特色发展之路。
  二、利用资源,提升学校美育水平
  石潭镇拥有18所中小学校,最小的石湖教学点,距离镇中心20多公里,要翻过几座山才能抵达,仅有4名学生。在这样一个学校星罗棋布、教育教学设备基础差别较大、经费严重不足的镇域,推动美育的困难显而易见。
  为了提升全镇美术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石潭镇整合师资力量组建美育团队、组织参观学习、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校际联盟交流平台、建立校际磋商制度,并依托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对全镇的美育教师进行辐射性的指导交流和跟岗实践。为解决在全镇开展全人美育但师资匮乏的问题,石潭镇于2017年12月成立了“清远市美术教研联盟石潭实验基地”,并借助教研联盟,对缺少美术教师的学校的在职教师开展美育培训,使他们成为能胜任学校美育工作的兼职教师。这些非专业的指导教师是“跨学科、强美育”的积极分子,他们开创和拓展了石潭美育的新天地。
  三、农耕记忆,创建山区美育特色
  石潭镇是中国悠久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所承载的祖先记忆、民族情感、乡土情怀,正是当地开展山区农耕特色美育的绝佳理由。基于此,石潭镇深入挖掘农耕传统优秀文化,实施“农耕记忆”项目。
  石潭镇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美育教育,开辟了以“农耕记忆”为主题的18个就地取材的美育特色项目,走上了以“农耕记忆”为主题的美育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开设了“稻草艺术创作”“水墨农耕艺术创作”和“粘土立体版画艺术创作项目”等3个项目。粘土立体版画项目的创立源于学生到田间采风活动中的泥巴创作,稻草艺术创作项目选自下潭村春节用稻草扎火龙、舞火龙的民间艺术素材,水墨农耕艺术创作项目让儿童借助笔、墨、水的功能来理解、表现农耕文化。这些特色项目的开创,极大地激活了当地师生的美育情怀,增强了师生的民族自信、家乡自信。
  在石潭镇一中的美术馆里,陈列着该镇各级学校200余份18种特色的“农耕记忆”主题作品,内容包括民俗民风、自然风光、文化传承、区域非遗、学科融合等,方式包括原木刻画、石头画、竹壳画、叶刻画、纸浆画、稻草画、绳画,等等。这些创作材料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竹壳、竹叶、沙粒、稻草、绳子、废纸、木板、泥巴……这些在农村唾手可得的物品,都成为孩子们丰富的艺术创作资源。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在大自然中学,在天地间熏陶成长。除此之外,石潭镇还引导师生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把引人入胜的农耕传说、典故、谚语等结合民间技艺作为美育题材,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滋养了师生对美的追求。
  这里除了美术作品外,还陈列着源于山村生产生活的古朴农具,几乎山村农耕的每一个特别记忆符号,都能在此“复活”。由于紧贴生活,扎根乡村,聚焦农耕,这些作品不但释放出了学生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还激发出他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强烈创作欲望。
  “农耕记忆”项目的实施,不仅挖掘了农耕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更体现了美育的全人理念和创新意识。
  四、以美育人,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在美育教学实践中,石潭镇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努力为学生艺术创作创造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学校把课堂搬到广阔的田野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的真谛,让学生善于发现美,勇于表现美,大力展示美,并鼓励他们以自然质朴的方式自由创作。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体现、感悟、磨炼,培养自信,彰显个性,升华人格,并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在石潭镇,美育是全员参与,一二年级先培养观察、临摹,三四年级就动手创作。无论是观察、临摹还是创作,都运用到各学科知识,有数学的计算、语言的表达、作文的描绘、体育的动作、科学的知识等,美育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汇。
  在石潭镇,以美育助推德育、智育,以美育人、陶冶情操、全面提升师生精神世界的案例比比皆是。有数据表明,从开展美育尤其是“农耕记忆”主题的美育以来,石潭镇的辍学率从以前的30%左右下降至3%以下,家长的满意率大幅提升,社会反响良好,学生的成绩得到显著提高。正是因为美育的全覆盖、多层面、融学科,通过美育的熏陶,提升了全镇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美育效果与课堂教学质量相互促进,在石潭镇各中小学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印证。
  实践证明,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教育发展的利器,是伴随学生一生成长的“精神食粮”,是有效提高山区学生综合素质强有力的“催化剂”,它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舞台,也为边远山区教育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石潭镇的美术教育工作对广大的农村地区的美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使“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比较全面的、高水平的美育教育”的美育目标有了早日实现的可能。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其他文献
四会中学是历史名校,有过成功的辉煌,也有过痛苦的涅槃.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四会中学办学业绩十分突出,在肇庆市乃至广东省都享有盛名.然而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四会中学
期刊
3月26日下午,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相关决策部署,省委教育工委举办第34期广东高校学习论坛,邀请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一副主任王涛,作题为“在学习领会党的历史及其经验中提高政治‘三力’”的宣讲报告。省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李大胜主持会议。  王涛围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重要经验,
期刊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的戏剧,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其“源于汉,兴于唐”。在木偶戏中,表演者通过在幕后操纵木偶,演唱台词,伴以锣鼓等乐器鸣响,讲述一场场人间的悲欢离合,博得台下观众的喜怒哀乐。表演所用木偶根据操纵方式不同,可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在我国多地都有,本文介绍的是广东的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相传,其取法于福建布袋戏,产生于明朝万历年
期刊
黄文希,11年乡村任教经历;主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省级小课题1项和区级课题1项,微课设计曾获国级一等奖;2019年获得第二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高中思想政治科“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穿过揭阳的206国道到了新亨镇路段,中间的绿化带消失,车道变窄,路面坑坑洼洼,满载沙石的泥头车络绎不绝,轰隆而过,扬起漫天风尘。路边的建筑和房屋,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新旧叠加的尘埃。从国道拐进
期刊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指向反思、应用、创新、数学化等较高层级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创新及数学化
期刊
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校长吴志可,在广东省新一轮(2021-2023年)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遴选中获得连任.是什么让他获得省级认可?“为教育生态赋能”,这是吴志可为名校长工
期刊
学校依山而建,步行50米即可到达茂山脚下。看着山上苍劲的松树、硕大的松果,我不禁问学生:“摘过松果吗?”他们纷纷摇头。  暖阳和煦的午后,在校长的“护航”下,学生拿着袋子,奔向后山。最初见到松果的学生,却被松针吓了一跳:“呀!老师,这个好扎手啊!”不一会儿,他们便掌握了摘松果的要领,个子小的孩子猫腰捡拾树下的松果,高个子的男生拉着树枝,让女生飞快采集。  大家边摘边听着校长的回忆:“我小的时候,每
期刊
“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rn如果你曾经有过乡村生活或是接受过乡村教育的经历,你便会对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产生深深的认同感.rn城乡的二元差异有着深远
期刊
“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下热议的话题,这几乎成为教育管理者、校长以及教师追求并不断践行的目标。中山市东升镇自2015年来,坚持以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为主线,围绕“八大目标,三大任务,六大工程”,坚持“课题驱动,区域联动,项目带动”三轨并行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区域发展规划,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笔者结合镇区本土化实践,阐述实施发展规划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  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
期刊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作为一所工科类民办高职院校,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近年来鼓励教师依托专业联合企业,校企共建技能大师、校企双师、教学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