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精准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uba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要有效,必须精准;教学要精准,必须立足学情。
  要摸清学生知识的“家底”。精准教学的对象是动态的学生而非静态的教材。就教材而言,有的内容不教学生已会;有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会;有的内容学生怎么都学不会;还有的内容必须通过教师教,学生才能学会。因此,要在精准把握学生“会”与“不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果没有摸清学生的“家底”,或者忽略学情,只根据教材和教参选择“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学恐怕很难真正奏效。
  要医好学生的“心病”。影响学习结果的因素很多,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学生没有学会,未必就是知識的疏漏或者方法的缺失,很可能是关乎“心”的问题。教师先要“把脉会诊”,然后“对症下药”。例如,要让无心学习的学生愿意学习,让信心不足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用关注细节的训练应对粗心大意,用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应对三心二意;对时学时怠的学生侧重培养恒心,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着重培养静心和耐心。如果无视学生的“心病”,只在教学内容上用力,很可能南辕北辙,自然也就无所谓精准了。
  要从自我反省中贴近学生的“心声”。找准学情不能只从学生那里找答案,教师也要善于自我反省,从而更快捷地走进学生的心田、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对我所教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我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我的教学指导是在学生的“愤悱”之间还是多此一举?我的教学环节是否有促进学生学习的价值,我评价学生学得好不好时是否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一次听课时,听到一位教师质问学生:“为什么我教了三遍,你们还是学不会?”我很理解这位教师的沮丧。但是,如果这位教师反躬自省“为什么我教了三遍,学生还是学不会”,也许能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从学生最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设计教学,教师教起来省力,学生学起来也省力,也容易见效。我曾有幸观摩过一位特级教师的备课笔记,上面写满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甚至还有许多学生的姓名——他把具体的学生和具体的问题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什么样的问题问什么样的学生最适合,哪些问题“投放”给哪些学生最精准,学生仍旧不会怎么办……这样的“狙击式点射”才精准,才是真正立足学情的精准教学。(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大单元阅读教学,起点是学生在学习前已有的经验,终点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所具备的知识和素养.从起点走向终点,就是解决4个基本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哪里?学生去哪里?学生如何去?
“读整本书”最早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的,1941年,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说:“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要“读整本的书”。班级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从时间、数量与质量上保证阅读能持续进行。整本书深度阅读需要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策略,同时也需要教师注意指导,帮助学生走进作品,把握作品主题与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力。
学生在写作中要有精神立场,做一个有态度的、负责任的写作者,展现青春之“我”的特质.唤醒精神立场,是人格唤醒,发现真实的我,表达独特的我,展现青春的我,落实情境的我;是思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围绕“国家意志课程化、思政课程校本化”的思路,将国家必修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校本课程融合建构,结合学生发展特点拓展课程,基于学校办学特征开发课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以开发每篇文本的语言价值为备课重点;以寻找学习文本语言的最佳路径为教学主要任务。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在一读一问中揭秘表达真相;在一编一改中领悟言语真谛;在一删一比中获取语言真经。本文以开发文本语言价值(“言值”)的最佳路径为话题,探讨如何让文本成为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蓝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的教材,该课程以生活德育论为核心理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个性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飞跃.作为思政教师,可以
摘 要:“井陉拉花”是流传于井陉县境内的一种优秀民间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非遗之美,让优秀的民间艺术与学校艺体教育有机融合,并使之得到有效地推广与普及、创新与发展。多年来,当地教师通过编写教材、培训师资、培养新秀、“操舞”融合、活动搭台等多项举措,切实将“井陉拉花”引进校园、带进课堂、融入课间操,如此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艺术表现能力,又让“井陉拉花
摘要:任务驱动的英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模式,变教师的讲授为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练中思、思中问、问中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质——让学生更有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做到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具体问题:教学前,以预习任务驱动学生进入状态;教学中,以探究任务驱动学生实现语用;教学后,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形成能力。任务的难度、精准度与容量都可能影响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
研究发现,数学焦虑(即数学自我评估)对算数成绩有一定的影响,数学焦虑与数学自我评估的特定认知相关。目前,还不清楚数学焦虑和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算数成绩方面的具体作用,但是之前的研究揭示数学焦虑与学校算数成绩有关。本研究探讨了数学焦虑是否会对数学学困生在算数成绩上产生影响。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开展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实践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同时,也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设置核心问题,以问促学,促使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能更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