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深旋耕作和覆膜对种植党参土壤物理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来源 :土壤与作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9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明立式深旋耕作及地膜覆盖对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种植党参土壤物理性状和耗水特征的影响,可为半干旱区党参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7年设置立式深旋40 cm覆膜(VTM)、立式深旋40 cm无覆膜(VT)、传统旋耕15 cm覆膜(RTM)和传统旋耕15 cm无覆膜(RT)4个处理,测定党参收获后0~40 cm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产量等指标,计算各生育阶段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系数、党参生长速率和耗水效率等指标,明确立式深旋耕作和覆膜对党参土壤物理性状和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旋耕相比,立式深旋耕作显著降低了0~40 cm的土壤容重,地膜覆盖条件下降低了8.7% ~9.6%,无覆膜条件下降低了8.1% ~9.4%;相应地显著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毛管含水量.在党参拉蔓期到块根增长期,立式深旋耕作提高0~300 cm土层土壤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耗水速率,分别为6.1~8.8 mm、3.2% ~8.5%和9.6% ~15.2%;地膜覆盖分别提高8.1~18.4 mm、6.8% ~37.1%和13.6% ~45.7%.在党参苗期到结果期,立式深旋耕作提高生长速率和耗水效率分别为29.6% ~75.1%和21.4% ~59.8%;地膜覆盖分别提高21.6% ~67.7%和16.7% ~64.8%.立式深旋耕作的党参块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3% ~34.4%和14.1% ~28.3%,地膜覆盖分别提高18.9% ~31.8%和11.8% ~25.7%.因此,立式深旋耕作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立式深旋耕作结合覆膜可提高拉蔓期到块根增长期0~300 cm土层土壤耗水、耗水模系数和耗水速率,提高苗期到结果期党参生长效率和耗水效率,使党参块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所以,立式深旋耕作和覆膜结合是适宜于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党参种植的耕作技术.
其他文献
为探讨JmCO基因在胡桃楸花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促进提早开花的分子机理,从胡桃楸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Jm-CO基因片段,利用JmCO基因差异片段设计上下游引物,通过PCR扩增技术克隆得到该基因的CDS序列全长,将该基因命名为JmCO.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JmCO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的进行聚类及序列特征、蛋白结构、系统进化分析及亚细胞定位预测等.应用RT-PCR技术分析JmCO基因在胡桃楸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克隆得到胡桃楸成花相关JmCO基因序列全长为582bp,其编码19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
丝核菌属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多种丝核菌种类及融合群可侵染水稻,不同丝核菌种类及融合群间致病力具有较大差异,分析不同丝核菌致病力差异对于研究丝核菌属病原菌导致的水稻病害的发生流行以及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多核和双核丝核菌对水稻致病力差异产生的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2种病原菌侵染水稻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侵染过程中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纤维素酶(Cx)、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
为研究自然状态下油松感染松材线虫后的生理响应,2019年10月在沈阳市东陵公园松材线虫发病区对受害前期、受害后期和健康对照组油松的1a生针叶进行取样,测定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受害前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受害后期较对照组和受害前期差异均极显著(p<0.01);受害前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受害后期较对照组和受害前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受害前期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受害
随着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人工分级劳动量激增,双孢蘑菇自动分级得到广泛关注.针对目前双孢蘑菇分级系统只考虑菌盖大小参数,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大小、残缺和褐变程度的双孢蘑菇自动分级系统.为尽可能获取双孢蘑菇全表面信息,设计了翻面机构能够获取双孢蘑菇正反两面图像.该系统主要由上料机构、传送机构、图像采集系统、翻面机构、控制系统和分级执行机构6部分组成,并且可以通过本地显示屏、手机移动端、Web端对蘑菇分级结果进行实时显示.针对3个品质指标的检测,提出基于分水岭算法获取双孢蘑菇轮廓并计算菌盖面积;基于S
为了解培养料中桑枝屑含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产量及子实体中硒元素等营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产量高、成本低、富硒栽培料配方,开展桑枝屑料栽培秀珍菇试验,比较不同配方秀珍菇菌丝生长情况、生物转化率、经济效益及子实体硒、粗多糖、粗蛋白、氨基酸的含量.试验表明,桑枝屑比例为60%左右,秀珍菇菌丝洁白、粗壮,生物转化率和利润最高;子实体中硒含量随桑枝屑含量增加而增加,而粗多糖、粗蛋白、氨基酸跟桑枝屑添加量无明显相关性;第2潮菇、第3潮菇的硒含量均比第1潮菇高.
水稻粒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包括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成熟的种子由胚、胚乳、种皮(果皮)构成,他们分别由受精卵、中央细胞和母体珠被发育而来.因此,种子大小由母体和合子组织等因素协调控制.而水稻种子最外层的颖壳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器官,它为水稻种子的生长设置了一个最大的上限.目前多个信号途径通过调控水稻颖壳的发育调控水稻粒型,主要包括:泛素-蛋白酶体途径、G蛋白信号途径、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途径、植物激素和转录因子等调控途径.将粒型的基础研究转化为实践应用,对于作物产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总
土壤团聚体为有机碳提供物理保护,是土壤碳固存和稳定的主要场所.团聚体内有机碳的数量和化学结构对评价有机碳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以1985年建立在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长期定位试验(农田、草地、林地和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团聚体分级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长期不同利用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布和化学光谱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农田相比,经过35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官能团相对峰面积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主区为无秸秆添加、秸秆添加菌剂(还田量7500 kg·hm-2),副区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135(135 kg·hm-2)、N180(180 kg·hm-2)、N225(225 kg·hm-2),测定玉米的产量,分析其氮肥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与无秸秆添加相比,秸秆还田后,玉米生育期内各施氮水平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较高,土壤全氮在N180、N225处理时较高,但土壤碱解氮、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均未达到显著差
为了分析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在国内期刊有关土壤团聚体研究的主要成果,使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高级检索功能对团聚体/土壤团聚体进行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1990-2019年,并利用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检索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年度发文量来看,我国关于土壤团聚体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990-200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2005-2019年为快速发展阶段.通过统计研究机构和作者发文量关系显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拥有较强的研究实力.文章引用率显示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研单位发表的文章平均引用
赣东北地区的芋头-水稻轮作发展迅速,但较高的有机肥投入和持续的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碳钾的影响程度还不明确,因此,亟需开展芋头-水稻轮作不同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碳钾分配机制方面研究,为芋头-水稻轮作模式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年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湖坊镇进行,分别选取芋头-水稻轮作1年、3年、5年、10年的田块,以只种植一季水稻的田块(CK)为对照,测定其土壤肥力、土壤中各团聚体组分及各组分团聚体中有机碳、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并进一步分析团聚体组分中有机碳与速效钾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芋头-水稻轮作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