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4月4日,上海“醒来”死亡体验馆正式闭馆。死亡体验馆的创始人之一黄卫平说:“既然万物都不可能永生,那这个体验馆也该有‘死亡’的时刻。”
寻找生命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黄卫平放弃石化厂的“铁饭碗”,下海经商。刚闯荡上海时,他的收入只够糊口,但迎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黄卫平的外贸生意每年利润有好几百万元。
物质丰富后,人就容易迷失,黄卫平的性格变了,跟他合伙做生意的姐夫常常骂他:“你就是个暴发户,以前还知道怎么挣钱,现在只知道怎么败家!”
黄卫平的财富在无节制的挥霍中消耗殆尽,家庭也因此破裂。2007年,妻子提出离婚,他和父母的关系也逐渐疏远。社会关系一层层剥落,很长一段时间,他一个人窝在家里,像是个“活死人”。
人是不甘心莫名其妙死去的,黄卫平为自己找了一个结束生命的理由。既然事业和财富已消散,家庭也分崩离析,他就想等陪伴自己15年的拉布拉多犬去世后再去自杀。
2008年5月,黄卫平买了一辆越野车,他打算开去边境再也不回来,结果车辆的牌照还没办下来,汶川发生了地震。5月12日,他愣愣地看了一天新闻,最后困倒在沙发上。第二天一早,他决定去灾区。
黄卫平以为灾区必定是满目疮痍,四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但那几个月,他看到最多的是死亡激发出的生机。一群孩子好奇他染过色的头发,一路追着看他,他索性坐下来给孩子们讲城市里的生活。
那一刻,黄卫平觉得自己根本不了解死亡,灾难里人们积极重建生活的务实态度,不但打碎了他关于死亡的臆想,更激起了他对生的意志。他要活下去,要继续探索生死的意义。
2008年,黄卫平牵头成立临终关怀机构“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
醒来体验死亡
2010年的一天,黄卫平想,如果当初有个人拉他一把,给他一些提示,让他思考生死的意义,或许人生就完全不同了。于是,他开始筹备一个关于死亡的体验馆,让更多人从迷茫中“醒来”。
最能传递死亡气息的,是焚尸炉。火葬场的领导得知他的来意后,先是觉得他胡闹,但看到他认真的眼神后,决定破例允许他体验一把。炉子的喷火口关掉后,在原本放置棺材的地方垫了块布,黄卫平躺了上去。这里,是生命的终点,进去的是肉体,出来的是灰烬……
全程不到一分钟,但在炉子里,时间像是被拉长,脑子里只剩一片空白。体验结束后,黄卫平在火葬场的院子里坐了很久,焚尸炉里的“空白”状态,与他失去财富、爱情、亲情之后的状态竟然那么相似,这更加坚定了他要做死亡体验馆的决心。
在筹备中,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黄卫平和另一个合伙人丁锐先后找过民政部门、殡葬业的行业龙头、民间资本……但都没有成功,很多人聊了几句就拒绝了,“都不太想和死亡扯上关系,觉得不吉利。”最后,除了网站众筹的资金外,黄卫平和丁锐又自掏腰包加了18万元,项目以41 万元的初始资金正式启动。
因为没有人做过类似的事情,建馆的探索成本非常高。2014年,丁锐把设计任务交给了一个美院的团队,也描绘了自己的构想。没想到几个月后,对方交给他一个“山洞”,通道外壁是奇形怪状的石头,缠绕在墙上的蜘蛛网还时不时掉下来几缕,通道整体被设计成一个以麻绳作扶手、以木板作桥面的“奈何桥”,完全是把它当鬼屋来建了。黄卫平不满意,眼看着临近开馆,他还是狠下心把它拆掉重建。
在资金、技术、想象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下,他们不断推翻重来,最后体验馆成了一个缓慢生长的奇怪产物。2016年4月4日,筹备了4年,耗资近400万的醒来死亡体验馆正式开馆。公众号积攒的粉丝慕名前来体验,每周的体验场次都满员,媒体纷纷前来采访,还有来自韩国和俄罗斯的商人想加盟。
只提供了一个棋盘
黄卫平和丁锐将体验馆定义为一个心理学、哲学产品,他们希望体验者借这个工具对生命进行一些探索。但在開馆之后,预期慢慢落空,热度去得很快,半年后,体验馆就遭遇了断崖式大跌,一周只有一两个人买票。
在琐碎的日常运营和现实的流量困境下,团队的热情被消耗殆尽。落差让黄卫平开始反思,常常带着团队讨论受众、营销手段、商业模式的问题,他们甚至对体验馆的存在产生了质疑:难道体验死亡是种伪需求?
2016年6月,志愿者秀梅变成了团队CEO。秀梅着力于体验馆的营销推广,按照商业公司的运作模式,在豆瓣、携程、大众点评等网站上开拓了很多引流渠道,人流量逐渐恢复了一些。
大众点评是把双刃剑,体验者中很多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把体验馆当作鬼屋来玩。当实际体验和预期不一样时,他们会给出差评。
黄卫平再次反思,他不再抱着“为了更好地活”这一教育目的,“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棋盘,有人下的是惊天棋局,有人只当这个是五子棋游戏。”
循着这个思路,黄卫平给体验馆定下了一个死亡日期:2019年4月4日。消息一出,预定名额立刻报满。有人特意从外地坐飞机赶到上海,有人因为买不到周末的体验票专程向公司请假,他们都想在闭馆之前体验一次“死”的感觉。
黄卫平说:“闭馆的决定是一种解脱,我们意识到了死亡体验馆的局限性,但我能明显感觉到公众对死亡的探讨渐渐多了起来,这肯定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寻找生命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黄卫平放弃石化厂的“铁饭碗”,下海经商。刚闯荡上海时,他的收入只够糊口,但迎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黄卫平的外贸生意每年利润有好几百万元。
物质丰富后,人就容易迷失,黄卫平的性格变了,跟他合伙做生意的姐夫常常骂他:“你就是个暴发户,以前还知道怎么挣钱,现在只知道怎么败家!”
黄卫平的财富在无节制的挥霍中消耗殆尽,家庭也因此破裂。2007年,妻子提出离婚,他和父母的关系也逐渐疏远。社会关系一层层剥落,很长一段时间,他一个人窝在家里,像是个“活死人”。
人是不甘心莫名其妙死去的,黄卫平为自己找了一个结束生命的理由。既然事业和财富已消散,家庭也分崩离析,他就想等陪伴自己15年的拉布拉多犬去世后再去自杀。
2008年5月,黄卫平买了一辆越野车,他打算开去边境再也不回来,结果车辆的牌照还没办下来,汶川发生了地震。5月12日,他愣愣地看了一天新闻,最后困倒在沙发上。第二天一早,他决定去灾区。
黄卫平以为灾区必定是满目疮痍,四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但那几个月,他看到最多的是死亡激发出的生机。一群孩子好奇他染过色的头发,一路追着看他,他索性坐下来给孩子们讲城市里的生活。
那一刻,黄卫平觉得自己根本不了解死亡,灾难里人们积极重建生活的务实态度,不但打碎了他关于死亡的臆想,更激起了他对生的意志。他要活下去,要继续探索生死的意义。
2008年,黄卫平牵头成立临终关怀机构“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
醒来体验死亡
2010年的一天,黄卫平想,如果当初有个人拉他一把,给他一些提示,让他思考生死的意义,或许人生就完全不同了。于是,他开始筹备一个关于死亡的体验馆,让更多人从迷茫中“醒来”。
最能传递死亡气息的,是焚尸炉。火葬场的领导得知他的来意后,先是觉得他胡闹,但看到他认真的眼神后,决定破例允许他体验一把。炉子的喷火口关掉后,在原本放置棺材的地方垫了块布,黄卫平躺了上去。这里,是生命的终点,进去的是肉体,出来的是灰烬……
全程不到一分钟,但在炉子里,时间像是被拉长,脑子里只剩一片空白。体验结束后,黄卫平在火葬场的院子里坐了很久,焚尸炉里的“空白”状态,与他失去财富、爱情、亲情之后的状态竟然那么相似,这更加坚定了他要做死亡体验馆的决心。
在筹备中,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黄卫平和另一个合伙人丁锐先后找过民政部门、殡葬业的行业龙头、民间资本……但都没有成功,很多人聊了几句就拒绝了,“都不太想和死亡扯上关系,觉得不吉利。”最后,除了网站众筹的资金外,黄卫平和丁锐又自掏腰包加了18万元,项目以41 万元的初始资金正式启动。
因为没有人做过类似的事情,建馆的探索成本非常高。2014年,丁锐把设计任务交给了一个美院的团队,也描绘了自己的构想。没想到几个月后,对方交给他一个“山洞”,通道外壁是奇形怪状的石头,缠绕在墙上的蜘蛛网还时不时掉下来几缕,通道整体被设计成一个以麻绳作扶手、以木板作桥面的“奈何桥”,完全是把它当鬼屋来建了。黄卫平不满意,眼看着临近开馆,他还是狠下心把它拆掉重建。
在资金、技术、想象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下,他们不断推翻重来,最后体验馆成了一个缓慢生长的奇怪产物。2016年4月4日,筹备了4年,耗资近400万的醒来死亡体验馆正式开馆。公众号积攒的粉丝慕名前来体验,每周的体验场次都满员,媒体纷纷前来采访,还有来自韩国和俄罗斯的商人想加盟。
只提供了一个棋盘
黄卫平和丁锐将体验馆定义为一个心理学、哲学产品,他们希望体验者借这个工具对生命进行一些探索。但在開馆之后,预期慢慢落空,热度去得很快,半年后,体验馆就遭遇了断崖式大跌,一周只有一两个人买票。
在琐碎的日常运营和现实的流量困境下,团队的热情被消耗殆尽。落差让黄卫平开始反思,常常带着团队讨论受众、营销手段、商业模式的问题,他们甚至对体验馆的存在产生了质疑:难道体验死亡是种伪需求?
2016年6月,志愿者秀梅变成了团队CEO。秀梅着力于体验馆的营销推广,按照商业公司的运作模式,在豆瓣、携程、大众点评等网站上开拓了很多引流渠道,人流量逐渐恢复了一些。
大众点评是把双刃剑,体验者中很多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把体验馆当作鬼屋来玩。当实际体验和预期不一样时,他们会给出差评。
黄卫平再次反思,他不再抱着“为了更好地活”这一教育目的,“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棋盘,有人下的是惊天棋局,有人只当这个是五子棋游戏。”
循着这个思路,黄卫平给体验馆定下了一个死亡日期:2019年4月4日。消息一出,预定名额立刻报满。有人特意从外地坐飞机赶到上海,有人因为买不到周末的体验票专程向公司请假,他们都想在闭馆之前体验一次“死”的感觉。
黄卫平说:“闭馆的决定是一种解脱,我们意识到了死亡体验馆的局限性,但我能明显感觉到公众对死亡的探讨渐渐多了起来,这肯定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