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有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胰腺癌6例报道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hl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PH)是肝外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类型,临床上并不多见.1998年5月至今我院消化内科收治胰腺癌致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共6例,现报告如下,旨在探讨RPH对胰腺癌的诊断意义.

其他文献
误服是造成儿童消化道腐蚀性损伤导致食管狭窄的最主要原因,患儿可表现为吞咽困难、进食后反复呕吐、胸痛等,最终营养摄入不足导致缺铁性贫血、体格矮小及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儿的发育。内镜下食管扩张术是治疗成人食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但对于儿童食管狭窄内镜下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不多。
期刊
患者女,46岁,左上腹间歇性痛4个月,伴发热,黄疸1周。体检:体温38.5℃,血压120/80mmHg,皮肤及巩膜明显黄染,左上腹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实验室检查:WBC1.52×10^9/L,中性粒细胞88%,总胆红素131.7μmol/L,直接胆红素100.9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57u/L,天冬氨酸转氨酶213/L;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PPI)。对于依从性较差及症状持续患者来说,抗反流手术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laparoscopic Nissen fundoplication,LNF)是另一种替代疗法。尽管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明确,但在美国过去10年的手术量明显下降,可能与其术后长期存在腹胀、
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是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既往以手术行胆道引流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急诊手术风险较大,且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我院自1997年10月至2003年10月间应用内镜微创治疗高龄高危重症急性胆管炎36例,疗效满意,现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
患者男,42岁,主因“间断乏力5年”于2013年3月收入我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伴间断恶心,不伴呕血、黑便,腹部B超示胃底、体胃壁不规则增厚,腹部CT示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明显粗大。2008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行胃镜及活检病理检查,提示胃病变、贲门多发息肉以及黏膜上皮增生,予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后仍反复出现贫血,血红蛋白36g/L,骨髓活检提示粒红巨三系增生(符合缺铁性贫血)、骨髓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于2003年10月19日~22日在济南召开了全国食管疾病诊断治疗研讨会,会议对学会1999年8月烟台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其内容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2004年2月7日学会又进行了讨论、统一,综合整理如下.
患者男,67岁,2003年因大便性状改变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遂于我科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分别于2006年11月20日、2006年12月27日、2007年4月13日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这3次的病理结果分别为:(乙状结肠)管状腺瘤,上皮轻度异型增生;(降乙交界)大肠黏膜慢性炎症,部分腺瘤样增生;(盲肠)早期管状腺瘤。患者在多次检查过程中阑尾开口均未见明显异常。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目前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过程及氧自由基损伤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糖皮质激素和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成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糖皮质激素只在重度溃疡性结肠炎中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中只在5-氨基水杨酸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用,而不作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初始治疗用药。近几
患者女,37岁,因间断性腹痛、腹泻1年,要求行无痛肠镜检查入院.无痛肠镜检查于下午进行,麻醉诱导期给予氟芬合剂2 ml,咪唑安定2 mg,阿托品0.3 mg静脉注射,而后给予得普利麻首量60 mg静脉注射.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进行肠镜检查,由于肠镜检查进行不很顺利,整个过程耗时较长,其间多次追加得普利麻,总计230 mg.患者于检查完成后5 min后苏醒,无明显不适,一夜睡眠尚可.于次日患者出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