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光霉素局部治疗复发性外阴Paget氏病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odo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阴表皮内Paget氏病可伴发腺癌,因此,外阴切除为其首选疗法。然而在切除之边缘常复发,如再行切除往往又失败,且可发生类似于原发病的瘙痒及灼热症状。争光霉素在鳞状细胞组织中浓度高,已证明对起源于鳞状细胞的肿瘤有效,因此作者选择它作局部化疗。药物制备:105毫克硫酸争光霉素溶于1毫升蒸馏水,再与2克Aquaphor基质混匀制成3.5%的疏水性软膏3克,置冰箱保存,有效期30天。7例复发性外阴Paget氏病患者,洗清患部,保护周围正常皮肤,外用3.5%的争光霉素软膏,每日2次。每2周为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4~6周,无1例超过4个疗程。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一例典型持久性隆起性红斑(EED)发展为鳞癌.患者为一70岁男性,患红色斑块25年,因皮损之一发展为肿瘤而于1976年2月就诊.患者于45岁左右时手足和面部发生指尖大小紫红斑点.天暖时皮损无症状,天冷时一些皮损疼痛和溃烂.斑块缓慢增大加剧,累及肘、臀和膝.一个月前在右大拇趾发生一个乳头瘤样易出血的肿瘤.检查:除皮损外无任何异常表现.在耳廓、前额、鼻、颈后、手背、肘、膝和足有边界清楚、坚硬的
期刊
皮肤科医生很重视全身性疾病的皮肤表现,因它有助于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1973年Frank提出早发心血管疾病伴有耳垂皱褶,以后的报告也认为冠心病患者发生耳垂皱褶者较多,并认为这种皮肤体征确与冠心病有关。本文旨在介绍一组具有斜形耳垂皱褶的冠心病患者,使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皮肤的体征,有所认识。作者报告的病例,系1976年9月20日在马利兰比瑟斯达的国立海军医学中心,内科冠心病专科病室调查所得,7例冠心病
期刊
作者报告一例51岁男性患者,10余岁时曾患风湿热,自1957年患疱疹样皮炎起,曾连续5年服氨苯砜,每日3次,每次100毫克,以后减量为每日100~200毫克,有时连续,有时间断.1966年发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开始曾用不同药物治疗,随后用别嘌呤醇100毫克,每日3次,使病情得到完全控制.1972~1977年期间,先后曾有6次肾绞痛发作.1977年3月首次来诊,未问出滥用止痛药的历史.患者身材较高较
期刊
1963年Rocca等首次报告了14例糖尿病患者在双足发生非外伤性大疱损害.大疱位置浅表,无自觉症状,缓慢愈合后不留下瘢痕.1967年Cantwell等称之为糖尿病性大疱病(Bullosis diabeticorum).并发现这些大疱均具有多发性、无症状和位于表皮内的特点.此后,各家均有类似报道.但1975年Kerl则发现此种大疱位于表皮下,在真皮内没有或仅有轻度的炎性浸润.本文在200例糖尿病患
期刊
作者对5例(女4、男1,年龄24~52岁)临床诊断为雷诺氏病的患者,应用血浆去除法(plasmapheresis)进行治疗,每周去除2~2.5升血浆,共5次,所有病例对此疗法都能很好耐受。用超声速度计(Ultrasonic velocimetry)检查血浆去除法治疗前后,发现手指小动脉从闭塞状态变成开放状态。从治疗开始之日起即见有进步,虽然以后几周有一些退行变,但是确切的改善最少可维持6个月。4例
期刊
用Digeon等的PEG(6000)-C4沉淀试验对61例银屑病患者作了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测定.疗前多数病人的皮损是活动的,PUVA治疗1月后呈非活动性.治疗前测定了43例的CIC,治疗后测定了41例的CIC.
1964年Pettit等从临床和实验室首次在瘤型麻风中证实继发性氨苯砜耐药病例,并预言迟早会出现原发性耐砜类药病例。
1976年Scott等曾报告过一些临床上表现为丘疹或斑块的孤立性皮肤损害而组织病理学上呈现扁平苔癣改变的患者.作者报告4例这类疾病的患者.4例中3例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5岁、66岁、54岁;1例为男性,年龄为80岁.皮损特点均为孤立性红色鳞屑性斑片,界限清楚,大小约1~2厘米,其中3例有轻度痒感.2例初步诊断为鲍温氏病,其他2例为鲍温氏病或基底细胞癌.所有病例组织病理学诊断均为扁平苔癣.
期刊

作者报告一例3个月的日本女孩在发热(38℃)、流涕等流感样症状出现1~2天以后,于1976年11月在脸上、臀部出现一些有触痛、暗红色隆起性红斑.皮损持续2周,口服抗菌素及外用类固醇后消失,一月后由于皮损再现,即入院治疗.体检:额、颊、臀和左大腿有一些暗红色,高出皮面直径为10cm的斑块,有触痛.臀部之皮损其中央有几个豌豆大小的水疱.实验室发现:白细胞16100/mm3、中性66%、血沉60mm/h
目前用于光化学疗法的补骨脂素如8-MOP具有二个反应位置,在UVA的作用下,可与细胞核的DNA发生交联结合,形成单加合物与双加合物,不易为细胞修复机制所去除,因此不仅能引起许多生物的细胞突变,而且可使小鼠致癌。因而有必要寻求其他具有光敏作用,而又无致癌可能的化合物以代替目前应用的补骨脂素。3-羰乙氧基补骨脂素(3-Carbethoxypsoralen,3-CPs)仅有一个反应位,在UVA的作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