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知识是为交际服务的,是整个交际能力的基础。学语言和学游泳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游泳教练只教给学生游泳的知识和要领,而不让学生下水练习,学生永远也学不会游泳。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把初学游泳的孩子带到大海中去,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学到游泳的本领。因此,语法教学要体现交际性,体现在“在用中学”,不但要“活学”,而且要“活用”。
一、课堂教学“活学与活用”的实现
1、设计情景,创造环境。
语言的交际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使最简单的句子如“What i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如果不顾场合、对象也达不到交际目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是汉语的环境,要让他门英语入门,就得把他们从汉语的环境中拉出来,创造一种英语氛围,如在上课前三分钟安排值日生用英语汇报、讲新闻、讲故事、谈论一个规定的话题等。“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设置生动形象化的情景,能促进交际双方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加快传递信息的交际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实物、图片、动作表演及学生心理等创设情景,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进行情景交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用英语交谈、问候、问答、说明事由、介绍、讨论问题等。
2、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建立“信息差”。
人们在交际时,只有问答双方对某一方面有了好奇心或必要时方才发问。引起发问的好奇心或认为有必要性便是信息差。当课堂教学的练习中建立了信息差,交际便有了实际意义。例如在阅读理解课文“The Olympic games”中,在设计操练活动时就充分利用信息差理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际,交流信息。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具备一定信息差的情景交际,便易于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信息差还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得课堂教学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用“信息转换”方式实现交际。
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中,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来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学完“A tale of two cities”一课之后,要求学生以故事里人物的身份叙述整个故事,使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不断获得语言技能。
二、注重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注意中英文化交际
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母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英语并不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文化实体而一定要学生去适应它,不同的文化背景者讲英语会有不同的文化感受、内心体验。因此外语教学不是要消除或模糊英语语言的边界,而是要挖掘边界并使它更加清晰。由于语言的发展不同,民族的习惯不同,在语言中所表达的词汇及其意义和概念也往往不同,在英语和汉语中,虽都有些同义的词,但是其词汇意义都有很大差别,不能把它和某个汉语词完全等同起来。例如,“关门(窗)”是“close the door (window)”,“关灯”是“Turn off the light”,“关机器”是“stop the machine ”等。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还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以“fish”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鱼”与英美国家的“鱼”没有什么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中的“鱼”的文化意义又有差异,“fish”一词可以指人,“a poor fish”指“倒霉的人”,“a cold fish”指“孤僻的人”,此外,教师要善于在课文中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因语言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交际失败。如向老外问一些像这样的问题:“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pay in your country ?” 等。这些句子虽然语法正确无误,但却使外国人心里不痛快,因为所问的内容都是英语国家所忌讳的,在中国,人们询问年龄、体重、婚姻等似乎是常有的事,但在英美等国家,这都是尽力避免的。在英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地道的英语,克服母语的干扰,直接用英语思维表达,获得英语交际表达能力。
一、课堂教学“活学与活用”的实现
1、设计情景,创造环境。
语言的交际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使最简单的句子如“What i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如果不顾场合、对象也达不到交际目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是汉语的环境,要让他门英语入门,就得把他们从汉语的环境中拉出来,创造一种英语氛围,如在上课前三分钟安排值日生用英语汇报、讲新闻、讲故事、谈论一个规定的话题等。“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设置生动形象化的情景,能促进交际双方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加快传递信息的交际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实物、图片、动作表演及学生心理等创设情景,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进行情景交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用英语交谈、问候、问答、说明事由、介绍、讨论问题等。
2、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建立“信息差”。
人们在交际时,只有问答双方对某一方面有了好奇心或必要时方才发问。引起发问的好奇心或认为有必要性便是信息差。当课堂教学的练习中建立了信息差,交际便有了实际意义。例如在阅读理解课文“The Olympic games”中,在设计操练活动时就充分利用信息差理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际,交流信息。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具备一定信息差的情景交际,便易于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信息差还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得课堂教学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用“信息转换”方式实现交际。
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中,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来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学完“A tale of two cities”一课之后,要求学生以故事里人物的身份叙述整个故事,使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不断获得语言技能。
二、注重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注意中英文化交际
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母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英语并不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文化实体而一定要学生去适应它,不同的文化背景者讲英语会有不同的文化感受、内心体验。因此外语教学不是要消除或模糊英语语言的边界,而是要挖掘边界并使它更加清晰。由于语言的发展不同,民族的习惯不同,在语言中所表达的词汇及其意义和概念也往往不同,在英语和汉语中,虽都有些同义的词,但是其词汇意义都有很大差别,不能把它和某个汉语词完全等同起来。例如,“关门(窗)”是“close the door (window)”,“关灯”是“Turn off the light”,“关机器”是“stop the machine ”等。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还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以“fish”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鱼”与英美国家的“鱼”没有什么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中的“鱼”的文化意义又有差异,“fish”一词可以指人,“a poor fish”指“倒霉的人”,“a cold fish”指“孤僻的人”,此外,教师要善于在课文中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因语言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交际失败。如向老外问一些像这样的问题:“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pay in your country ?” 等。这些句子虽然语法正确无误,但却使外国人心里不痛快,因为所问的内容都是英语国家所忌讳的,在中国,人们询问年龄、体重、婚姻等似乎是常有的事,但在英美等国家,这都是尽力避免的。在英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地道的英语,克服母语的干扰,直接用英语思维表达,获得英语交际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