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家长的宠爱、别人的关心在他们看来理所当然,大部分孩子都缺乏责任感和感恩意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感恩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也是一种责任。因此建设和谐幸福的社会,我们不该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孩子接受感恩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等教育渠道都有培养孩子回报社会、回报父母的职责和义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父母的道德素养和日常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起着教育作用。如果父母看待问题或处理问题是乐观、积极向上的,那么孩子的人生观也会如此。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弘扬这一传统美德,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比如:父母带着孩子上街,在公共汽车上父母主动给老人让座或叫孩子给老人让座;爷爷奶奶生活有困难,父母经常去照顾或吩咐孩子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邻里之间有老人需要帮忙,父母毫无怨言地上前帮助等等。这些小事情小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着孩子,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父母是那么关心他人、尊敬老人,通过对比,孩子也会发现,父母对自己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自己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对父母如此,对社会亦如此,知恩图报的种子会在孩子心中深深地扎下根去,并且会开花结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孩子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校可将感恩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开设感恩课程,使感恩向课程深入、在课程中渗透,让感恩教育有植根的土壤依托的载体,进而形成感恩教育文化。让孩子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身边情中认识和发现真善美,敬重美、升华美、创造美,进而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德;可挖掘生活中、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安排一些活动以创设良好的感恩舆论氛围,使孩子耳闻目染感同身受;坚持感恩实践活动,让孩子付诸感恩行动,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在参与活动中孩子亲身体会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像南京 “彭宇案”和广东 “小悦悦”事件给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对孩子们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并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每一年,总会有感动中国、感动社会的人物涌现,他们如同一缕缕金色的阳光撩开了这个社会的阴霾,让寒冷的世界多了些许暖意。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2009年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她不放心瘫痪在床的养母,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一边学习一边悉心照料着养母。2009年,临汾市委授予孟佩杰母女“文明和谐家庭”荣誉称号,2010年,孟佩杰成为临汾市年龄最小的十佳道德模范。曹于亚,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生。2006年,她“捐肾救父”和“带父上学”的举动感动了亿万国人。捐肾后,她不顾身体虚弱,一边准备高考一边照顾尚未完全康复的父亲。落榜后,她又外出打工,努力偿还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曹父的医保、医疗费等实际问题逐一得到解决。2007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向这位坚强的女孩敞开了大门。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关怀,曹于亚暗下决心,一定要以一颗感恩之心求学、爱家、回报社会。她发奋图强,成绩很快从入学时的倒数第一名攀升到了班级前列,并相继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当选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后,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起了感恩接力棒,积极帮助别人以回报社会。有一次,一所大学的师生捐给曹于亚1万元,她当场就转捐给了该校贫困生。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曹于亚还先后前往都江堰、彭州等重灾区当志愿者。如果“孟佩杰”、“曹于亚”再多一点,或许“彭宇案”和“小悦悦”事件就会少一点,这个社会就会多一些温暖与幸福。
要建立和谐幸福的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具有高素质高文化,而孩子是社会的接班人,只有培养孩子的具有感恩之心、懂得回报社会,建立幸福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
(本文作者系福州市罗源三中学生家长)
孩子接受感恩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等教育渠道都有培养孩子回报社会、回报父母的职责和义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父母的道德素养和日常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起着教育作用。如果父母看待问题或处理问题是乐观、积极向上的,那么孩子的人生观也会如此。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弘扬这一传统美德,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比如:父母带着孩子上街,在公共汽车上父母主动给老人让座或叫孩子给老人让座;爷爷奶奶生活有困难,父母经常去照顾或吩咐孩子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邻里之间有老人需要帮忙,父母毫无怨言地上前帮助等等。这些小事情小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着孩子,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父母是那么关心他人、尊敬老人,通过对比,孩子也会发现,父母对自己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自己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对父母如此,对社会亦如此,知恩图报的种子会在孩子心中深深地扎下根去,并且会开花结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孩子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校可将感恩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开设感恩课程,使感恩向课程深入、在课程中渗透,让感恩教育有植根的土壤依托的载体,进而形成感恩教育文化。让孩子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身边情中认识和发现真善美,敬重美、升华美、创造美,进而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德;可挖掘生活中、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安排一些活动以创设良好的感恩舆论氛围,使孩子耳闻目染感同身受;坚持感恩实践活动,让孩子付诸感恩行动,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在参与活动中孩子亲身体会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像南京 “彭宇案”和广东 “小悦悦”事件给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对孩子们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并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每一年,总会有感动中国、感动社会的人物涌现,他们如同一缕缕金色的阳光撩开了这个社会的阴霾,让寒冷的世界多了些许暖意。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2009年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她不放心瘫痪在床的养母,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一边学习一边悉心照料着养母。2009年,临汾市委授予孟佩杰母女“文明和谐家庭”荣誉称号,2010年,孟佩杰成为临汾市年龄最小的十佳道德模范。曹于亚,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生。2006年,她“捐肾救父”和“带父上学”的举动感动了亿万国人。捐肾后,她不顾身体虚弱,一边准备高考一边照顾尚未完全康复的父亲。落榜后,她又外出打工,努力偿还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曹父的医保、医疗费等实际问题逐一得到解决。2007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向这位坚强的女孩敞开了大门。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关怀,曹于亚暗下决心,一定要以一颗感恩之心求学、爱家、回报社会。她发奋图强,成绩很快从入学时的倒数第一名攀升到了班级前列,并相继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当选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后,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起了感恩接力棒,积极帮助别人以回报社会。有一次,一所大学的师生捐给曹于亚1万元,她当场就转捐给了该校贫困生。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曹于亚还先后前往都江堰、彭州等重灾区当志愿者。如果“孟佩杰”、“曹于亚”再多一点,或许“彭宇案”和“小悦悦”事件就会少一点,这个社会就会多一些温暖与幸福。
要建立和谐幸福的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具有高素质高文化,而孩子是社会的接班人,只有培养孩子的具有感恩之心、懂得回报社会,建立幸福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
(本文作者系福州市罗源三中学生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