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如今的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将挖掘并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作为教学的关键,以此使得学生的审美心理正向影响学生音乐学习效果,并启导学生深化个性情感。因此,音乐教师要想科学、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对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音乐教学方案,将审美心理培养实效渗透,进而让学生在良性教学氛围中体会音乐之美,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心理;音乐欣赏教学;心理结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70-03
  [收稿日期]2021-01-12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2014251)。
  [作者简介]刘芳芳(1986— ),女,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青岛 266000)
  [通讯作者]郭民建(1972— ),男,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 266000)
  就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心理来说,它对音乐欣赏教学确实存在非常明显的教育影响。而如何将审美心理有效贯彻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全过程,则需要音乐教师依据实际的音乐教学需求,以及班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进行摸索,通过科学的实践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学生具备高素质音乐审美,从而发挥审美心理对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作用,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一、审美心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内涵
  (一)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结构
  音乐欣赏从一定角度而言,是一种动态化的综合心理。要将审美心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合理渗透,就需要先行认知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在心理结构上的基本情况。即认识到音乐审美属于审美主体的再创造活动,包含着一系列复杂心理因素[1]。通常情况下,音乐审美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初期的初始审美注意与审美期待阶段;中期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与想象联想阶段;终极的创意理解认识阶段。三个阶段相互作用,难以使用割裂定义将其分开界定。因此,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审美心理启导,音乐教师就需要有序按照上述三个阶段对应进行音乐教学设计,以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为引导,逐层铺垫审美热情,让学生自主产生审美期待,转变审美态度,最终在正式的教学引导下形成审美意识,提升审美素养[2]。
  (二)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过程
  1.音乐欣赏中审美心理的音响感知
  审美心理是一种持续变化的动态心理。我们要想有效了解审美心理的基本规律,就需要弄清音乐欣赏的整体教学过程。首先,从音响感知角度,明确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响感知”是什么?即人在听觉感受中接受到乐曲乐音刺激,形成审美主体对乐曲认识的基础映像。而音乐欣赏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接受单一乐音刺激,而是引导学生感受艺术性的音响表现[3]。毕竟,音乐不仅包含旋律、节奏、速度,还有明确的乐章、乐句、音色等内容。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单纯感受到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远远不够,还需要对音乐有明确的元素辨别力、感受力,真正意义上的领会音乐传达的艺术之美。
  2.音乐欣赏中审美心理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范畴的情感体验主要分为两大类:情绪与情感。而情绪与情感虽然仅仅一字之差,但是也有着相互作用的不同内涵,更不用提一些完全理性的科学理论,直接展示了理论与艺术的实质差别。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挖掘并利用学生的审美心理,就是要求音乐教师使用不同的音乐展示形式,带动学生情感变化,从实际的情感共鸣入手,激活学生审美情感。同时,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还有另外一个主要特点是音乐欣赏与音乐欣赏者本身的生活阅历紧密相关。因而,音乐作品的审美欣赏虽然离不开基本的情感体验,但是欣赏者的主观心理活动也占据着一定的实际地位,需要音乐教师多加重视,使用主客观辩证统一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优化体会[4]。
  3.音乐欣赏中审美心理的想象联想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心理活动。就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性质而言,音乐欣赏就属于一种想象联想活动。因此,这种想象联想基于一定的可想象主体,是学生在欣赏中本就具有的生活经验以及一定的艺术修养。音乐教师要能更加明确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将学生聆听音乐,而后建立想象联想的类型有效分类。首先,描述性音乐引发的想象联想,主要体现在音画式的标题或者是副标题中,是借助标题暗示构建的想象联想。其次,情节性音乐引发的想象联想,一般与音乐剧、话剧、舞台剧、戏剧等紧密相关,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利于学生借助情节发展构建想象联想。最后,由音響感知和情感结合引发的自由想象联想,一般没有对真实生活的细致描述,主要是一种偏向情感抒发的表现形式,如:纯音乐形式。学生主要在聆听中依靠乐音的节奏、强度等变化自由展开想象活动[5]。
  4.音乐欣赏中审美心理的理解认识
  理解认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属于审美心理最主要的心理要素之一。毕竟,有关音乐欣赏的理解认识,主要是指理性的对待音乐作品内容、音乐作品形式,对其进行一个完整的审美评价。因此,音乐审美心理角度的理解认识不仅需要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时拥有鲜活的情感体验,还需要学生可以深入理性的给予专业认识,实现情感与理想的相互衔接。只有这样,相互依存的二者在审美心理中才能达到统一,完成整体性的音乐作品欣赏。如,在欣赏娱乐性质较强的摇滚音乐时,学生不仅要认识该类音乐的基础要素,还要将其视作音乐内涵的外显载体,加以结构化的理解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的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还可以在完整欣赏之后,对应给予小结性审美评价,主动完成音乐创作形象的再创造。
  二、音乐审美心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现状
  (一)学生审美现状
  1.学生在音乐欣赏审美中更关注旋律
  要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合理体现审美心理的整体作用,仅仅理解上述的基础心理因素显然是不够的。学生作为音乐欣赏的主体参与者,音乐教师必须要学会从他们的角度导入知识教学,对于他们现阶段的心理素质、生理发展、审美特征等深层了解。只有这样,音乐教师的音乐欣赏教学课才可以科学建立师生黏性,让学生愿意主动听讲,顺着教师的引导审美思考[6]。但是现实的教学情况恰恰是学生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主要集中在旋律关注。对于音乐作品仍然较多的停留在形式化欣赏,无法深入地透过音乐表现涉及更多延展艺术美、自然美、境界美等。   2.学生在音乐欣赏的审美想象存在局限
  学生相较于成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更易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愿意留心观察生活细节。但是,审美想象的基础不仅包含人基本的视觉、知觉、听觉,还需要系统化完成审美想象加工的再改造实际活动。而学生的生活阅历无疑限制了他们的部分审美视线。为此,音乐教师应该更深层次地把握好音乐性,打破传统的说教式灌输教育,让“输入”变为“吸入”,不再依靠音乐作品的教学“量”,而是加多音乐作品的细化创造意图挖掘,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质”进行相关想象,而后根据学生讲述鼓励、补充。但现实是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仍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相对被动,因而学生音乐鉴赏动力不足。
  (二)审美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存在局限
  审美心理下的音乐欣赏是以抽象感知、想象,以及理论综合做基础的。只有音乐教师在开展正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前,拥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展开才能有序推进、合理深化。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应试教育环境仍然根深蒂固,音乐欣赏教学没有得到合理重视[7]。因而,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细究起来就难免显得不切实际,且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艺术审美成长步调。普遍体现在: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音乐作品本体,而非延展性音乐思考。对于音乐作品的聆听感受较少重视,一言带过,对于音乐所能建立的具体想象联想更是直接忽视,没有合理的教学规划。
  2.教学手段存在局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学校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等都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合理升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手段也拥有了不少的升级改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维化教学趋势。但是,无论是音乐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观看与音乐欣赏相关的表演视频,还是与音乐作品的对应绘画制作,本质上的教学模式始终没有改变。音乐教师只是将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视作音乐欣赏教学的辅助展示手段,而非可以灵活转换师生教学视角的活性工具,自然而然的,学生对于音乐要素的理解还会停留在表面,无法由内而外的感受音乐。
  三、音乐审美心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音响感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
  如上所述,在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心理四要素,首当其冲的是音响感知。因此,我们可以从音乐感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探析应用来为音乐欣赏教学优化指明方向,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灵活地调整音乐欣赏教学重难点,体现审美心理视域下的音响感知作用。例如:对于音响感知而言,制定基础音乐教学目标:首先,了解音乐审美心理主要要素。其次,通过音乐作品的聆听分辨音乐形式与音乐要素在实际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最后,了解音乐要素与形式要素在音乐语言中的价值,体会各种不同音乐要素,通过音乐语言了解人的情感表达手段。
  2.教学过程
  音乐教师直接在正式教学前,告诉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四要素。然后搭配音乐作品《二泉映月》《听松》,让学生通过二胡的表现力感受音响感知这一环节,品味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等,体会基础性音乐感受,加深学生对特定音乐元素的深入认识。例如:学生在欣赏学习《二泉映月》《听松》时,在初听阶段结合音乐教师的基础理论教导,分析这两首音乐作品的基本音乐形式,可以发现这两首作品都是使用的传统民族乐器二胡,但是在两首作品的同一乐器不同使用表达上,《二泉映月》运用的是二胡五个把位演奏,意境清冷,配合使用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也流露出悲恻的主情调。而《听松》则是直进式三段体,整首曲子豪迈万丈、一气呵成。能明确感受到二胡在不同音乐作品中使用的具体音色区别,节奏、起伏、力度等更是有明显的演奏差异[8]。
  (二)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
  在情感体验过程的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基础的音乐要素学习上,自主地将自身情感与音乐作品情感进行融合,联系自身的实际经验内化音乐表达。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重难点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明显,因而学生即使聆听的是同一首音乐作品,情感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音乐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点,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互相讲述、互相理解,在讨论中碰撞思维。最终,合理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语言的实际应用。
  2.教学过程
  审美心理的情感体验可以存在任何一门艺术课程。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深化个人情感,只是一种有了明确载体的情感激发。因此,音乐教师要科学讲授情感体验知识,教师可布置小论文,针对一首音乐乐曲,做出簡单的鉴赏,将自己的认知和心得写成小论文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文笔,方便之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条理性。然后音乐教师再列出实际的教学作品,让学生从自身的情感视角讲述自己的聆听感受,加之音乐理论合理分析。在此处以周杰伦创作的《夜曲》为主,提问学生对这首歌曲的了解。在学生完成小论文之后,以此为基础导入肖邦的《夜曲》,实现聆听情感对比,既让学生借助自己喜爱的歌曲学习音乐知识,又无形渗透了音乐学习范围,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细腻延伸,有意无意关注音乐创作背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表达[9]。
  (三)想象联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
  音乐审美心理的想象联想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中国民族乐器,了解一些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然后结合自己的视、听、唱多样综合活动,记忆并区分不同音乐作品中的乐曲节奏型。因此,对于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发展目标就是让学生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中,通过乐曲的小标题抑或是乐曲手法自由联想与之对应的虚化场景,在情感体验基础上再度深化自身情感细胞,为后续的音乐鉴赏学习与终生学习打好基础,轻松享受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
  2.教学过程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画面想象,不仅是基本的音乐情感表现,还是一种依托于已有生活经验所构建的直观影像化情感,并不一定是完全抽象、虚拟的。因此,音乐教师在此时的音乐教学手段,也必须对应的灵活不设限,使得学生的想象联想有合理的启导“脑补”,而不是空洞化的笼统想象。例如:以《春江花月夜》作为音乐鉴赏教学的教学对象,音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表达想象一幅迷人、优美的月夜图,那月夜下的细节情景就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大致展示几类。而后再让学生加入自身对月夜的观察认识,实现融合化的想象创作[10]。   (四)理解认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
  理解认识作为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过程,不仅是系统化的完成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检验,也是对学生实际审美力、认知力等的完善。因此,音乐欣赏教学课的理解认识在此处的教学目标就是起到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内涵,并能够使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将音乐理解借由音乐作品表达,传递自身情感体会,深化个人音乐审美独特性。而这样做,也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塑造的科学持续,打破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界限,直接将审美心理综合延伸。
  2.教学过程
  音乐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挖掘学生审美素养,在音乐欣赏课中优化学习成果检验,可以直接准备几个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形式不限,可以直接是音乐歌曲,也可以是电影片段、动漫主题曲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然后根据该首音乐作品的实际乐曲节拍拍摄一段与歌曲情感相符合的小视频,可以单人或多人,最多不超过5人。自由地展示自身学习成果。抑或是直接省略自制过程,使用网络途径中的已有资源,对应加入二次创作,可以是直接有声配音,加入自己的旁白解讀,完成自己的音乐欣赏学习升华。
  结 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不仅需要音乐教师善于革新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契合学生兴趣取向的资源导入审美教导。还需要音乐教师自身对于审美心理的挖掘足够深刻。只有这样,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才能够对不同层次、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音乐有合理的情感体验启导,进而逐层突出审美心理的有效价值,真正了解音乐欣赏的艺术魅力,拓展自身审美心理深度发展。
  注释:
  [1]
  许彦彬.试析审美视野下音乐鉴赏效果的增强[J].北方音乐,2020(24):248—250.
  [2]易宁艳.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当代审美特征[J].当代音乐,2020(10):22—24.
  [3]赵宇欣.庄子的音乐审美观念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J].黄河之声,2020(17):146—147.
  [4]苏鸣荔.音乐审美心理对钢琴作品创作的影响[J].北方音乐,2020(17):7—8.
  [5]李睿浦.虚拟管弦乐的技术实现和审美变化[J].黄河之声,2020(16):80—81.
  [6]徐洪丽.多元音乐文化下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培养策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04):93—96.
  [7]貟 婧.音乐审美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策略[J].陕西教育(高教),2020(03):75—76.
  [8]程 杰.音乐审美心理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9(23):104.
  [9]徐晓芹.浅谈心理学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9(07):270—271.
  [10]刘玥璇.从音乐审美心理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以《中国民族乐器》一课为例[J].北方音乐,2017(17):111—112.
  (责任编辑:韩莹莹)
其他文献
所谓“挫折教育”,不是等真正的大风大浪来袭的时候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是要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耐受和对抗挫折的能力。  一直以来,我特别欣赏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理论,并活学活用,转化到教育孩子的行动中。我尤其赞同陶先生的一句话:“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陶先生的这句话是指要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遭遇挫折,我们不应该忙着保护孩子,而是要引导孩子与现实
期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明确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体现了协商民主在统一战线中的突出位置;强调形成统一战线的“大统战工作格局”,体现了更高政治战略定位;提出统一战线的政治使命即“人心”,明确了实现共识的目标指向;正视统一战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工作方法。
去年清明节的时候,我领着4岁的女儿一起去扫墓,她好奇地问我:“人怎么会死呢?人死了到哪里去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女儿童言无忌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为此,我专门对一些孩子进行了问询:看看清明节在他们的小脑瓜中到底是什么节日?  有的说“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有的说“应该是吃粽子的日子”,也有孩子说“是给死人烧香的”。而问起他们父母有没有跟自己谈起“死亡”这个话题时,他们说,爸爸妈妈不让说“死”这样的字
期刊
健康的思维能力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作文是学生思维世界的主观表现,正确的价值观是作文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表现。  “文章自古无凭据,惟要朱衣暗点头。”意思是考试作文的评价没有一定标准,关键是要得到主考官的认可。作文要让读者回味无穷,而且要有深度、有广度、有意趣,这样的作文就能达到“朱衣暗点头”的效果。  笔者在一所中职学校任教,拿所教学生的作文来说,积极健康的作文思想是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表现,如果作文思想
期刊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师问生答的对话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考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能力。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数学课堂,能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协同学习和整体学习。  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学生积极培养主体性,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重建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构建学
期刊
吃早饭的时候,我睡眼惺忪地抱怨:“怎么每次我回来,都有人在拔草,吵死人了!”早上五六点钟,甚至更早,我就被房前屋后的说笑声吵醒。正好尿憋得急,起床撒尿,伸头看看窗外,原来是一群妇女,罩着花布做的遮阳帽,戴着各色护袖、手套,在小区里拔草。  上完卫生间重新上床,再也睡不着,窗外,她们的喧闹声时高时低,似有似无,听得清又听不清,越是这样,我越是支棱着耳朵,想听清楚她们到底在说什么,哪来这么多话。  “
期刊
父子关系也好,母女关系也罢,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父母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家教。  进入青春期的女儿,身形如初春的柳叶一夜萌生,亦如雨后的夏笋拔地而起,但女儿的几种表现不由得让我产生忧虑。首先,女儿不再如从前那样黏着父母,她仿佛多了一层薄如蝉翼的屏障,虽薄却无法穿越;其次,遇到困难时,她不再向父母寻求帮助,转而求助于身边的闺蜜;再者,女儿不再主动分享她的内心想法,仿佛躲进鸡蛋壳,把自己包裹起来。我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