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是中国最新锐团队的成员:80后、超强反应力、工作生活无界限,而且个个都是“玩命工作狂”!他们要做中国社会的毛细血管,渗透进听有传统媒体无法关注的犄角旮旯。这不是异想天开,他们已经做到了,难道你敢说你没在玩微博?在这集万千宠爱、拥有上亿用户的平台背后,造就这一切的团队,究竟有什么三头六臂?我们带你深入微博背后—探究竟。
两年前,如果你只是“网友”“坛友”或“吧友”,而不是“博友”,你会被笑“OUT”了!到了今天,即便你把斑竹、坛主、吧主、博主等身份全集一身,但非“脖友”,那照样会成为“奥特曼”,并面临一场来自网络世界的OUT危机。
如果说互联网让我们多出一个虚拟世界,那么微博将我们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虚拟与真实、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正在因微博而变得前所未有的模糊不清。就连很多互联网巨头都没料到的是,微博用户的黏性居然可以这么大,以至上亿网民前赴后继地自愿沦为“微博控”。
关于微博的问候逻辑往往是这样的:“你有新浪微博吗?你开了几个微博?你同时在更新哪几个微博?”毫无疑问,当今国内的微博产品中,新浪微博无论在人气还是产品沉淀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新浪微博的每个成员形容他们的团队时,都用了相同的描述:“特别能战斗!”新浪微博副总经理林水洋
“做错了我来顶,做对了算你们的!”
1982年出生的林水洋,如今已是新浪微博的副总经理,负责包括微博、微群、投票、活动等在微博平台上运行的用户端的产品。在年轻的互联网行业,像林水洋这样二十几岁就成为公司中流砥柱的员工,十分普遍。
林水洋属于新浪微博的创业团队,2009年就转做这一块。在他的印象中,两年来,新浪微博的发展翻天覆地,其中真正具有转折意义的节点,是2010年的开发者大会。“在那之前,微博团队把微博当作单一化的产品在运作,但那之后,我们更多是从平台化去考虑,也就是说,微博不仅是一个用户品牌,更是一个合作伙伴平台,也是一个社会化的平台。”
新浪微博的团队成员,每一个都是微博用户,也是忠实的体验者。“当我们从微博用户接到一个需求,不管是来自内部员工还是外部用户,我们负责把这个需求产品化,也就是说了解到用户需求后,我来翻译这个需求,并把它通过产品管理和研发开发出来,再结合市场做后期改进,这不同的需求造就了微博平台上的各种功能产品。微博就像人走进一幢大楼,里面要有很多设施,而且是不断添加并完善的,开始可能只需要吃个饭,但饭后最好能看场电影,这样逐渐发展出各类产品。”
微博团队里许多核心人物,是在新浪微博产生之前就与林水洋一起工作,经过充分的磨合达成很好的默契。谈起这个团队,林水洋非常自豪:“相比其他团队,我们最鲜明的风格就是快和准。我们非常强调执行力,第一枪打过去可能打偏,但第二枪绝对是准的。新浪微博的用户经常能看到新产品上线,大多数产品从发现需求到上线不过一到两周时间。”当然,不是每个产品都能得到掌声,林水洋坦言有时也会招来板砖,当砖头扔过来,他们要以极快的速度做出响应和调整,这就要求执行力和反应速度。
如何将快和准变成团队的风格?林水洋道出关键所在:“我本身对团队的要求是不怕犯错误,要敢突破,做错了是我的问题,做对了是你们的功劳。在互联网产品大量同质化的形势之下,团队快速的创新和突破非常重要,这就有赖于领导的容错率。否则,大家都怕犯错,就不可能有创新。况且在互联网行业,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像老外做过的好的产品,如果原封不动搬过来,很有可能在中国市场是跑不起来的。我见过太多人,很懂互联网,但不懂中国互联网,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都搞懂,才能达到‘准’。”
林水洋和自己团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是做服务行业的!”他要求每一个成员,不管用户提出什么需求都必须消化。“如果有用户发来私信,两天不处理,这样的事情绝对不允许,用户的需求,好听的难听的,我们当天都必须有回复。衡量产品好坏有个标准,就是这东西能不能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和用户很亲,经常沟通。开发产品,要深入到‘田间地头’,接触沟通,了解用户需要什么,而不是每天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所有的产品,我们自己从头到尾都会用,从第一个到上亿用户,我们永远是其中之一!”新浪微博企业运营主管云洁
“我们特别能分享,又特别能战斗!”
云洁是在2010年新浪微博商务部成立时才加入这个团队的,部门的转换带来的最明显改变,是服务的对象从过去在新浪销售部时的数百家大品牌企业,到现在新浪微博上的数万家企业用户。
对于云洁,在微博这个平台上面向企业服务,最吸引她的是,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对我来说,这不是压力,而是一种挑战。因为我个人不是很喜欢那种循规蹈矩的工作,我更喜欢会有各种状况出现的工作,可以随机应变。因为微博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平台,在上边活动的都是人,他们会有多种多样你无法预测的需求、疑问和行为,需要我们随时做出反应。”
“我们的团队,不仅工作是微博,生活也是在微博上。同事之间有-一个私密的微群,外部的人不能进入,团队成员可以在微博群中分享任何事,我们在上面谈论工作和生活,吃喝玩乐都在这上面,这对团队的影响非常大,它像一张网把我们紧密连在一起,逐渐变成你最习惯和信赖的地方。”
在半途中从其他团队转来做微博,云洁因此对目前团队的风格感受得更深刻。“最大的特点就是永无止境地变化——市场的环境在变,客户的想法在变,产品的功能在变,我们所有人都在永不停歇地应对变化。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观点想法,但又在一起分享碰撞,不断地沉淀想法和经验。这是一个随时分享、共同成长的团队。我们特别能分享,又特别能战斗!”新浪微博政府运营经理李琳
“我们的工作生活不用平衡,因为没有界限!”
在新浪微博诞生之前,李琳—直在新浪博客做。她回忆那时的日子相比现在,简直可以算悠闲了,两年伴随着新浪微博一直成长,李琳说日子过得像打仗一样,但看到的风景也是前所未有的。
政府是介入微博相对较晚的群体,从李琳加入新浪微博团队的2009年,到2011年2月份,政府微博总共有3000多家,多数集中在公安系统。但在2月到明的3个月里,政府微博突增至8000多家,各个领域的政府机构都开始接受微博,大规模地运用微博平台。“像‘平安北京’——北京市公安局的微博,粉丝数已经突破了130万,通过微博实际解决并且引起媒体关注的问题超过100件,很多北京市民会通过微博这样一个渠道去反映问题。负责政府部门的微博,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成就感,你会感觉你做的事特别有意义。”
“2011年2月,演员徐峥把iPad落在飞机上,他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我把iPad落在了飞机’,并且公布了航班号和座位号。因为东航有自己的微博,而且东航很多空乘人员也有 微博,这样一发布,很短时间就收到回复,说落下的东西找到了。其实不管他是一名演员还是个普通人,当他发布信息的时候都能很快被相关机构看到。这其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发言媒体,每个人都能在微博上找到自己发言的价值。”
李琳每天工作到很晚,背后的动力除了工作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每个人的生活早就和工作密不可分。“我们团队有个微群,大家一块分享生活,下班回到私人空间的时候,发微博也是和同事分享,工作的时候也在微博上生活,没有平衡的问题,因为已经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这个平台让大家变得更有归属感。”新浪微博微公益负责人刘新征
“微博让我看到了,每个人都有颗慈善心”
刘新征也是新浪微博团队的创业成员,两年里,他经常去高校或企业做有关微博的讲座,对微博的迅猛发展有更深切的体会。“我记得2009年8月份微博刚出来时,出去劝人开微博,总要解释半天,人家还都不太乐意听,觉得浪费时间。2009年11月,我去学校里演讲,问下面的学生有多少开微博的,举手的寥寥无几。上个星期又去北师大,说起微博,举手的仍然寥寥无几,只不过,这次我问的是‘谁还没有微博?’”
负责微公益的刘新征,号称自己是这里面最有成就感的一个。“《凤凰周刊》的副主编邓飞,不久前跟我说:‘这半年利用微博做公益聚集起来的社会资源和能量,胜过我过去做调查记者十年。’他每次打电话都会反复念叨,说有了微博后他能把所有力量都调动起来。”
一谈起微博促成的慈善行动,刘新征就变得滔滔不绝。“今天早上有人发了张照片,一个孩子眼睛旁长了个瘤子,求救助。就这么大半天工夫,我们请当地的网友进行核实,又联系了相关的公益机构,有微博用户跳出来说可以帮忙联系到最好的医院,最绝的是,一位医生在微博上说他愿意免费做手术,因为他就是这个领域最好的专家。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工作,每天发生的事情常常超出你的想象。再难的问题,短时间内,所有的环节都打通。这要换作以前,简直不可思议。我只能说,微博让我看到了,其实每个人都有颗做慈善的心。”
刘新征说他的同事基本都是工作狂,做事投入敬业,今天商量的事情当天完成。他坦言压力不小,“压力来自太多人催着你做事情,尤其做公益这块,当万事俱备的时候,你决不能成为那来不了的东风。说到底,微博这个平台不是我们的,它属于所有用户,这绝不是客套话。”
关于新浪微博,你还想知道——
Q:拥有什么资历,才能加入新浪微博?这个团队最看重的个人素质是什么?
A:只要热爱互联网,有志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在招聘时很感性,没什么比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更重要。新浪微博团队最看重的是敢突破,善于打破常规的产品思维,不要关在笼子里,要敢于PK。在互联网行业,没有人能保证永远正确,没有永远牛的专家,所以脑子不能被权威或过去的成就束缚住,我们面对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
Q: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业.团队成员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A:真的很忙,谈不上平衡。对我们来说,生活的80%到90%是工作,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很晚,但我们很享受微博这个产品为用户带来的快乐。对于工作,如果你是被迫接受的,那叫工作;如果是主动选择的,就是生活。
Q:团队有没有遇到过危机?
A: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遭遇着挑战,从一万用户的产品,到百万用户的产品,到千万、过亿用户的产品,经历的时间非常短暂,而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暂时没法完全解决。
两年前,如果你只是“网友”“坛友”或“吧友”,而不是“博友”,你会被笑“OUT”了!到了今天,即便你把斑竹、坛主、吧主、博主等身份全集一身,但非“脖友”,那照样会成为“奥特曼”,并面临一场来自网络世界的OUT危机。
如果说互联网让我们多出一个虚拟世界,那么微博将我们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虚拟与真实、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正在因微博而变得前所未有的模糊不清。就连很多互联网巨头都没料到的是,微博用户的黏性居然可以这么大,以至上亿网民前赴后继地自愿沦为“微博控”。
关于微博的问候逻辑往往是这样的:“你有新浪微博吗?你开了几个微博?你同时在更新哪几个微博?”毫无疑问,当今国内的微博产品中,新浪微博无论在人气还是产品沉淀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新浪微博的每个成员形容他们的团队时,都用了相同的描述:“特别能战斗!”新浪微博副总经理林水洋
“做错了我来顶,做对了算你们的!”
1982年出生的林水洋,如今已是新浪微博的副总经理,负责包括微博、微群、投票、活动等在微博平台上运行的用户端的产品。在年轻的互联网行业,像林水洋这样二十几岁就成为公司中流砥柱的员工,十分普遍。
林水洋属于新浪微博的创业团队,2009年就转做这一块。在他的印象中,两年来,新浪微博的发展翻天覆地,其中真正具有转折意义的节点,是2010年的开发者大会。“在那之前,微博团队把微博当作单一化的产品在运作,但那之后,我们更多是从平台化去考虑,也就是说,微博不仅是一个用户品牌,更是一个合作伙伴平台,也是一个社会化的平台。”
新浪微博的团队成员,每一个都是微博用户,也是忠实的体验者。“当我们从微博用户接到一个需求,不管是来自内部员工还是外部用户,我们负责把这个需求产品化,也就是说了解到用户需求后,我来翻译这个需求,并把它通过产品管理和研发开发出来,再结合市场做后期改进,这不同的需求造就了微博平台上的各种功能产品。微博就像人走进一幢大楼,里面要有很多设施,而且是不断添加并完善的,开始可能只需要吃个饭,但饭后最好能看场电影,这样逐渐发展出各类产品。”
微博团队里许多核心人物,是在新浪微博产生之前就与林水洋一起工作,经过充分的磨合达成很好的默契。谈起这个团队,林水洋非常自豪:“相比其他团队,我们最鲜明的风格就是快和准。我们非常强调执行力,第一枪打过去可能打偏,但第二枪绝对是准的。新浪微博的用户经常能看到新产品上线,大多数产品从发现需求到上线不过一到两周时间。”当然,不是每个产品都能得到掌声,林水洋坦言有时也会招来板砖,当砖头扔过来,他们要以极快的速度做出响应和调整,这就要求执行力和反应速度。
如何将快和准变成团队的风格?林水洋道出关键所在:“我本身对团队的要求是不怕犯错误,要敢突破,做错了是我的问题,做对了是你们的功劳。在互联网产品大量同质化的形势之下,团队快速的创新和突破非常重要,这就有赖于领导的容错率。否则,大家都怕犯错,就不可能有创新。况且在互联网行业,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像老外做过的好的产品,如果原封不动搬过来,很有可能在中国市场是跑不起来的。我见过太多人,很懂互联网,但不懂中国互联网,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都搞懂,才能达到‘准’。”
林水洋和自己团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是做服务行业的!”他要求每一个成员,不管用户提出什么需求都必须消化。“如果有用户发来私信,两天不处理,这样的事情绝对不允许,用户的需求,好听的难听的,我们当天都必须有回复。衡量产品好坏有个标准,就是这东西能不能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和用户很亲,经常沟通。开发产品,要深入到‘田间地头’,接触沟通,了解用户需要什么,而不是每天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所有的产品,我们自己从头到尾都会用,从第一个到上亿用户,我们永远是其中之一!”新浪微博企业运营主管云洁
“我们特别能分享,又特别能战斗!”
云洁是在2010年新浪微博商务部成立时才加入这个团队的,部门的转换带来的最明显改变,是服务的对象从过去在新浪销售部时的数百家大品牌企业,到现在新浪微博上的数万家企业用户。
对于云洁,在微博这个平台上面向企业服务,最吸引她的是,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对我来说,这不是压力,而是一种挑战。因为我个人不是很喜欢那种循规蹈矩的工作,我更喜欢会有各种状况出现的工作,可以随机应变。因为微博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平台,在上边活动的都是人,他们会有多种多样你无法预测的需求、疑问和行为,需要我们随时做出反应。”
“我们的团队,不仅工作是微博,生活也是在微博上。同事之间有-一个私密的微群,外部的人不能进入,团队成员可以在微博群中分享任何事,我们在上面谈论工作和生活,吃喝玩乐都在这上面,这对团队的影响非常大,它像一张网把我们紧密连在一起,逐渐变成你最习惯和信赖的地方。”
在半途中从其他团队转来做微博,云洁因此对目前团队的风格感受得更深刻。“最大的特点就是永无止境地变化——市场的环境在变,客户的想法在变,产品的功能在变,我们所有人都在永不停歇地应对变化。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观点想法,但又在一起分享碰撞,不断地沉淀想法和经验。这是一个随时分享、共同成长的团队。我们特别能分享,又特别能战斗!”新浪微博政府运营经理李琳
“我们的工作生活不用平衡,因为没有界限!”
在新浪微博诞生之前,李琳—直在新浪博客做。她回忆那时的日子相比现在,简直可以算悠闲了,两年伴随着新浪微博一直成长,李琳说日子过得像打仗一样,但看到的风景也是前所未有的。
政府是介入微博相对较晚的群体,从李琳加入新浪微博团队的2009年,到2011年2月份,政府微博总共有3000多家,多数集中在公安系统。但在2月到明的3个月里,政府微博突增至8000多家,各个领域的政府机构都开始接受微博,大规模地运用微博平台。“像‘平安北京’——北京市公安局的微博,粉丝数已经突破了130万,通过微博实际解决并且引起媒体关注的问题超过100件,很多北京市民会通过微博这样一个渠道去反映问题。负责政府部门的微博,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成就感,你会感觉你做的事特别有意义。”
“2011年2月,演员徐峥把iPad落在飞机上,他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我把iPad落在了飞机’,并且公布了航班号和座位号。因为东航有自己的微博,而且东航很多空乘人员也有 微博,这样一发布,很短时间就收到回复,说落下的东西找到了。其实不管他是一名演员还是个普通人,当他发布信息的时候都能很快被相关机构看到。这其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发言媒体,每个人都能在微博上找到自己发言的价值。”
李琳每天工作到很晚,背后的动力除了工作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每个人的生活早就和工作密不可分。“我们团队有个微群,大家一块分享生活,下班回到私人空间的时候,发微博也是和同事分享,工作的时候也在微博上生活,没有平衡的问题,因为已经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这个平台让大家变得更有归属感。”新浪微博微公益负责人刘新征
“微博让我看到了,每个人都有颗慈善心”
刘新征也是新浪微博团队的创业成员,两年里,他经常去高校或企业做有关微博的讲座,对微博的迅猛发展有更深切的体会。“我记得2009年8月份微博刚出来时,出去劝人开微博,总要解释半天,人家还都不太乐意听,觉得浪费时间。2009年11月,我去学校里演讲,问下面的学生有多少开微博的,举手的寥寥无几。上个星期又去北师大,说起微博,举手的仍然寥寥无几,只不过,这次我问的是‘谁还没有微博?’”
负责微公益的刘新征,号称自己是这里面最有成就感的一个。“《凤凰周刊》的副主编邓飞,不久前跟我说:‘这半年利用微博做公益聚集起来的社会资源和能量,胜过我过去做调查记者十年。’他每次打电话都会反复念叨,说有了微博后他能把所有力量都调动起来。”
一谈起微博促成的慈善行动,刘新征就变得滔滔不绝。“今天早上有人发了张照片,一个孩子眼睛旁长了个瘤子,求救助。就这么大半天工夫,我们请当地的网友进行核实,又联系了相关的公益机构,有微博用户跳出来说可以帮忙联系到最好的医院,最绝的是,一位医生在微博上说他愿意免费做手术,因为他就是这个领域最好的专家。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工作,每天发生的事情常常超出你的想象。再难的问题,短时间内,所有的环节都打通。这要换作以前,简直不可思议。我只能说,微博让我看到了,其实每个人都有颗做慈善的心。”
刘新征说他的同事基本都是工作狂,做事投入敬业,今天商量的事情当天完成。他坦言压力不小,“压力来自太多人催着你做事情,尤其做公益这块,当万事俱备的时候,你决不能成为那来不了的东风。说到底,微博这个平台不是我们的,它属于所有用户,这绝不是客套话。”
关于新浪微博,你还想知道——
Q:拥有什么资历,才能加入新浪微博?这个团队最看重的个人素质是什么?
A:只要热爱互联网,有志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在招聘时很感性,没什么比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更重要。新浪微博团队最看重的是敢突破,善于打破常规的产品思维,不要关在笼子里,要敢于PK。在互联网行业,没有人能保证永远正确,没有永远牛的专家,所以脑子不能被权威或过去的成就束缚住,我们面对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
Q: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业.团队成员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A:真的很忙,谈不上平衡。对我们来说,生活的80%到90%是工作,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很晚,但我们很享受微博这个产品为用户带来的快乐。对于工作,如果你是被迫接受的,那叫工作;如果是主动选择的,就是生活。
Q:团队有没有遇到过危机?
A: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遭遇着挑战,从一万用户的产品,到百万用户的产品,到千万、过亿用户的产品,经历的时间非常短暂,而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暂时没法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