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疏导中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1978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舆情也呈现出常态化、复杂化的趋势,无论是对网络环境还是现实环境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高校网络舆情疏导工作也提出了挑战。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疏导成效对维护高校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当前学者对网络舆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疏导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后,提出当前我国高校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设立专业的高校机构、加大网络舆情疏导研究的经费投入与人才培养、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和完善高校信息公开机制等网络舆情疏导对策,为有效提升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疏导效率提供相关研究参考。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疏导;问题;对策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娱乐休闲等方面,互联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7.21亿,相比去年增长了6.2个百分点,是世界上互联网用户人数最多的国家。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开始取代传统纸媒成为主要的公众言论空间。随着网络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上网可以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获取所需外界信息、借助网络平台发表对某些社会事件的看法、在网上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也成为网民的普遍行为。同時,网站数量的激增也使得发表言论的渠道变得日益多样化,随处可见的不良信息等各种因素也给高校的网络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网络舆论空间和舆论自由,加强了大学生对高校行政与教学管理的监督;另一方面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网络舆情又成为社会舆论的加热器和放大器,使得一些事态不太严重的事件在网络上被放大为群体性事件,给正常的校园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更严重的是会被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扭曲高校在大众心中的形象,给教育大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网络舆情出现后,需要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控制,网络舆情疏导简单来说便是高校针对网络舆情进行干预和调控,以此来抑制网络舆情对决策的负面影响。因此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和引导十分重要,而在这些过程中,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然而目前的现状是高校在网络舆情疏导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于是通过研究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疏导面临的问题以及成因,可以对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疏导现状有个大致了解,针对问题和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提高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疏导成效,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
  二、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疏导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舆情出现后,为使网络舆情呈现正面效应,对网络舆情,要“疏”不能“堵”。当今我国高校在网络疏导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同时面临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具体来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
  如今我国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网络舆情之所以频发,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缺乏预警机制。调查表明,接近70%的网络热点事件都是在经过网友在微博上大量转载或论坛等平台上激烈讨论后才引起相关部门注意。网络舆情具有“滚雪球效应”,经网络传播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就会散布至意想不到的范围,而高校在网络舆情疏导中出于被动地位,缺乏主观能动性,网络舆情监测不及时,往往在舆情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才发觉,不能在舆情信息产生“雪崩效应”之前予以化解。监测预警机制的缺失使得高校收集的网络舆情信息不全面,不能及时掌握舆情相关信息,从而导致难以控制事态发展。
  (二)网络舆情疏导思路不当、手段单一
  高校在察觉到舆情发生后经常反应迟缓,被动应付。如网络舆情一旦出现,一些地方行政部门便采取推三阻四或 “欺、瞒、压、拖”的“鸵鸟”政策,手段有限且不具有针对性。如2019年6月某校副教授郑**因评论“四大发明”而被学生构陷举报一事在知乎平台上热议,又经过微博、微信转载直至引发社会舆论关注。原本应当第一时间站出来充当新闻发言人的高校决策层却在整个事件传播链的末端,不仅如此,高校决策层的对被构陷教师的不妥处置还引起了国家高层的关注,至此整件事情被推上风口浪尖,该高校决策层最终重新作出了对被构陷教师的处置决定。上述舆情话题属于教师言行,还有其他诸如学术反腐、校园管理、校园完全、招生公平等话题,高校在处理此类舆情首先采取的措施便是删帖、禁言等封锁言论,防止事件传播。却忽视了在“麦克风时代”每个人都拥有麦克风,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发言人,强制性手段只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并且给了谣言可乘之机。
  (三)高校网络舆情疏导研究滞后
  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3年,自网络舆情进入公众视野后,之后的发展便势若破竹,期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理论研究作品,人民日报创办的《网络舆情》杂志也加速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即便如此,相比国外来说,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特别是有关高校网络舆情疏导方面,我国现有的网络舆情理论研究仍然不能满足网络舆情疏导实践的要求,网络舆情疏导急需一套能满足中国国情的有效理论体系。此外,国内许多这方面的研究都是以规范分析为主,提出的对策措施都只停留在表面,可操作性不强。且在很多方面如在舆情监控系统和深度加工与利用研究上还存在许多还待完善的地方。理论基础是网络舆情疏导的“骨”,实践是网络舆情疏导的“肉”,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真正探索出一套网络舆情疏导的科学体系,为高校找到真正合理的引导方向。
  (四)地方高校与网络媒体矛盾突出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与媒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两者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网络媒体对网络舆情高度敏感,在舆情发生第一时间便会发布相关报道,且不用经得高校同意。而高校察觉舆情速度慢,且需要花时间做出部署,在时间上则比媒体慢一拍。这样的速度差距有时会导致媒体不能从高校这样的权威渠道获取信息,在媒体市场化情境下,为了与为数众多的其他网媒抢新闻拼速度,只有转向其它渠道,而这些渠道往往是谣言的源头。有的为了迎合网民的想法,甚至会站在高校对立面发言,主动出面质疑高校,网络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聚集的言论很容易引起蝴蝶效应,引发社会事件。   三、高校网络舆情疏导问题产生的原因
  任何事情,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只有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过分析,产生上述主要问题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高校官员应对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淡薄
  我国不少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络舆情仍因循“轻危机预防,重危机处理”的传统方式,预防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淡薄。很多高校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到位,未将其纳入到危机事件的常态管理中,对网络言论的管制往往是在事件开始暴露出危害性后,而采取事后补救的策略,多为临时性的撞击反应,并不能有效的控制网络舆情的蔓延范围。危机意识淡薄也使得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措手不及,产生焦虑、恐慌情绪,直接影响接下来舆情疏导工作的进行。
  (二)舆情疏导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现如今高校面对爆发的网络舆情时,只是将疏导行为视为高校非常态的管理活动,只是偶然的、临时的行为。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许多高校都未将其纳入日常的监测与管理之中,按惯例来看,高校在察觉舆情后,仅仅只是从高校工作人员中抽出部分组成临时处理小组。而这些小组成员非专业出身,没有对舆情疏导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机制,且缺乏长期的合作和默契,所以在进行疏导时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于是在一支不专业的队伍领导下,高校便尽量采取回避放任、听之任之的态度,以期望随着时间流逝,事件热度降下来,然后便不了了之。若到了不得不回应的状态,则采取隐瞒或躲避的态度,能压则压,妄图将事件尽快平息下来,以防传到上级耳中。
  (三)网络舆情疏导研究的人才与经费不足
  网络舆情疏导研究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这要求高校将网络舆情疏导研究纳入高校的预算体系中。而我国在网络舆情疏导理论研究上,起步晚,资金投入少,缺乏该领域专业的高素质研究人才;在疏导技术上,研究缓慢,闭门造车;在监测预警方面,面对海量和层出不穷的信息,利用现有手段难以实现实时监控和有效驾驭;在应对网络舆情环节上,未设立专门的应对部门和进行相关方面的人才配备。
  (四)传统思维模式使得高校与网络媒体关系定位不当
  在高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上,传统媒体绝大多数是为高校服务的,只有高校许可了,传统媒体才能报道某件事件。而在网络大时代中,我国已进入“传媒聚光灯”时代,传统媒体的定位已经不能满足新起的网络媒体,受众也不再只是負责听就行,同时也在主动的说,主动的去获取信息,主动的去发表言论。网络给了每个人平等自由的发布平台,任何机构和部门都不能垄断和绝对控制。传统思维中的媒体处于高校管辖的思想已不再适用,网络媒体随着自己不断壮大发展,会逐渐倾向于业务独立,摆脱高校事无巨细的业务管理和指导,更多的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
  (五)缺乏有效的信息公开与处理机制
  当前在高校中,除了长期存在的官本位主义思想影响,高校的考核奖惩机制,致使高校在舆情发生后怕担责任、怕丢帽子,便采取能瞒则瞒的方式,信息披露也成了空谈。另外在当前功能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中,当网络舆情出现后,需要人员收集信息,再逐级请示,从发现舆情至制定决策,网络舆情形势早已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在舆情管理这一块也缺少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机构,在舆情处理上易出现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相互推诿的现象。
  四、强化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疏导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强化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意识,正视网络的力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网络舆情从萌芽到消退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高校应注重有关信息的收集,掌握舆情在各个环节的特点。高校应积极作为,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强信息的分析研判能力。在监测预警技术上主张联系中国实际,以自主研发为主,学习外国经验为辅。必要时可以向外国购买舆情监测软件,通过对各网络媒体和各论坛、博客、微博等平台进行信息检测,并进行关键词分析和智能处理。此外需制定预警等级,将舆情情况分为“一般舆情”、“较大舆情”、“重大舆情”三级,并针对每一级建立疏导预案,在舆情发生后按预案执行。
  (二)建立专业的高校网络舆情疏导机构
  专业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大势所趋,在网络舆情疏导的问题上,需要有一批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来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引导、善后。这个机构应由高校领导、相关方面的专家以及负责网络舆情疏导的行政人员组成。明确机构职责权限,制定专业的网络舆情疏导方案,在网络舆情发生后,应第一时间站出来,充当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跟进舆情发展进程,对事件本末进行深入调查,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应对,比如在事件发酵时,安排一部分网络评论员,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在网上引导话题走向,发表拥护高校的内容,抢占舆论的话语权。
  (三)加大网络舆情疏导研究的经费投入与人才培养
  高校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网络舆情疏导研究,完善网络舆情疏导研究理论体系。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高素质网络舆情研究队伍,为高校舆情应对部门配备队伍成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网络舆情疏导理论具有可操作性。在这方面国外的技术和经验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应将国外经验作为前车之鉴,主动与他们展开国际上的交流合作,在国外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利用符合中国实际的措施手段。在技术研发上,可通过购进相关软件或与他国合作开发的方式用技术的手段进行网络舆情疏导。
  (四)在网络舆情疏导上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高校应正确定位与媒体的关系,充分利用媒体对信息敏锐、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与其展开合作。在舆情发生后,及时主动与媒体联系,向媒体反馈他们所需的信息,取得其帮助和信任,借助媒体的力量传达真相和对网络舆情疏导有利的信息。在对待曝光或失实的报道问题上,避免与媒体发生冲突,利用官方平台进行辟谣。
  作者简介:
  李曌(1986.12—)女,汉族,籍贯:河北石家庄,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课题研究成果。编号:GZY2020-SY-0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快速发展,电视台软实力的核心保证是编辑记者群体。在社会媒体的竞争压力环境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建设一支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高标准的优秀编辑出版团队,为中国电视台未来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就电视台未来的发展来说,笔者对对电视台记者的编辑能力的提高要求作进一步的总结。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在传统媒体时代,文本、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媒体
期刊
摘要:随着防震减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需求日益增多,对于地震知识宣传的要求逐步提升。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在防震减灾科普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减灾科普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防震减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就我国的地震科普工作而言,仍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将我国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作用和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我国防震减灾
期刊
摘要: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公众号、抖音、微博、知乎……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新媒体的围追堵截中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继续为广大听众服务?我的答案是:做“四有”广播。  关键词:“四有”广播;FM893  究竟是哪“四有”呢?它们是:有趣;有用;有爱;有活动。周口广播电视台的FM89.3周口市应急广播在四个方面做的尤其突出,赢得了周口广大市民的喜爱和支持,现分享如下: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结构已成为共识。本文以沈阳市和平区民族社区为例,介绍了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而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结构也必然是基本趋
期刊
摘要:针对滚动轴承的故障信号通常为非线性、非平稳的复杂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谐波小波包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通过采用谐波小波包变换对仿真信号和轴承内圈故障信号进行分解,成功地提取出信号中的奇异或故障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故障诊断工具,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谐波小波包;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中图法分类号:TH165.3 文献标志码:A  一、谐
期刊
摘要:浙江省在全省各行政村开设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礼堂。基于社区教育与文化礼堂协同建设,以及孝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我们将孝道文化融入文化礼堂课程开发,以完善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发挥文化礼堂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社区教育;文化礼堂;孝道课程;教育功能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事理长袁雯讲到:要充分结合社区教育发展实际,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新时
期刊
摘要:广播电视产业想要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时代中依然勃勃生机,那就需要接受新的技术、新的思想,努力做好创新模式的开发。市场,是维持生产与再生产的主体。要想切实的达到广播电视产业的创新必须要充分的把握好市场定位与方向的创新,要摆正经营模式的创新,继而努力地去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媒介融合。本文主要就是分析讨论广播电视产业创新模式中要把紧扣的要点,从市场到生产经营模式的分析再到如何真正实现创新。  关键词:媒
期刊
摘要:监督是纪委监委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是纪检监察全部工作的基础和立足点、出发点,要在实践中强化监督的思维和意识,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和常态化,通过监督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汇集各方力量形成监督合力。  关键词:监督;新闻媒体;媒体监督  理论文章《牢牢守住监督第一职责》6月4日發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理论周刊第六版,文章提出监督是纪委监委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是纪检监察全部工作的基础和立足点、出发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车辆安全驾驶的关注程度也在显著增加,针对雨水道路对车辆驾驶的影响,应加强合理防护,降低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基于此,本文从雨水道路对车辆驾驶的不利影响出发,对提升驾驶员注意力、关注行人避让等安全驾驶技巧以及加强车辆的后期维护等车辆维护技巧展开探讨。  关键词:雨水道路;车辆安全驾驶技巧;车辆维护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道路上的车流量也明显提升,如果遇到雨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就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也指明了新的方向。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基础单元,由其形成的家教家风是家庭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在新时代下,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家教;家风;基层社会治理  正所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