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生命,莫言的饥饿疗法

来源 :知音励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_wi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北京时间10月11号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他的获奖是世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将推动中国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在得到这个世界级的荣誉前,莫言其实早已成名,十几年前由他作品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跃跨入富豪阶层。很长一段时间,小时候穷怕了的莫言每天胡吃海喝,很快便成为了“三高”人群,创作能力也一蹶不振,在这种情况下,莫言研发出自己独特的“饥饿疗法”,既解决了身体的毛病,又重燃了对写作和生活的激情……
  嚼一口煤渣,吃三顿饺子
  1955年的农历腊月,莫言出生在山东高密县一个偏僻贫穷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的成分被定为“中农”,他从小就受尽了欺辱。在那个大多数中国人都在挨饿的年代,在莫言儿时的记忆里,食物就是全部。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的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饿急了,他就公然抢夺别人碗中的食物,抢得双泪长流。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有一次学校拉来了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在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他们就在下边嚼煤,咯咯嘣嘣一片响,全都一嘴乌黑。
  后来,莫言当了兵。在部队里,他每次至少吃8个馒头,吃得炊事员都睁大了眼睛,低声暗叫:“不好!来了个无底洞。”但他感觉肚子里还有空。有次,他遇见了一个自称是作家的人,作家白白胖胖,一看胃口就十分好。作家说,他写一本书就能得成千上万的稿费,每天吃三顿饺子,还是肥肉馅儿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吱吱”往外冒。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顿饺子的人?“作家”二字让他震惊。
  那时,他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个作家。后来,果真如愿,他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一时间,找他高薪约稿的人络绎不绝,各种影视剧本纷至沓来,莫言终于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
  不过,正因为生活条件富足了,莫言却反倒更加痛苦“吃”这件事情起来,每次上饭桌他仍是迫不及待,好菜坏菜什么都吃,生怕吃不饱。他曾一次次告诉自己:少吃,慢吃,吃时嘴巴不响,夹菜时只夹一根菜,“痛改前非”。不过,成效却甚微,一看到美食,莫言便奋不顾身,埋头苦干。
  可就在这一次次的狼吞虎咽中,他渐渐失去了品尝美食的味蕾,任何山珍海味吃起来都似乎变成了一个味。更让家人和他自己惆怅的是,由于“不挑食”和“暴饮暴食”,莫言的身体仿佛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迅速地膨胀起来——肚子大了,腰臂肥了,脸“肿”得连眼睛都看不见了,而随之带来的恶果是——走路一步三停、上二楼就气喘吁吁、经常头晕目眩,最可怕的是,莫言逐渐失去了想象力和创作的激情!
  就在莫言为自己已“江郎才尽”而备感绝望时,他收到了来自日本的一封奇特的邀请函。邀请人是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他对莫言的文字一直十分欣赏,每次莫言发新作,不论长短,莫言都会通过航空邮件给他寄去一份复印件,大江健三郎再找专人翻译成日文后阅读。虽两人相隔千里,但大江健三郎却对莫言作品质量的下降洞若观火。他这次邀请莫言来日本,就是想和他面对面地交流,看问题出在哪里,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他。
  重新找回饥饿,体会敏锐感觉
  大江健三郎3年前曾在北京的某次会议上见过莫言,但3年后两人再相聚,大江健三郎根本就认不出来自己眼前这个大胖子到底是谁了。等到翻译把莫言的情况讲完,大江健三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吃”出来的啊!
  当晚,大江健三郎特意请莫言住最正宗的日式温泉旅社。首先,是泡温泉。在热水的抚慰下,莫言全身都彻底放松下来,肠胃不由自主地咕咕发叫,两眼直冒金星,他赶紧叫来服务生端点拉面来吃,但又因不符礼仪而被对方拒绝。好不容易到了晚餐时间,莫言几乎要变成一只饥饿的狼,连人都能吃下去。但一看端上来的菜,却两眼直掉泪。原来,菜式虽然丰盛,但盘子还没有半个手掌大,内容物更是少得可怜。莫言风卷残云地把食物打扫干净,却发现大江健三郎老师依然在慢条斯理地品味,一时间,他十分尴尬,只好埋头喝水。
  整整1个星期,莫言都是在没有吃饱的情况下,陪伴着大江健三郎老师,他们有时会去繁华的东京开会,有时候会去高山隐庙中参拜神社,有时候会徜徉在古朴的京都街头……莫言惊奇地发现,由于饥饿,他的身体和思想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似乎更加仔细了,那种久而未见的敏锐触觉又回来了。这种感觉是一个作家观察生活、表达思想必备的利器,离开了它,写出的文字就平凡得如同枯草,经不起咀嚼。
  最后离别时,莫言再三拜谢大江健三郎,告诉他,在这次旅行中,他找回了自己,那种对于人生的饥饿的感觉,才是他驰骋于文字世界的骏马。缺失了饥饿,他只能裹足不前,消耗并不丰厚的灵气,最终变成一个昙花一现的作家。大江健三郎点点头,再一次拍了拍莫言敦实的肩头,诚恳地祝福:“继续下去,你一定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
  回到国内,莫言决定重复自己在日本的“饥饿疗法”,不只是为了减肥,更是为了找回自己。首先,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在中国古代,就有类似的饥饿疗法。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写道:宝玉的贴身丫环晴雯患伤风感冒后几近痊愈,后因补雀裘劳累,病势渐重,“就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如今虽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这就是贾府中的秘法:无论上下,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
  日本的一些专家早已通过研究发现,饥饿对神经官能症、早期高血压、低血压、单纯性肥胖、神经性厌食,都有一定疗效——当我们的身体意识到需要更多的热量时,一种名为饥饿激素(胃内产生的一种肽)的荷尔蒙会增加,刺激食欲。它还有另外一种功能,那就是能够缓解压力,增加愉悦感。
  研究人员认为饥饿引发的快乐感是一种适应方法。为了获得食物,就更需要精力集中、头脑清醒和经常性协作。如果饥饿使我们畏惧,那么就很可能成为别人的食物。而饥饿激素会使我们集中精力于寻找食物,观察身边的世界,感官变得更加敏锐,甚至直觉也会变得更加准确。   独特饥饿疗法,品味生命滋味
  莫言觉得,肚子饿可以让自己对食物更加敏感,那么如何找回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呢?他想到了那段难忘的文革时光——贫瘠的文化生活、每日除了劳动和再教育便没有任何乐趣……这种状态,似乎有点像出家人修行的过程。莫言猛然意识到,出家人修行,避开繁华的人世风尘,不就是为了得到更加纯粹的生命领悟吗?自己是否也能如法炮制?
  经过1个星期的论证和咨询医生后,莫言正式开始自己的“饥饿疗法”。
  他购买了一处环境幽静的房子,嘱咐妻子和女儿不要打扰,并让她们跟亲朋好友对外宣称自己出国采风。接着,莫言在家里准备了许多大白馒头和几大桶纯净水。然后关上门,把手机关闭、电话线拔掉、反锁好门,最后拉下电闸。然后他什么也不干,就在家里呆着。不看书报和杂志,不做任何事情,没有交流,渴了喝水,饿了吃没有任何调味的馒头,困了睡,醒了就起。如果可能的话,不穿衣服。“反正尽可能地跟现代文明断绝了一切联系,什么都不做,躺着站着溜达坐着倒立怎么都成,随便。”
  最开始的时候,大约头几个小时,莫言觉得有点儿兴奋,脑子里乱糟糟的,什么都想。不过才半天,就无聊了,不知道该干什么,他就睡觉。睡醒时才发现房间里黑黢黢的,因为没电,没有时钟,不知道时间。那时候,他特别想打开手机看是否有人给他发过短信,或者打来电话。因为这种寂寞实在是太无聊了。
  可就在他发呆到天色渐暮时,他突然觉得有点不无聊了,脑子里开始想起一些原来想不起来的事了,自己童年时在高密县土地上的种种往事如同电影胶片一样,缓慢地回放起来,他发现,连一些最微小的细节他都能清晰地记起。
  很快到了第二天晚上,在莫言看来,这是最难熬的时光,因为脑子突然清净了,反而更加觉得无聊。而且口腔中开始回忆出各种美食的味道——整天食用没有味道的馒头和纯净水,味蕾已经空白到崩溃了,不是饿,是馋。
  可就在这种极度的焦躁时刻,莫言朦胧间觉得有些事情似乎很有意思,但是后来他困了,就睡了。醒了之后莫言发现有什么不一样了。他体会到一种十分真实的“感觉”。这种感觉他特意在一本书中描述出来:“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当你被各种感官所带来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你体会不到感觉的存在,至少是不明显。感觉其实就像浮在体表的一层薄薄的雾气。感觉已经被平时的色香味等压制得太久了,我觉得毕竟这是一个庞杂到迷乱的世界,能清晰地意识到感觉的存在很不容易。或者说,很容易,只是很少有人愿意去做。”
  这种感觉,实际上就是因为精神饥饿而导致身体和精神的触觉变得比平时更加敏锐了,刹那间,莫言突然迸发出无穷无尽的灵感出来,他抓起身边的笔和纸,把自己那些曾经遗忘的回忆糅合着魔幻的想象力,变成一个又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
  这次“饥饿疗法”之后,莫言的体重下降了不少,而且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更让他惊喜的是,自己居然完成了一篇佳作,找回了曾经那个想象力无穷无尽的自己。
  此后,莫言时不时地会进行一次“饥饿疗法”,每次结束前,他都会准备一个苹果作为重新回来的开始:“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的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冲击波一样传向嘴里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刚刚被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的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饥饿让莫言更加投入地体味这个世界,为世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叹的力作。
  莫言说过:“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饥饿对于他来说,更是生命的闹钟,时刻警醒着他前进。饥饿让正在饥饿的人产生求生的动力,拼尽全力摆脱困境;饥饿让曾经饥饿的人永远保持危机的意识,永远不能松懈,不能坠落回困境的泥潭;饥饿让已经富足的人珍惜拥有的满足,明白幸福的来之不易。
  所以面对诺贝尔文学奖如此显著的表彰,像潮水般涌来的赞誉和奖励,莫言看得很轻:“自己不要把这当作一件了不起、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就是一个奖,得了这个奖并不证明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是幸运地得了这个奖,我要站稳脚跟,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而不是奖项。作家能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对现实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
  编辑/平凡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作为日常工作的一方面,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技能,使得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成为非常迫切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现状  1.1 心理健康课时少,辅导员教师队伍薄弱  据调查,高职院校中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大多数是思政类
期刊
美国空军首任参谋长卡门·斯帕茨将军,是一位“不操心”的领导。他的口头禅是:“我喝我的威士忌,别人把我的工作做好。”  有一次,副参谋长威廉·麦克凯少将拿着一份文件,来找斯帕茨将军签字。  走进将军的办公室,麦克凯说:“长官,这份文件需要您签字。”  斯帕茨将军拾起头,说:“你不是刚晋升军衔吗?”  麦克凯少将说:“是的,长官。”  “谁提拔了你?”  “是您,长官。”  “你认为我到底凭什么提拔你
期刊
你还记得我吗?我记得你,以至于现在想写一封信给某个人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
期刊
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着较大差别,同时还受到西方民族与汉民族诸多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本文以整体性与分析性、客体与主体思维方式为例,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末尾焦点与末尾着重、主语显著与主题显著、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句子;英汉语言差异;翻译  英语与汉语是两种差异较大的语言。从语言的亲属关系来看,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从语法结构来看,英语属于屈折语,
期刊
天天叫着尊荣格调的人,一定深谙缺啥补啥的道理
期刊
4平方米有多大?它相当于—张大号双人床的面积,还差一点点才能装下一整张乒乓球桌,勉强能够容下4个并排躺着的成年人。
期刊
在萨达姆·侯赛因残暴政权时期,一个名为贾瓦德·沙马里的伊拉克男子被指控是反萨达姆政权的伊斯兰达瓦党成员,从而被迫走上了逃亡的生涯。辗转逃亡1年左右,沙马里和他的母亲在自家的房子里挖了个地窖,沙马里在里面躲藏了22年。  这个地窖仅有1平方米左右,地窖宽仅50厘米,长约2米,内有一张破旧的地毯,一些简陋的炊具,一台收音机以及一本《古兰经》。沙马里的母亲在地窖中安装了一根通向地面的塑料管,让他能呼吸到
期刊
卡米尔生长在法国南部索瓦镇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在她年幼的时候就抛弃她和母亲马蒂尔达,跟一个女人到美国生活。卡米尔5岁那年,马蒂尔达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伤,双目失明。马蒂尔达原本生活就不宽裕,双明失明后,只能靠政府救济金艰难维持生活。  卡米尔很懂事,不但承揽了所有的家务活,还充当母亲的眼睛,经常给母亲描述,天空有多宽广,树木有多翠绿,花儿多么美丽。19岁那那年,卡米尔考上了大学。这一年,马蒂尔达缠着卡
期刊
也许,你已寻觅了多年,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也许,你已奋斗了多年,可离成功仍然遥远;也许,你已敞开了渴望财富的心扉,追求了多年,但现实生活依然没有改变;也许,你手握金牌项目,却没有做到家喻户晓的宣传……  那么,有梦想的朋友,来吧,欢迎你加入《知音励志》杂志举办的“中国好项目”全国海选活动。它以“让财富为你转身”为主题,以中国励志第一刊——《知音励志》为主平台,配合知音励志网、官方微博及全国同类财经
期刊
你发愁怎样和领导相处吗?碰到领导的哪些事情是最令你抓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