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观画记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ma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匆忙赶往上海博物馆的时候,心里都有点为自己的积极努力而微有感慨,一大早往高铁站去,一次是晓月西沉,天尚未明,当天往返,真有点披星戴月的意味。还有一次是人群熙攘,自己依着车站指示买票进站,在寒冷的车站坐下候车,虽说动车随时有,总也还要等一小时,又嫌铁质的候车椅太冷,看见楼上有肯德基,上去买了两杯热饮,一边喝着,一边等车。其实高铁上的时间很短,偏是进站出站、上车下车的麻烦,习惯了自己开车,对于在人流中拥挤穿梭本能的不习惯,车站总是有些脏,不像高铁南站,或者上海虹桥机场,地上有脏污的印记,候车室地上有垃圾,人群的脸上都是麻木,他们和各色的拎兜箱包行色匆匆地构成了中国高铁站的景色。它让人有为难的情绪,觉得出门是个负担,虽然上海是这样近,虽然说是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但开车去要四个小时,并且进上海不容易认路,而高铁便是这样情形,若是出站转地铁,会有很多的入口出口导致弄错方向,坐出租车要方便一点,但也要排队。
  到了博物馆就突然心情开朗了,空气和人流都换了质量,阳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暖气让人肢体舒展,不必畏寒缩首。进入展厅,多少有点屏息凝气,在众多的人丛中安静地细看宋元名作。参观的人大多数是专业人士,或默默凝思,或低语交谈,人影憧憧,隔着玻璃,专业的灯光时明时灭,董源的《溪岸图》是不大看得清楚了,在博物院工作的好友笑说:“这张图就是看不清了,我们凑上去,没有玻璃隔着,也看不清楚。”好在有印刷品,让我们能看清细节,就是传为李成的《寒林策驴图》也是这样效果,但这两张大画依旧是最让人赞叹,《溪岸图》是因为它的山水排布,构图写照,我最喜欢图中远景的参差水岸,和那三叠的瀑布,它们显见得极有别于其他任何人的风景画,尤其是后人都是按这个框架来画画的了。事实上我相信这幅画是由于流传过程中被不同时代的高手修补过了,尤其是近代在国外的经历,导致了它的奇怪、模糊而神秘。而《寒林策驴图》却是因为描绘详尽的树干枝桠,古松苍遒,枯竹衬映,写生尽现真实,画的细节详尽,绝非想象,不像后来的画尽是程式化的东西。我们讨论为什么元以后的画家不肯这样吃苦详尽的写实,难道是偷懒吗?显然不是。日本倒是保留了这样的画法,他们会把一棵树画得很大、很详尽,而中国的艺术家们把功夫转向了内心世界的萧索简淡,对比倪云林的两幅小山水,《筠石乔柯图》让我折服和迷恋,带着迷惑,为什么他能做到呢?李成的松树虽然这样复杂难画,但是在技术上是能做到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而倪云林的小画让我担心怎么都很难做到,是因为他的纸吗?显然我没有那样质地的纸,也不见得搞得到相似的;或是因为他的笔吗?我猜不出来他的毛笔,只相信一定是现在做不出来的。沈周也感叹“苦忆云林子,风流不可追”,其实苏州博物馆里沈周仿倪云林的那幅山水一样让我着迷,他仿得那样到位,用笔如出一辙,差不多就一样好了,几乎另有风采了,快要不输于他了,连萧瑟的气息都完全接近了,可还是能看出不是云林,是沈周高手。那张画显然有重新托裱后的痕迹,笔墨中有细微的毛毛的痕迹,使得墨色更加的松透了,加上年月的包浆,岁月的颜色显然比画的色彩更加让人折服,没准比沈周刚画完时还好,我详尽地看,细细地看,恨不能看到心里记下来。其实有印刷品,也不错了,早年学画哪有这样好的条件,可以看原作,看够了还可以有画册慢慢回味,却是如此,才为我们为什么画不出倪云林而沮丧,我要求不高,什么时候能临摹一幅差不多意思的倪云林自己就满意了,就是那几根树枝,出枝的笔墨就非常人能及。我也不记得有谁临摹倪云林特别形似加神似的,倒是看到渐江、八大、沈周、文征明都有仿云林而得自己意思的。
  《晴峦萧寺图》倒是清楚些,让人看着精神一振,原来不是很大,笔墨都还能看清,树枝劲挺,楼阁精细,瀑布尤其精准,老是看到印刷品,这次可以细看原作了,难怪他们地位那么高,宋元明清后来那么多高手,除了顶尖的几个,如倪瓒、子昂、石涛、八大等,却也不及他们,他们真的画到好得不能再好了吗?好像也不是,宋画是可以仿的,只不过后人没有脱出他们的套路,沿袭了这样的模式直到封建社会的终了。我在博物馆里看来看去,后世有的画却也让人记不住,如罗稚川、陆广、张羽、赵原、盛懋、徐贲,画得都好,千年之后能挂到博物馆,还能不好?可合上画册,这几个人就分得不那么清楚了,而顶尖高手就跳出来压倒了诸位,我笑说,最好的还是只有这几个,都挂在一起,高下差别还是一大截,不是好一点,是好很多,只要比这么多高手高出一点点,其实就是高出很多,俾倪群雄的当世第一,类似武林中的天下第一,东方不败,或者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就像在欧洲的博物馆里看西方的历代名画,真是艺术的海洋,怎么都看不过来,也太多了些,往往看到浏览而过,记起的就是丢勒、鲁本斯、伦勃朗也往往只好走过看过,说下次再来吧,那数不清的大多数只好记不住了,都是名作,都是你画不出来的,都是很精彩的大画小画,就是记住了一个大概,混淆作者是肯定的了。顺带说奥赛的特展,怎么到了上海,就成了劳动人民的写照,现实主义的特写呢,马奈、莫奈、凡·高、塞尚都不来也正常,雷诺阿只有一幅,那些资本主义的太太、小姐、绅士们都不见了,拾穗者、流浪者、养病的老人、孩童、农妇、耕作的牛,苍生疾苦,振臂一呼,等等,只看见劳动人民在地里艰辛的耕作,受苦受难,工人阶级在工厂炼钢打铁,饥寒交加,倒是几张柯罗的风景还和法国见到时一样的心情。不过我们的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也一样让你看不过来,我们的近现代也是海量,好几层楼,时间有限,大千、宾虹也是走过看过,二流名家只好没时间看了,倒是八楼一张维米尔,一张伦勃朗,都是一点点大,却是大师的精彩,来不及也要找了去看。大英博物馆的一尊印度小佛像,波斯的一座浮雕,日本的一幅杨贵妃小画,都精彩绝伦,恨不能看个够。最精彩的杰作就是让人记忆深刻,哪怕只有一幅,就胜过了全部。
  然后就是宋徽宗,《五色鹦鹉图》里,书法比杏花、鹦鹉更胜一筹,我喜欢杏花,也喜欢宋徽宗的画法,很亲切,先勾再染,遍数也不是很多,写枝生动,花枝疏密布局讲究,显然是有这样一枝杏花在徽宗眼前的,他把它画下来了,没有照片,所以写生不能拖时间长,花会生长变化,往往一天内就会有变化,画还没画完,花苞就会开出来一些,继而花朵开得大一些了。我就是这样画花枝的,带着写意的意思画工笔,所以亲切,我相信这是徽宗亲笔画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画法,自然形成的,如果你不打算搞特别的技法,或者复杂的效果,那么顺手多半能画成这样,因为毛笔和宣纸的特性导致这样的工笔花鸟。当然鹦鹉我并不喜欢,因为古时候兴许鹦鹉少见,现在花卉市场都有,而我见之觉得艳丽,尤其不喜鹰嘴,不管我喜不喜欢,赵佶是喜欢这只鹦鹉的,他把它画下来了,很详细,鹦鹉的样子是可爱的神情。我相信《捣练图》不是徽宗画的,太精细、太完美了,画人物画还是和花鸟有别的,就算技法上徽宗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但人的兴趣不可能都在不同的题材上臻于精妙,难道是他有逞技的成分在内?一位皇帝在临摹古人,兼学习带传承的驱动下,画一幅精妙、细致、绝伦的人物临摹?主要是因为徽宗的画太多,风格都有差别,导致我觉得《捣练图》不该是他独立完成的,至少是有画院的高手给他打下手,甚至代笔。   马远的 《月下赏梅图册》让我更喜欢他了,以前是因为在故宫看他的《十二水图》,很敬佩他的表达手法和技巧,其他的马远作品如《踏歌图》等却没有打动我。这次小小的图册让人感受到月下寒梅开放,清冷高洁的气息,天空淡淡的花青渲染,很空明,山高月小,夜色清明,我甚至担心图中的高士坐在石头地上,又是夜晚,月已高升,寒冬时节,不怕冷啊,别冻病了。梁楷的《泽畔行吟图页》更是触动人的心境,画面中间的雾气淡墨横染,一般我们会把云雾空出来,这小品中是反过来,小小的团扇中天地自远,危崖下,水泽畔,策杖独行,高士的行为表达得这样完全,太了不起了。马麟的《兰图页》也是动人心的一页小画,解说是臻于妍妙,体现南宋院体精工写实之风,确实是的,不过右侧四片兰叶交错处让我有疑问,如果没有破损,这三片花叶正好交叉于一点,就不好看了,难不成因为画坏了,所以把错的地方弄坏一点,才有现在的正好,不是说每件珍品都有它的运数么,这大概就是了。
  其他还有王振鹏的《维摩不二图卷》、《姨母育佛图卷》,因为太精美、太细致了,让人赞叹,这线描怎么能这样完美、完整,尤其是坐榻的木纹衣服的极细花纹,这不把眼睛画花了才怪,又是佛教故事,画之前总得焚香沐浴,虔心静默,这时间花得可长了吧。古人有耐心做这样的功夫,所谓巧夺天工,就是要做出人力难及的精美,这一点现在人很难做了,时间都有,傻子的心情狠劲也有,没有的是精湛的技艺功夫,各种工艺技艺多半是这样。就是当你能把一根线条画成这样时,还能够以绝对的耐心把同样的线条一直一直画,画到完成这样的繁密,在不大的图卷里。这该归功于宗教的信仰吧,才有这样的画作呈现。
  两次观展,都见到有铁杆粉丝迷,戴着眼镜,一脸虔诚,木无表情—因为无表情我觉得大概是虔诚吧,在对着原作临摹,一是在董源《溪岸图》前,据地而坐,居然用毛笔墨汁加雪白宣纸,画了粗粗的写意树枝,又不知道怎么画,似乎画不下去的样子—这个自然,相去不可以道理计,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大家凑在玻璃前,努力想看清楚而不得,这位仁兄占据着近距离的一角做着无用功,哑然失笑,他不知道那是绢本吗?第二次去,在赵孟頫书法前,有人停住不动,一样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在小笔记本上依模照样一点点描画,我在右边看等他移动,没反应,就挪过他的位置看左边,细看精妙绝伦的赵书,风流劲健,写的王羲之逸事三则。这第一个故事只能侧着看,因为临摹的人一直一动不动,心里有点急,再看完了后面的作品,绕一圈回来,这人依旧在临摹,我以为他该临中间一段了,再认真也不用那么慢,但在他右边左边又看过了,这人还是占据要位,忍不住斜眼偷看他的本子,铅笔写的字,一点点使劲的样子,依旧哑然失笑,精神可嘉,实不得法,没准这也是上博一风景,每天有人对着圣贤原作临摹,多么幸福啊,然后那年轻人终于合上小本走了,好像也没把这篇赵书每个字写完,我担心这人感觉到了其他观者的奚落。艺术真的需要天分,理解才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是有一道道门槛的,观者自己到一定水平后才能看懂此水平能看懂的艺术,如围棋的段数,看不懂的是多数,我们都崇敬古人,都从各地赶来细看,但这样看法,显然迂腐并影响了其他人,不提倡。
  2012年冬写于金陵
其他文献
张斐,女,1978年生,广东平远县人。2006年,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设计基础教育,2006年开始任教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20世纪70年代在经过电化学处理的粗糙的银电极上首次被发现的,并在拉曼散射强度方面展现了极大的增强效果。由于在传感器的应用上具有超高的灵敏度,SE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嵌入式系统也越来越广泛的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手机、数码相机、掌上电脑、便携式扫描仪等等都应用到了嵌入式系统。
面临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等问题,开发燃料电池,电解池与金属空气电池等清洁能源存储与转换装置显得尤为重要。电催化过程是这些器件中的重要反应,电催化剂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些清洁能源转换与存储装置的性能与未来发展。为了取代贵金属催化剂,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人们致力于开发各类基于过渡金属组分的电催化剂材料,其中将钴或铁等过渡金属物种负载到氮掺杂的碳材料中被证明是一种极具前景的非
Objectives:The purpose is to distinguish family care (FC) pattes of childhood rheumatic diseases in Chinese families and to determine the predictors of FC patte
期刊
高温合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必须满足两方面的性能要求: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和良好的抗高温腐蚀性能。而这两方面的要求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对某一合金不可能同时达到最优化。要解决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必须要加强自信,以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为突破口,尽快顺应新常态,在战略上保持良好心态.新常态代表着和过去的不同,代表着经济的升级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