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批评中的对偶范畴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z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对偶意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和作家的思维方式中存在的辩证法因素。近年来文论界对古代不少美学范畴进行了精采的论述,但尚少从对偶角度作比较研究。《诗文批评中的对偶范畴》试图把古代诗(含词)文批评中若干重要的范畴组织成对偶,探讨每一对偶中两极的自身特点和相互关系,并将这些成对的范畴放在发展的过程中来考察,辨明它们与别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的关系,审视它们与外国文艺理论中相关范畴的异同,检验历代名家作品中这些范畴的体现状况。简单地说,本文力图探讨的是文学批评中的精神发展史。
其他文献
中国自近代以降,始终贯穿了一条文明与愚昧、先进与保守、科学与迷信……质言之,便是改革与守旧的激烈斗争。活跃于晚清时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维新派革命派都曾在这场斗争中展试身手,他们在理论上呼唤倡导改革,在实践上勇敢地投身于社会改革事业,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诚然,他们是带着严重的历史局限性登上舞台的,而且其后又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和转化,但肯定他们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以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进作用,这一点当是没有异议的。
文学诸体裁中,诗与音乐的关系最密切。郑樵《通志》卷四十九《乐略正声序论》:"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同书又云:"诗为声也,不为文也,……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诗,乐章也。"
在唐代诗人中,刘长卿的生平事迹是比较复杂的,史传旧籍关于他的记载颇多舛误,今人虽对其登第、仕履、贬谪等问题作了深入的考证研究,澄清了不少疑团,但其生卒年、宦迹尚有待清之迷雾。在现存唐人传世的诗集中,他的《刘随州集》经历代传刻,更是缥缃纷纭,混淆变乱,卷次不等,颇有同异。清四库馆臣就指出,其集"丛脞颇甚",古近体诗"亦多淆乱","不知何以舛谬至此。"(《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九)《全唐诗》编其诗五卷,
《中国诗学》第一辑刊登了"诗学研究笔谈"七篇、关于中国传统诗学、西方诗学、中外诗学比较的论文十三篇,共二十五万字。陈飞《中国古典文学型态论纲》从宏观上确定了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位置;王小盾《佛教呗赞音乐与敦煌讲唱辞中"平""侧""断"诸音曲符号》揭示古典诗歌声律学的一些外缘问题。管雄《说"兴会标举"》、蒋寅《大历诗的意象与结构》、巩本栋《论唱和诗词的渊源、发展及特点》、张宏生《江湖诗派以僧为美的艺术追求》、
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诗,历来脍炙人口,其凝练自然,优雅闲旷,堪称山水诗之代表作。所写幽静景色,究属何处,向来却鲜为人知。本文试图通过"碧涧别墅"的发微,揭开刘长卿至今未明的一段生活。
为纪念唐代诗人李商隐诞辰1180周年,1992年11月21日至26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古籍所、广西诗词学会等单位发起,在桂林举行了中国首届李商隐学术研讨会。李商隐曾游宦岭南,在桂林郑亚幕府曾代理昭州郡守数月,留下了滞留桂林、昭州的诗歌数首。可以说,这个会议是研究李商隐诗歌的一个开创,一个起点。来自全国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蒙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
在谈到社会发生剧烈动荡、生存空间变得狭小的元代,文人的生活道路和心理状态呈现多变的形态时,应当说杨维桢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因为一方面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使他在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上形成了比较强固的社会责任感,亦即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在不同程度上几乎都具有的群体意识。而另一方面,元代社会所具有的特殊矛盾和杨维桢的特殊际遇,又将他从汉唐以来一千年间形成的生活故道中抛掷出来,从而使他的个体意识增强,并经历了另一种更加崇尚自我的人生体验。
福建省古典文学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人会暨第三次年会于1992年10月25日至29日在龙岩闽西宾馆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厦大、福师大、漳师院、全省各师专、职大及省社科联、出版界等代表37人,提交论文10篇.
清朝初年,"诗学之盛,莫盛于山左。……山左之诗甲于天下。"(见《山左诗钞序》)之所以出现如此盛况,是因为当时山左诗坛上活跃着一大批著名诗人;而其中又以有"诗坛圭臬"、"一代正宗"之誉的新城诗人王士禛和他的劲敌"抱奇才,负奇气"(见吴雯《并门集序》)的益都诗人赵执信,最引人注目。
孔稚圭(公元448—501)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齐代曾任太子詹事等职。有辑本《孔詹事集》一卷。其《北山移文》为南北朝散文名稿,也是骈文中风格独异的佳作,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赞叹道:"按此文传诵,以风物刻画之工,佐人事讥嘲之切,山水之清音与滑稽之雅,相得而益彰。"(见《全齐文》卷十九)孔稚圭也是一位诗人,只是诗名被《北山移文》的盛名所掩。孔稚圭存诗不多,逯钦立《先秦汉魂晋南北朝诗·齐诗》卷二载录其作:《白马篇》、《游太平山诗》、《旦发青林诗》;残句《白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