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形式,它的兴起与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相辅相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18-02
任何一种教育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高职教育尤其如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它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基础知识的够用性和高级性、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高等性等特点,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角色。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1.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兴工业向传统工业挑战、生产方式转型及新的管理制度不断出现。种种原因促使生产一线迫切需要补充大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技能应用性人才。中专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很高,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因此也无法适应生产第一线实践技能的要求。为此,各国产业界强烈呼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这便是高职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的直接动力。
中国高职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也与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进入了生产流程和工作现场,使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的智能成分不断提高,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潮中应运而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扩展。2012年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 288所,在校生人数已达1 000万,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成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
可见,从最早的高职院校的兴办到如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分天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驱动力来自教育外部,而不是在教育内部。具体来说,发展高职教育的源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来自于行业对从业者职业技能的要求及变化;来自于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直接的参与和支持。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高职教育从所在地区得到办学经费,并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专业设置,生源大都来自本地区,如我院学生中省内学生占总学生数的97.5%。毕业后也大都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整个体制和结构。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高职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3.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各区域自然资源不同,形成不同的区域特点,对劳动力的结构要求也不同。近年来佳木斯围绕建设辐射我省东部及俄远东地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农业一体化基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一城三基地目标,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木材精深加工业、化工医药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到目前,佳木斯现代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稳产并创历史新高。为此我校以农业、园艺、机电为主要教育方向,并辅之以旅游、物流、会计等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不仅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构成状况,也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供给结构状况。
二、高职教育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社会中出现许多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职业院校承担了为经济发展不断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如我校随着佳木斯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增设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动物医学(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建筑工程等各类专业,自2001年我校升为高职院校以来,已为社会输送20 000多名各类一线高技能人才。
2.成为再就业培训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的劳动人员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许多人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失去工作,而另一方面是企业技术人员的短缺。为此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被提上了日程。职业院校拥有优越的教学资源,自然成为了再就业培训的主要力量。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我校这样的农业院校更是责无旁贷。目前我校已成为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基地、村村大学生培训基地、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基地。
3.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基地。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中,经济的决定作用是主导性的,它要求我们在发展高职教育时,必须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适时适度的超前发展,过度的超前和滞后都是不可取的。而高职教育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整个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1] 饶建华.现代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价格月刊,2009,(8).
[2] 杨祖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2009,(4).
[3] 谢源虎.佳木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4] 沈卫.解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J].发展研究,2010,(9).
[责任编辑 陈凤雪]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相辅相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18-02
任何一种教育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高职教育尤其如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它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基础知识的够用性和高级性、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高等性等特点,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角色。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1.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兴工业向传统工业挑战、生产方式转型及新的管理制度不断出现。种种原因促使生产一线迫切需要补充大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技能应用性人才。中专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很高,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因此也无法适应生产第一线实践技能的要求。为此,各国产业界强烈呼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这便是高职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的直接动力。
中国高职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也与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进入了生产流程和工作现场,使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的智能成分不断提高,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潮中应运而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扩展。2012年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 288所,在校生人数已达1 000万,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成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
可见,从最早的高职院校的兴办到如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分天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驱动力来自教育外部,而不是在教育内部。具体来说,发展高职教育的源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来自于行业对从业者职业技能的要求及变化;来自于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直接的参与和支持。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高职教育从所在地区得到办学经费,并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专业设置,生源大都来自本地区,如我院学生中省内学生占总学生数的97.5%。毕业后也大都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整个体制和结构。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高职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3.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各区域自然资源不同,形成不同的区域特点,对劳动力的结构要求也不同。近年来佳木斯围绕建设辐射我省东部及俄远东地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农业一体化基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一城三基地目标,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木材精深加工业、化工医药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到目前,佳木斯现代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稳产并创历史新高。为此我校以农业、园艺、机电为主要教育方向,并辅之以旅游、物流、会计等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不仅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构成状况,也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供给结构状况。
二、高职教育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社会中出现许多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职业院校承担了为经济发展不断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如我校随着佳木斯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增设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动物医学(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建筑工程等各类专业,自2001年我校升为高职院校以来,已为社会输送20 000多名各类一线高技能人才。
2.成为再就业培训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的劳动人员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许多人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失去工作,而另一方面是企业技术人员的短缺。为此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被提上了日程。职业院校拥有优越的教学资源,自然成为了再就业培训的主要力量。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我校这样的农业院校更是责无旁贷。目前我校已成为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基地、村村大学生培训基地、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基地。
3.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基地。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中,经济的决定作用是主导性的,它要求我们在发展高职教育时,必须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适时适度的超前发展,过度的超前和滞后都是不可取的。而高职教育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整个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1] 饶建华.现代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价格月刊,2009,(8).
[2] 杨祖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2009,(4).
[3] 谢源虎.佳木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4] 沈卫.解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J].发展研究,2010,(9).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