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时要注意从细微关键处入手下面,下面结合苏教版五上《诺贝尔》一课的教学,说说如何让学生细细品味,读出文字的温度。
一、 把短词读长,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一段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儿也不放弃、不退缩。
师:文中是写诺贝尔面对什么不放弃、不退缩?
生:面对恐怖的爆炸,面对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诺贝尔不放弃、不退缩。
师: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残,诺贝尔不伤心吗?不痛苦吗?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生:诺贝尔肯定是悲痛欲绝。他会想,弟弟为科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也残废了,我要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他们的心愿。
师:这一场惊人的爆炸事故不仅使诺贝尔失去了实验室,失去了亲人,还让邻居们惊恐万分。邻居们担心什么?
生:邻居们担心自己也被炸伤、炸死。
师:如果你就是诺贝尔的邻居,望着眼前的一堆废墟,会对诺贝尔说什么?
生:诺贝尔,你这个疯子,赶紧停止你的炸药实验,我们可不想成为你的实验牺牲品!
师:他们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诺贝尔退缩了吗?
生:没有。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师:那到底是什么让诺贝尔坚持不懈、毫不气馁的呢?
生:让他毫不气馁的是造福人类的决心。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抓住“毫不气馁”这个词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引导学生走进诺贝尔的内心世界,感悟其坚定的意志、顽强的决心和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二、 扣数字想象,化抽象为生动具体
在教学“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四个年头”“几百次”展开想象:
师:“四个年头”“几百次”这两个数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诺贝尔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师:诺贝尔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什么?
生: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炸药要爆炸一回。
师:那几百次的失败又意味着什么?
生:要经历几百次的爆炸,意味着他经历了几百次的生命危险!
师:透过这两个数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轰的一声巨响,诺贝尔的实验室被炸得一塌糊涂,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他买来实验用品,继续研究、实验。
生:我听到了轰的一声巨响,诺贝尔被炸得满脸鲜血,伤痕累累,但他毫不畏惧,继续研究、实验。
师:同学们,几百次的失败,几百次的爆炸,几百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看到这些,你想用什么词来赞扬他呢?
生:屡败屡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数字也是语文,将数字转化成具体的情节乃至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从肤浅、抽象走向丰满和深刻,触摸数字背后的风景,品味数字背后的意味,化抽象为生动具体。
三、 让标点说话,走进人物的内心
在教学“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这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感叹号细细琢磨,走进人物的内心。
师: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三个感叹号中,我体会到了诺贝尔无比紧张的心情。因为火星接近炸药意味着危险也更近,说不定轰的一声,他就被炸死或炸伤了。
师:请你朗读这段话,读出诺贝尔的紧张之情。(生读)
生:从这三个感叹号中,我体会到了诺贝尔万分激动的心情。因为火星接近炸药也意味着可能的成功也更近了。
师:请你朗读这段话,读出诺贝尔的激动之情。(生读)
师:怦怦直跳的心是为即将到来的危险而紧张,更是为可能到来的成功而激动。
标点,是有“情”的。三个小小的感叹号,交织着诺贝尔紧张而又激动的复杂心情。课堂上,引领学生触摸标点,去感受那隐于标点这一特殊文字层面背后的丰富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的味道是“嚼”出来的。语文课离不开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斟句酌。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重要的字词、数字甚至是一个小小标点的咀嚼、品味和感悟,深入到语境中去,才能更透彻地品出语文之味。
(作者单位:宜兴市杨巷小学)
一、 把短词读长,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一段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儿也不放弃、不退缩。
师:文中是写诺贝尔面对什么不放弃、不退缩?
生:面对恐怖的爆炸,面对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诺贝尔不放弃、不退缩。
师: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残,诺贝尔不伤心吗?不痛苦吗?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生:诺贝尔肯定是悲痛欲绝。他会想,弟弟为科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也残废了,我要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他们的心愿。
师:这一场惊人的爆炸事故不仅使诺贝尔失去了实验室,失去了亲人,还让邻居们惊恐万分。邻居们担心什么?
生:邻居们担心自己也被炸伤、炸死。
师:如果你就是诺贝尔的邻居,望着眼前的一堆废墟,会对诺贝尔说什么?
生:诺贝尔,你这个疯子,赶紧停止你的炸药实验,我们可不想成为你的实验牺牲品!
师:他们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诺贝尔退缩了吗?
生:没有。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师:那到底是什么让诺贝尔坚持不懈、毫不气馁的呢?
生:让他毫不气馁的是造福人类的决心。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抓住“毫不气馁”这个词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引导学生走进诺贝尔的内心世界,感悟其坚定的意志、顽强的决心和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二、 扣数字想象,化抽象为生动具体
在教学“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四个年头”“几百次”展开想象:
师:“四个年头”“几百次”这两个数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诺贝尔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师:诺贝尔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什么?
生: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炸药要爆炸一回。
师:那几百次的失败又意味着什么?
生:要经历几百次的爆炸,意味着他经历了几百次的生命危险!
师:透过这两个数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轰的一声巨响,诺贝尔的实验室被炸得一塌糊涂,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他买来实验用品,继续研究、实验。
生:我听到了轰的一声巨响,诺贝尔被炸得满脸鲜血,伤痕累累,但他毫不畏惧,继续研究、实验。
师:同学们,几百次的失败,几百次的爆炸,几百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看到这些,你想用什么词来赞扬他呢?
生:屡败屡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数字也是语文,将数字转化成具体的情节乃至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从肤浅、抽象走向丰满和深刻,触摸数字背后的风景,品味数字背后的意味,化抽象为生动具体。
三、 让标点说话,走进人物的内心
在教学“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这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感叹号细细琢磨,走进人物的内心。
师: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三个感叹号中,我体会到了诺贝尔无比紧张的心情。因为火星接近炸药意味着危险也更近,说不定轰的一声,他就被炸死或炸伤了。
师:请你朗读这段话,读出诺贝尔的紧张之情。(生读)
生:从这三个感叹号中,我体会到了诺贝尔万分激动的心情。因为火星接近炸药也意味着可能的成功也更近了。
师:请你朗读这段话,读出诺贝尔的激动之情。(生读)
师:怦怦直跳的心是为即将到来的危险而紧张,更是为可能到来的成功而激动。
标点,是有“情”的。三个小小的感叹号,交织着诺贝尔紧张而又激动的复杂心情。课堂上,引领学生触摸标点,去感受那隐于标点这一特殊文字层面背后的丰富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的味道是“嚼”出来的。语文课离不开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斟句酌。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重要的字词、数字甚至是一个小小标点的咀嚼、品味和感悟,深入到语境中去,才能更透彻地品出语文之味。
(作者单位:宜兴市杨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