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90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和谐,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会思维敏捷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心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体验,发扬学生个性。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大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
  二、用赞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三、教师要学会倾听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雷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平等交往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互评,取长补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每周六的作文评讲课也成了同学们的周末礼物——开心一刻,收获无限。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摈弃以往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其他文献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提出战略构想是一种能力,落实战略构想是更重要的一种能力。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现
摘 要:语文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升学。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过程;指导;阅读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向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
据生物谷9月17日消息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癌细胞聚糖分子上的唾液酸能够与免疫细胞发生作用来改变肿瘤细胞的迟发反应,即抑制或者促进肿瘤发展。研究表明
摘 要: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优美词句的积累,离不开对于生活的体验与感悟,阅读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影响巨大。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积累下广泛的词汇与多种多样的写作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对于他们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语文知识,也能够对于语言进行组织与表达,通过阅读,可以使得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都得到提升,尤其是写作能力。  关键词:提升;课外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些儿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边教文化知识,一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在上课时爱搞小动作,喜欢时不时的说几句话,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要耐心的教育,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就能激励学生们向他学习,从而改善班上的学习状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技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学
摘 要:要想学好语文,既要注重语文的使用价值,也要关注语文的文化教养功能。语文学科就是要对人进行长远的、精神层面的教育,而非功利性的、短视的教育。即便从教学实践来看,语文要想取得高分,离不开日常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离不开人文性的教育。对学生而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有指引学生的能力,也要有渊博的知识,积极地调动课上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扩招以来,各大学院校普遍面临着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在师资和仪器设备短缺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种方法。而课外阅读则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形下自己独立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内时间有限,课外才是学生大量阅读的大舞台。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中,我初步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促进阅读  怎样让学
摘 要:初中地理不是中考学科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受到了学生、家长甚至是教师自身的忽视,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地理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意义重大,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又是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活
在宁夏灵武进行了灵武长枣日光温室促早栽培试验。结果表明,11月下旬扣棚,1月下旬升温,5月下旬撤除棚膜可使灵武长枣的果实成熟期比露地栽培提前30~40天,盛果期树效益比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