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音乐实践”的有效尝试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erwes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的音乐教育,尤其在中学阶段,音乐实践活动层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等待挖掘;另外,《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将实验稿中的“重视音乐实践”改成了“强调音乐实践”,也可看出音乐实践在平时教学中有所欠缺。文章力图通过“重温电视,舞动乐思”、“回归本质,等待创造”、“舞台再现,激情演绎”等方面对如何在操作中进行有效尝试进行实例阐述。
  [关键词]音乐课程改革;音乐课程标准;音乐实践活动
  如今,痴迷《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这类节目的人为数不少,喜欢流行元素的中学生尤显狂热。这个信号说明:学生在骨子里是喜欢音乐的。但为何每每让学生参与音乐表演时,他们不是拒绝,就是缺乏新意呢?显然,这样的状况与《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是有差距的。怎样才能关注每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欲望,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呢?记得雷默先生说:“可以说——而且很有理由说——当今的一些流行音乐在音乐出色程度和音乐表现力方面,质量都极高。”[1] 虽然这些节目里未必都是极好的音乐,但它们的游戏规则至少隐含着诸多理念。音乐教育中,是不是可以进行一些有效尝试,以此充当一下载体呢?
  一、重温电视,舞动乐思
  音乐学习中,学生对教材中的音乐不能做出审美反应,与有些作品格格不入的现象司空见惯,这是因为他们对书本上的音乐还很陌生,相比之下,熟悉的流行歌曲更容易融入他们的内心。如果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把他们喜欢的音乐排斥于学习范畴之外,不仅失去了很好的教材,更会让音乐教育变得矫情和精英化起来。
  我们总是询问“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其实每位教师都明白首先是“感染”。感染是情感的调动和共鸣,只有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入情入境,身临其境与心入其情,学生才可能被感染,这是音乐艺术乃至所有艺术的特质。
  记得上学期的起始课,课前音乐中的独特嗓音一下拨动了学生的听觉,“杨坤!32场!《中国好声音》!难道今天上……”他们显得异常兴奋。然而课中选用的第一个素材并非他们所料,影片《海外赤子》中的插曲片段——《我爱你,中国》是本课的导入歌曲。虽说学生在乐曲听赏的过程中很认真,但他们的眼神却隐藏着另一层含义:很难与此“曲高和寡”的音乐产生共鸣。其实备课时就猜到视频中的音乐风格、演唱风格,甚至演员的衣着打扮定与学生的“审美标准”相差甚远,然而这正是引发学生体会“经典的音乐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销声匿迹”的前提。所以,当歌手平安再次唱响“百灵鸟”的时候,学生们亢奋了:开始只是跟着节拍点头,很快又加入身体律动,最后竟忍不住跟着音乐一起歌唱了……他们在激昂而不喧嚣、细腻而不枯燥的歌声中重温了新一代人对梦想、对祖国浓浓之情的诠释。可见,没有了距离就多了一份亲近,忘情的掌声和激动的欢呼足以证实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并不迟钝。本学期的起始课,同样借鉴了《我是歌手》的一些材料,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音乐风格,学生在过足“耳瘾”同时,更对音乐学习的好奇与兴趣“蠢蠢欲动”,音乐的思维在教师每次赏前精炼的引导语和赏后及时的分析语中随之灵动。
  我们常怪学生不能静心聆听伟大名作,埋怨学生肤浅,却忽略了评判艺术的标准差异直接影响学习音乐的兴趣。诚如《课标》中提出的: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2]开学第一课的首因效应不可忽略,学生从“过时”老歌的音乐风格变异中能觉察到人类充满活力的创造源泉。由此可见,这些不是简单的“重温”电视,而是一次次音乐思想的碰撞,引发了学生想深入研究音乐的最佳动机,这是音乐学习持续发展的第一步。
  二、回归本质,等待创造
  兴趣是永久的话题,如何将即时的兴趣转变为持久的兴趣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分析当前的教育状况,“合作创造”成了第一选择。《课标》中提出创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3]众所周知,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如今学生接触的音乐风格相对单一、积累的传统音乐相对贫乏等,都是“创造”的绊脚石,因此音乐创作对于初中生来说极具挑战。
  课堂中,学生悟到了最让人记忆深刻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独特的风格。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了更多的思索:歌手演绎时究竟糅合了哪些音乐风格?这些风格的音乐有什么明显特点?音乐教材中会接触到这些知识吗?……带着好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音乐教材中找到了一些答案。沙宝亮演唱的《鸿雁》版本集聚了蒙古族音乐最有特点的三个元素:呼麦、马头琴、长调。学生虽然和民族音乐有一些距离,但他们对通俗唱法并不陌生,所以在初次的体验中学生就“high”了起来,并充分激起了接下来的学习兴趣:在不同乐器演奏《鸿雁》的版本中,学生通过聆听、对比、分析等音乐活动,巩固了马头琴音色的特点,尔后通过对比聆听活动感受了长调及短调的差异,此时民族音乐学习的氛围是宽松而愉悦的,蒙古族音乐已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那次课上,教材中《天堂》的编创有了形式、有了内容,更有了质量。在教师的鼓励、同伴的合作中,由一个男生唱出自编悠长引子的旋律开始,一个同学吉他伴奏、四位女生伴舞、再由领唱到齐唱的过渡,是他们最终展示的成果。当见到学生不再对教材有偏见,看到学生渴望音乐的眼神,听到学生全力演绎合作创造的音乐时,那一刻,作为教师无比幸福。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开始,只是显得较为粗糙和稚嫩,这样的水准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需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他们希望自己演绎的作品如同电视节目中一般,有深度而特别。自那以后,七年级学生开始分组研究“汉族民歌”,八年级学生开始探讨“少数民族民歌”课题,九年级学生开始查阅“国外民族音乐”的资料。尤其是高中学生的“全面整合”,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每个小组正努力地通过研究,重新创作教材作品,用多彩的音乐表演赢得了众多赞赏。   经验的审美或感受阶段是接受性的。当对于题材的刺激深入时,它激发了来自先前经验的态度与意义。[4]正是一次次的回归和等待点燃了学生持久热爱音乐的兴趣,他们深深地体会到:音乐创作犹如写诗著书一般,若无深厚功底,创造感动无从“唱”起!这提醒我们,系统地培养学生形成基本音乐素养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
  三、舞台再现,激情演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小学习乐器或唱歌的学生已经超过半数,但由于娱乐传媒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表现和预期的结果是成反比的。该怎样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展示平台,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呢?除了《课标》中新增并反复强调的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5]以外,是不是更离不开音乐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敏锐度呢?
  音乐艺术门类多、领域宽,每个学生总能找到一项是适合其发展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扬长避短、互相合作、共同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学习生活相对单一,这时能在课外“玩玩”音乐就成了消除疲劳、缓解压力、丰富生活的最佳方式,所以“学校好声音”的社团在这样的构想中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社团招募队员的时候,凭借“无论会不会唱歌、会不会演奏,只要对音乐有一丝冲动,就可以成为好声音队员”的进团标准,“仙林音社团”一下火爆了,在全校激情地上演着“梦想三部曲”:呈示部——谋划阶段,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学期目标,从各年级教材中选定优秀曲目作为创作素材;展开部——排练阶段,学生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中,共同探究各类音乐风格,并在教师的引导中尝试改编音乐作品,将其不断完善;再现部——表演阶段,用全新的音乐风格重新诠释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在这“三部曲”中,音乐教材成了学生的“新宠”,音乐创作成了学生的“习惯”,音乐表演成了学生的“追求”。
  可见,每一位学生都有音乐的潜能可供挖掘:让嗓音条件和乐感好的学生当“歌手”;让学过乐器的学生组成乐队当“伴奏”;还可让不会吹拉弹唱,但熟悉丰富作品种类,能简单分析作品的学生当“音乐制作”,让彼此在合作中共同打造属于中学生的音乐团队。所以,音乐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要对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敏锐度,能够发现学生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面,引导、帮助学生选择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方向。[6]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分为“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我们不可低估后者在教育中的作用,它同样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协助学校组织学生课余艺术社团,组织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7]诚如以上的例子,源于社团的影响,如今音乐教室多了学生带来的各式各样的乐器。无论是谁,只要兴致来了,都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外表演音乐。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每半学期都在学校搞一次大型巡演,把演出卖票得来的钱,捐献给学校长期扶助的贫困地区联谊学校,用自己的创作、自己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享受幸福与快乐。这不仅证明了课外艺术活动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更证明了课内课外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不断丰盈情感、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
  周国平先生说得好:“在学习的年代里,人生长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需要一个适合健康生长的环境。”[8]普通学校的音乐学习同样需要适合的环境。不可否认,《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里未必每一首歌都适合中学生,且节目本身也有诸多瑕疵,但在这一学年的音乐课中,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是毋庸置疑的。当课前“合作探究创编”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音乐教材爱不释手时,当课中“五分钟转身”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音乐表演充满了欲望时,当课后“学校音社团巡演”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音乐、甚至对人生有了梦想追求时,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是不是应该汲取一些这类节目的理念用于教学实践呢?相信在大胆的创新中,新一轮的课改定会“炫”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87,167
  [2][3][5][7]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6,21, 14,36
  [4][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商务印书馆:62,75
  [6]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3
  [8]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
  (责任编辑 甘 璐)
其他文献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全国1.4万多所中职学校,能够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最多也就占三分之一。”9月22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面对众多的媒体记者,教育部职业教
近年来,由于上海市松江区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的集聚导人,学校规模迅速扩张,生源质量相对下降。上海市松江第二中学实施“调控导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英语课堂全过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在黄河下游,全靠两岸的堤防对洪水约束,现在的黄河堤防是在历史民埝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加修而成的,基础与堤身都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堤身单薄,难以抵
10月29日,纪念人民治理黄河70年座谈会在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水利委员会机关召开,总结治黄成就和经验,展望治黄蓝图和美好愿景.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更加紧密
有些人爱说:“我做事从来不会后悔。”听起来很豪气。他们真的是从不后悔吗?我们去超级市场买错了没用的东西回家也会后悔,何况更大的事情?那些说自已从不后悔的人只是知道后悔是
教育部日前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配合劳动、工商等部门,加强督察和管理,坚决禁止组织或介绍来成年学生外出务工的现象发生。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日新月异,催生出了新的教研方式——即园本教研。理想的园本教研方式不是教师的各自为战和孤军奋战,而是群体合作研究。它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依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在园本教研中不仅要有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要素,而且还要形成有效运作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使幼儿园获得不断的自我发展和行为改善的园本教研的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正】近几年,国家发改委、审计署、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都加大了对交通行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审计署、财政部驻各地审计、财政专员办也加强了对交通专项资金的监督检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去年工作,深刻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今年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突破年”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下面,我讲3点意见
在哈尔滨市动力区有一家特别引人注目的小店,古雅的招牌上书写着著名书法家的题名一“老厨家”。说它特别,是因为它从外到里独特的文化味道。发黄的老照片、书画家的题词,让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