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严谨的科学。且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成份,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因而对比较抽象或比较深奥的知识不易理解和掌握。对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抽象的、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而教师的作用在于了解儿重的兴趣与需要,从而努力提供必要的刺激和材料。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动态的思维过程中,使操作感知的事物经过思维内化成表象,然后依靠表象的辅助作用,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形成表象
有效地激活思维,是形成正确,清晰表象的基础。另外我们要承认儿童具有巨大的智力发展潜力。根据科学分析,人的脑细胞有100—150亿个,一般人只用了一小部分,如果教育恰当,引导得法,他们的智力能量会达到惊人的高度。而如果教育不当,压制了这种潜在力,学生缺乏自信心,默守成规,就会产生潜在力倒退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知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如在教学9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退位减法时,准备题后边投影出示刺猥采蘑菇图,教师边说儿歌:小刺猥,爱劳动,帮着妈妈采蘑菇,大小蘑姑一大堆.请你帮它数一数。由于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学生立刻就对“数一数”这个提议来了兴趣,从而进入教师的教学轨道。进行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二、突出过程,丰富表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认真钻研教具、学具,设计好操作活动的全过程,精心组织好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使已建立的表象内容丰富起来。
1.重视直观演示
思维是凭借一定的表象知识而进行的:表象知识丰富,思维也就越广阔,就易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越过思维障碍.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经验让他们观察一定的实物、模型、图形等,使他们获得对事物的具体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的内容,为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素材。如教学9和几的进位加法例1时,投影杯子图,盒子外面有3只杯子,盒子里面有9只杯子。要使盒子里的9只杯子凑成10只,该怎么办?学生回答说,从盒子外的3只杯子
里拿来一只放到盒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马上演示抽拉片,把盒外的一只杯子拉到盒里,与9只杯子凑成10只。 以此让全体学生建立9和1凑成10的概念表象,为学生理解“凑 十计数”扫除障碍。又如,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形成“8”这一表象概念,就应直观演示各种例子:8个人、8本书、8根小棒……最后抽象出这些数的本质属性,得到抽象化的8。再如,在指导低段学生画直角时,为让学生正确认识直角,教师要以动作慢、讲解清、画线准、方位多的规范而灵活的示范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充分建立直角的表象。
2.加强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可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懂得操作的顺序和方法,学生的操作表现就是他思维动态的反映。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前的启发诱导,并指导学生在操作中的观察。如教学9和几的进位加法例2时,要求学生动手摆一摆三角形,并告之左边先摆9个,然后右边摆7个,摆好后教师启发学生“要使左边的9个三角形凑成10个, 我们该怎样移动三角形?”并让学生移一移,把右边的一个三角形移到左边凑成10个。如此可以体现出“凑十计数”是否已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了表象内容。又如教学9的组成时,让学生动手分小棒,把9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方法,鼓励学生多想、多分,并在操作中观察分的规律,从而总结出组成9的数有8组,有利于学生有规律的记忆。再如。学生画直角时,要让学生严格、细致地按步骤进行;先摆、要灵活多变地摆放三角板的位置;接着画,沿一直角边画一条射线,并注意方向;然后移,将三角板沿射线向端点移一点;最后连,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射线,端点重合,两线相连成角。
三、积极思维.深化表象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 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其特点一方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将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数学认识结构的思维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思维发展过程。综合两方面,即把感知到的内容通过思维,形成并深化表象。再通过思维,用已掌握的表象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经
过思维的内化与外化,使表象在头脑中深刻起来,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是以9和几的进位加法为例,在通过了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凑十计数"已形成初步的表象。为了让学生把表象的内容以思维的形式再现,教师以儿歌的方式让学生陈述凑10的过程,使表象得到深化。另外,学生通过操作结合语言表达能促进知识的内化。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这样能使学生在感知基础上促进表象的深化。如在教学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初步感知内容。知道其中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通过思维自觉进行语言的组织,形成表象,后把组织好的语言表述出来,即把表象以语言的形式外现,从而又促进思维进行运算。让学生用语言对视觉、触觉等外部感官感知的直观数学材料的过程进行陈述。能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的内化。经过不断动口动脑的练习,再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表达出来,使表象再现,能使学生获得的新知得到深化。
一、创设情境,形成表象
有效地激活思维,是形成正确,清晰表象的基础。另外我们要承认儿童具有巨大的智力发展潜力。根据科学分析,人的脑细胞有100—150亿个,一般人只用了一小部分,如果教育恰当,引导得法,他们的智力能量会达到惊人的高度。而如果教育不当,压制了这种潜在力,学生缺乏自信心,默守成规,就会产生潜在力倒退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知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如在教学9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退位减法时,准备题后边投影出示刺猥采蘑菇图,教师边说儿歌:小刺猥,爱劳动,帮着妈妈采蘑菇,大小蘑姑一大堆.请你帮它数一数。由于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学生立刻就对“数一数”这个提议来了兴趣,从而进入教师的教学轨道。进行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二、突出过程,丰富表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认真钻研教具、学具,设计好操作活动的全过程,精心组织好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使已建立的表象内容丰富起来。
1.重视直观演示
思维是凭借一定的表象知识而进行的:表象知识丰富,思维也就越广阔,就易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越过思维障碍.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经验让他们观察一定的实物、模型、图形等,使他们获得对事物的具体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的内容,为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素材。如教学9和几的进位加法例1时,投影杯子图,盒子外面有3只杯子,盒子里面有9只杯子。要使盒子里的9只杯子凑成10只,该怎么办?学生回答说,从盒子外的3只杯子
里拿来一只放到盒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马上演示抽拉片,把盒外的一只杯子拉到盒里,与9只杯子凑成10只。 以此让全体学生建立9和1凑成10的概念表象,为学生理解“凑 十计数”扫除障碍。又如,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形成“8”这一表象概念,就应直观演示各种例子:8个人、8本书、8根小棒……最后抽象出这些数的本质属性,得到抽象化的8。再如,在指导低段学生画直角时,为让学生正确认识直角,教师要以动作慢、讲解清、画线准、方位多的规范而灵活的示范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充分建立直角的表象。
2.加强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可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懂得操作的顺序和方法,学生的操作表现就是他思维动态的反映。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前的启发诱导,并指导学生在操作中的观察。如教学9和几的进位加法例2时,要求学生动手摆一摆三角形,并告之左边先摆9个,然后右边摆7个,摆好后教师启发学生“要使左边的9个三角形凑成10个, 我们该怎样移动三角形?”并让学生移一移,把右边的一个三角形移到左边凑成10个。如此可以体现出“凑十计数”是否已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形成了表象内容。又如教学9的组成时,让学生动手分小棒,把9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方法,鼓励学生多想、多分,并在操作中观察分的规律,从而总结出组成9的数有8组,有利于学生有规律的记忆。再如。学生画直角时,要让学生严格、细致地按步骤进行;先摆、要灵活多变地摆放三角板的位置;接着画,沿一直角边画一条射线,并注意方向;然后移,将三角板沿射线向端点移一点;最后连,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射线,端点重合,两线相连成角。
三、积极思维.深化表象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 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其特点一方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将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数学认识结构的思维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思维发展过程。综合两方面,即把感知到的内容通过思维,形成并深化表象。再通过思维,用已掌握的表象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经
过思维的内化与外化,使表象在头脑中深刻起来,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是以9和几的进位加法为例,在通过了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凑十计数"已形成初步的表象。为了让学生把表象的内容以思维的形式再现,教师以儿歌的方式让学生陈述凑10的过程,使表象得到深化。另外,学生通过操作结合语言表达能促进知识的内化。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这样能使学生在感知基础上促进表象的深化。如在教学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初步感知内容。知道其中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通过思维自觉进行语言的组织,形成表象,后把组织好的语言表述出来,即把表象以语言的形式外现,从而又促进思维进行运算。让学生用语言对视觉、触觉等外部感官感知的直观数学材料的过程进行陈述。能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的内化。经过不断动口动脑的练习,再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表达出来,使表象再现,能使学生获得的新知得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