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丑恶者身上发现自己的丑恶从卑贱者身上醒悟自己的卑贱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996115122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 昕:从王朔开始,“解构崇高”“嘲笑神圣”就成为潮流之一,恰恰迎合了公众对伪崇高、伪神圣的嫌恶拒弃心理。文学事业虽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作家个体似乎应该更多的自我反省,自我追问。鲁迅先生说“在解剖他人的同时更在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而现在不少作家似乎更乐意美好自我和时代。
  魏剑美:虽然我高度肯定文学的人类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但从个体的意义来说,文学应该是精神的自慰,是一种自我释放,也是感知自我的一种方式。不知道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大和阅历的增多,我越来越喜欢与自我对话,也越来越不在意物质化的和功利化的评价标准,就精神生活而言,我们是很难区分高低贵贱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在正当的前提之下,每个人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幻想。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也许受到太多的限制,但幻想却是随心所欲的,所以也有人说“文学就是白日梦”“文学是对不完美现实的完美补充”。
  夏 昕:从写作这个层面上来说,杂文作家似乎有些另类,因为他们的“白日梦”并不局限于自身,往往还映照他人。
  魏剑美:像我们这样出身于社会底层者,写作其实更多是一种情感本能。在等级社会里,你我从小都见惯了权势者的威风,对于外部世界其实是充满畏惧的。而当知识和理性的光辉映照入我们的内心,我们就止不住要进行由近至远的追问。直至今天,我仍然常常痛苦地思考:难道我们的社会秩序就建立在权势和官位的划分上?
  我写杂文其实和你写官场小说《阳谋为上》一样,探寻的都是社会规则的扭曲、社会价值的错位所导致的人性的扭曲,无论是飞扬跋扈的权势者,还是委曲求全的卑微者,都在承担着人性悲剧的角色。相较于小说通过人物刻画来表达社会思考而言,杂文更需要单刀直入,也更需要思想资源,更需要反躬自省的真诚与勇毅。
  夏昕:说到官场小说,各界褒贬不一。尤其是对揭黑式的和“官场成功指南”式的官场小说。我在创作《阳谋为上》时,就决定不写那种揭秘式的官场小说。我是将它当作纯文学作品来写的,我试着用一种悲凉的叙述来展望人性的温暖,用一种残忍的笔触来展望美丽的希望。我意在写人性,写灵魂,写良心。
  魏剑美:很多火爆的此类小说,不仅思想资源极为匮乏,热衷于通过批判“少数腐败官员”来达到讴歌“大多数勤政爱民的优秀领导干部”和“这个伟大时代”的主旋律意旨,严重偏离生活与现实的真实轨道,而且就是在最基本的文字锤炼上也极为粗糙。但事情怪就怪在这里,偏偏就是此类货色可以频频抛头露面,还改编为电影电视火爆热映。“某某书记”“某某市长”“人大主任”“公安局长”出场无不正气浩然,一举手一投足,差不多和样板戏中的主角有得一比。此类小说的套路其实非常简单,一些名家大腕已经玩得滚瓜烂熟,那就是先着力刻画现实中的某些腐败情景,满足老百姓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心理,然后一脸正气的正面主角出场,与“极少数腐败分子”中的某个或某些代表明争暗斗,最后天理昭昭,正义战胜邪恶,再一次证明上级领导一以贯之的伟大光荣正确。此间他们也会写好官们的委屈、伸张正义的艰难,但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在更高级别的清官的支持下,取得“人民战争”的彻底胜利。当然,我并不怀疑也许有类似的某些生活版本,但这样的描写与刻画是不是符合官场生活的普遍逻辑呢?难道我们面对的“官场迷局”其解决之道竟然就是官场规律本身?在作家自身都无法摆脱“救世主情结”的情况下,其作品又有多少匡扶正气、引领文明理念进步的意义?
  夏 昕:作为以反映时代、表现生活为己任的作家,在时代的阵痛和现实的矛盾面前闭上眼睛固然可耻,但如果一味睁着一双诗意的、浪漫主义的眼睛,则不仅无耻,更是贻害!
  魏剑美:我就是因为发表了一篇《不跪着写作》的文章,而招来湖南某博士的冷嘲热讽,说不向权力低头其实就是向金钱低头。他的理由是我的杂文和小说以对抗权力的姿态来取悦读者,其实就是追求卖点。
  夏 昕: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自从辩证法在中国被政治强人们庸俗化运用之后,讲道理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不是人家不讲道理,而是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讲法。你说文学应该忠于内心和灵魂,他说文学应该忠于这个那个伟大的政策和任务。你说有个指头受伤了,他说你心理阴暗怎么不看到完好的那九个指头。
  魏剑美:就杂文这种文体来说,最重要的一是战斗精神,二是趣味表达。但是这两者也是最容易被异化的,“战斗精神”经常被用来作为对异己的挞伐甚至是蛮不讲理的指责和谩骂,“趣味表达”则被等同为肤浅的戏谑和调侃。这正是我对当代杂文和杂文标准的最大忧虑。我们必须明确“战斗精神”是为什么而战斗,要捍卫什么和鞭挞什么,杂文作者的主体精神姿态必须是明确而清醒的。时代演进到21世纪的今天,现代公民的权利与尊严、人的发展要求、社会的公平与进步这些应该是最基本的判断前提,是杂文这种文体应有的题中之意,但遗憾的是,就是在这些基本问题面前,很多人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行文机趣而又洞见本质、批判有力的文字乃可称为好的杂文,也许我们暂时没有很多这样的杂文和杂文家,但至少我们要知道这个标准,向往这个标准,靠近这个标准。
  夏昕:在所有的文体中,杂文要算是最尴尬的一种:既要求得生存空间,又要受制市场要素。也就是说它不但需要摆脱“惹是生非”的嫌疑,还要迎合时尚化、快餐化、世俗化的要求,于是只有在夹缝中畸形生长,其结果倒催生了大量的“伪杂文”和“伪杂文家”——在我看来,当下不少所谓的杂文和杂文家其主体姿态不是师承鲁迅的独立批判精神,而是变相的歌功颂德和无聊杂耍。
  魏剑美:鲁迅是个完全不合时宜的人,因为他骨子里有一种不买账、不苟且、不迎合的脾性。他之所以一度被抬上神坛,是因为他已经去世,没有了现实的危险性,还正好可以用来作为劈头盖脸打人的棍子。一个彻底的独立者,无论曾经被怎样扭曲地运用,他永远有着逼视现实和人性的巨大力量。
  夏昕: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市场上最火的基本上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杂文作者,而是韩寒、陈丹青、易中天、梁文道这一类具有娱乐身份和娱乐背景的人物。虽然他们中间有的人从文笔到思想确实也有一定水准,但总体上来说,肯定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家和思想者。易中天在成名之前,曾经出版过一本杂文集叫《你好,伟哥》,尽管书名媚俗到如此地步,但仍然无人问津。而一俟他借助央视成名,则无论写什么东西都追捧者如云。可见中国读者普遍都有跟着娱乐风尚走的特点。   魏剑美:别的跟着娱乐风尚走可以理解,读书也跟着娱乐风尚走则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因为读书本来就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活动,而娱乐永远是浅层次的。最奇怪的是,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走红之后,其剧本立马出版就成为畅销书。任何一个娱乐明星的出书,肯定都是数十万的销量,而一部没有炒作噱头的严肃作品,能卖上一两万册都算是好成绩了。怪不得有外国学者称“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低智商时代”。
  夏昕:在当下杂文界,你算是出道早的了。早在1997年你就在《杂文报》等多家报刊开辟专栏,当时你还只是一个26岁的在读研究生,被称为“怀侠肝义胆气魄,写痛快淋漓文章”。我记得你《下跪的舌头》封面上有这样一行文字“在权势面前,我看到太多下跪的东西:下跪的膝盖,下跪的舌头,下跪的思想”,你将解剖的匕首始终对准着人脆弱内心深处的奴性,这大约也是你杂文让人震撼的地方吧!也因此有人说“女读张爱玲,男读魏剑美”。
  魏剑美:我觉得自己写杂文最重要的是有一颗不逃遁的心。永远在现场,在丑陋的现场,在批判的现场,在承担道义责任和良心追问的现场。我从不认为自己在道德或者别的方面具有某种优越感,我更习惯从丑恶者身上发现自己的丑恶,从卑贱者身上醒悟自己的卑贱。这或许就是我写杂文的特点吧。
  夏昕: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以杂文名世的作家同时也写作小说,从鲁迅开始,到柏杨、李敖、王小波、余杰、王跃文、刀尔登,有先小说后杂文的,有先杂文后小说的,有两者同时进行的,而你在杂文界崭露头角之后,也是接连推出四部长篇小说(《步步为局》《步步为局2:副市长》《做秀》《空城》)和一部微型小说集(《我若暴发》),这究竟只是一种巧合,还是其中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渊源?
  魏剑美:你提及的这些作家都是社会参与感比较强的,有着强烈的言说冲动与时代担当意识。就杂文和小说这两种文体形式而言,各有其长处与短板。杂文可以短平快地切入,但在形象性上肯定不如小说,很多时候读者是因为某个具体形象的人物与某个生动的情节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杂文就无法做到这点;但小说也有其自身的叙述要求,不能主观性太过明显地干预生活,虽然一些世界名著中大篇幅地发表作者意见,但那终究是古典时期,现在的读者很难接受这样的写作手法。我的几部长篇小说,也因为试图将杂文体揉入小说的叙事与描写当中,而让一些读者觉得“不像小说”。你刚才说到的这一现象我也有所察觉,我想这是作者的艺术气质与思想特点决定的,有些作者秉承五四以来“社会文学”“写实文学”的主张,重视文学对于人生的表现,所以往往也会重视通过杂文来直接表达。而其他的一些作家则可能更强调文学的艺术性,认为思想就蕴藏在审美当中,好的艺术品甚至不必有意识传递什么思想。今天看来,我们很难说哪种倾向更好,或许,艺术的美好与可贵就在于其多元追求吧。
  (作者单位:新湘评论杂志社)
其他文献
在“80后”这代写作者中,双雪涛是一位迟来者。当这代人中最早开始写作的作家们已经名声在外、著作等身时,双雪涛尚在一家银行上班,每天与数量庞大的钞票打交道。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写作,遂辞职。在这时代,成为一位自由作家无疑是冒险之事,更何况他低产,惜墨如金,不可能像许多作家尤其是网络作家那样倚马千言,日产万字。无论如何,他还是决心上路了——我为此感到庆幸。  我最早接触双雪涛的作品是他
期刊
苍天在上 总要我们去仰承鼻息  看变幻莫测的诡计 看漂浮的云淡风轻  以及抚慰生灵的慈悲和大地的对抗  以及历史的雪泥鸿爪和衰败的大象  以及闪电在我们内心留下的隐秘刻痕  我一直没能认清一些事情的面目 从美容院  走出来的脸 或者是菩萨虚张声势的脸  或者是那座逼着我们慢慢老去的大钟  或者是把那些鹅卵石鼓捣成小鸟的雷雨  或者是为爱情准备的那个成熟的夏天  苍天肯定为某些人抛下了密谋的路径  
期刊
那时候 我每天都要路过这道绿色围篱  每到挂果时节 透过密而细的叶子  看到树上挂着熟了的果子 就想摘它几个  尝尝新鲜 我的动机就像那只胆怯的猫  在外边犹豫一下 就匆匆离开了  这种围篱 是用一种荆棘之树栽种而成  它们的树干和枝条上布满了尖刺  只要挨近它们 伤人快过金属利器  这种园主处心积虑围起来的绿色篱笆  让旁人路过时心里有了个“怕”字  我是个有贼心没贼胆的人 或者  属于在远处看
期刊
1983年生于沈阳。工人子弟。2009年起发表影评。2010年小说处女作《翅鬼》获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同年在台出版单行本。2012年长篇小说《融城记》获第十四届台北文学奖年金奖入围。2013年起创作中短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见于各文学杂志。现居沈阳,专事写作。
期刊
造物主在拿捏人的时候  肯定有过要不要给人捏上翅膀的考虑  考虑来考虑去总是拿不定主意  瞌睡之后就照着猿猴的样子捏了个草稿版  以观后效。草稿版的人仗着脑子稍有灵性  就把七情六欲的劣根性显露无遗  蹦跶来蹦跶去,就想到造物主头上动土  造物主一怒之下将其捏成的翅膀  安到正好路过的一对老鼠身上  当时正值黄昏,老鼠腾空而起  就有了蝙蝠的发迹史  从人类漫长的发蒙启蔽史来看  人如果有了飞翔的
期刊
水边,植物茂盛  河流就要在这转一道弯  看似平静的水,有着肉眼看不到的力量  泛起的波澜,从水底,从深处  波及到岸  飞过的船只  换一个参照  群山便呼啸而过  仿佛世事在飞  更迭里,此消彼长  有新生便有枯萎  荼蘼花开之后  秃鹰以一声哀鸣越过头顶  所有匆匆的形迹纷纷慢下  这样的时候  心里便有麦浪般汹涌  在心中重新拾起一把柴火  回到最初
期刊
当目光越过水上的荷香  一粒种子  浪迹于  母性的梦乡  偌大的叶随风  呈飘逸之势  借一只蜻蜓点水的姿态  在纤细的叶尖稍作留停  想到今天的妖娆却是明日的残枝  我的颓废  便在宋词的婉约中徘徊  泥质的软中  深埋的藕  是一个夏天的馈赠  我怀抱莲盘这样忧伤的果实  顿生禅意
期刊
穿行过一座寺庙  袅绕的烟雾中,仿佛  心卑微了几分,佛就高远几分  人心浮躁,佛  除了一副慈目善面  内心是否也多了几分世俗与包容  年轻的方丈,不再是想像中面无表情的诵经者  他与时俱进的运用着关系学与经济学  与香客谈宁静修身  谈论财运、官运与婚姻,  不变的,只是他手中拨弄的佛珠  好像被他玩转了千年
期刊
此处苍茫  掷地无声  遥看山寺晚钟  敲击着某些人的痛处  是掩在背面的悲悯  凛冽了一树向风的寒枝  发现对岸的树  一夜苍老了发根  谁手执芬芳  把苍茫饮尽  当卸下华衣  风的直白  比一朵花的诉说深沉  沉默山岗  它看惯了岁月春秋  菁也,原名高萍萍,1960年代末出生。祖籍福建,居湖南二十余年,热爱文学与摄影。作品散见各类报刊与杂志或入选各种诗歌散文集。  责任编辑 张韵波
期刊
双雪涛是后起的80后小说家。按其在《小说家的时钟》中所言:“作为幼儿我度过了7年,作为学生的时间较长,17年,作为银行职员,5年,作为写小说的人,1年零5个月”,我们大体可知: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过几年金融从业经历,把写小说当成人生正业,却起步较晚。而检视他短短几年的文学历程,笔者也看到,在同代作家中,他闯入文学界的方式也是很引人关注的,即他以迂回台湾、折返大陆文学界的方式,以其别具一格的青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