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城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bd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对公众的工作和生活及各方面影响巨大。今年2月,中央发文,将封闭式大院逐渐改为开放式街区。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普通公众和专业人士间产生了多种声音。很多人认为,拆掉院墙,开放社区,这样的城市会更充满温情和活力,还路于公,城市道路也会更加通畅,有利于缓解当前城市交通压力。也有人认为,没了那堵“墙”,老人和孩子的安全怎么办,隐私怎么办……不同的人,对在城市生活的体会不同,关注点也不一样,所虑也有差异。不难看出,大家争论围绕的核心是人与城市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城市如何建设才更符合人类发展。
  本刊记者多方采访,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古今中外城市发展的沿革,从不同角度,为读者立体呈现城市与人的关系,探析仁者之城如何“铸就”。


  市民眼中的城市规划建设
  本刊记者采访了多名市民,他们通过切身体会,谈了一下自己眼中的城市。
  路边栏杆缺个口,生意毁了
  2016年2月24日,央视“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评出2015年全国十大幸福城市,郑州位列第四。很多郑州市民引以为豪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幸福指数。
  赵师傅的水果摊在郑州市政四街上,是政府为便民而设置。这些摊位沿人行道墙边一字排开,摊主们可以卖蔬菜瓜果,方便周边住户。记者采访时看到在赵师傅水果摊前,有一排铁栅栏,这排栏杆是去年为市容建设而修建的,安装后,道路看上去既整齐又有秩序。但正是这排铁栏杆,导致赵师傅的生意量大降。
  赵师傅:生意全被那个栏杆弄毁了,中间没开口子,买水果的人进不来,卖水果的人出不去,你说生意咋做?两头出口卖菜的生意还行,我们卖水果的处在当中,谁愿意走远路来买东西?
  记者粗略估计了一下路边的铁栏杆,最长处有40米左右没设口子,而赵师傅几家正处于中间。这种情况赵师傅他们也向管理部门反映过,建议留个口子,方便大家买卖东西,但都没有答复。
  赵师傅:我们每个月可是交着摊位费的,再说,开个口子也不难,这倒好,我们这些人的生意全毁了!
  赵师傅告诉记者,他今年57岁,1992年到郑州,目前一家人都在郑州。儿子已结婚,有一套小面积经济适用房,单住。因为房子住不下,他和妻子只能在外租房,做着水果小生意,维持家用。他还有关节病,每年医药费得花去一两万元。现在这种情况,一天也就卖200多块钱,仅够维持生活。为了多赚钱,夫妻俩有时到晚上12点才收摊。在郑州,像他们这样“讨生活”的人还有很多。
  不过,来郑州生活这么多年,虽然艰辛些,但赵师傅感觉“比老家吃喝都好”。只是他心疼孩子们,工资那么低,要还房贷,还要上照顾老下照顾小,压力很大。
  临采访结束,赵师傅再次笑着向记者念叨:都是栏杆把生意搞毁了!
  城市变大喜忧参半
  中原城市群已建设多年,到2030年建成后,郑州各城市之间高速交通网遍布,一个超级大都市将出现。城市逐渐变大了,居民生活有什么改变?
  王先生已退休十来年,退休后来到郑州和儿子一同生活,平时帮忙照看一下上中学的孙子。闲来无事时,会到附近的公园走走,锻炼身体,天好时,也会骑自行车到郊区看看。
  谈到在郑州生活的感受,王先生脸上一直挂着笑,从他的话语中能感受得到他的幸福。
  王先生:郑州还不错,公共交通很方便,就是人太多,车太多。拥堵也正常。不光郑州,其他几大城市也是如此。郑州这三五年发展得太快,拆得也太厉害。地铁几条线同时在建,要是建成之后,道路、交通就更方便了。公交车、BRT收费也很低,政府给了很多补贴,国家对老年人照顾得不错。得感谢党,感谢政府。现在这个社会够幸福了,我是从困难时期过来的人,很知足。
  记者:城市是越建越大,您有什么感受?
  王先生:大,有好处,也有弊病。城市大了污染重,人太多,每天得产生多少垃圾啊。现在郑州空气不太好,这是城市大了后的弊病。但是城市大了以后,老人医疗方便,超市多,买东西、出行方便。
  王先生从报纸上得知,英国伦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是世界第一大城市,现在人开始外迁。他说,现在北京市政府不是也要外迁通州嘛,疏散人口。人家大城市在疏散,而我们还在建。
  新区连个逛街的地方都没有,全是写字楼
  2015年年末,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 要在全国再建立十大中心城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文称“郑州很有希望”。这些未来中心城市,人口将达2000万规模,与如今北京城市人口相当。到时候,郑州“组团后”的新城有好几个,市民对老城和新城有什么看法?工作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
  阮女士在郑州一家私立眼科医院当护士,2009年来郑州上学,毕业后留在郑州工作。她现在和三个同事合租一套房子,房租1600元,住处离单位很近,上下班步行,这一点她感觉很舒服。
  记者:将来买房子,您会选择在老城区还是新区?
  阮女士:能在市区最好。可能与我的工作有关吧。再说我也不喜欢冷清的地方。有同事说东区连个逛街的地方都没有,全是写字楼。老城区里有公园,有商场,吃喝的地方也多,天气好了出来转转,感觉很好。
  记者:来郑州这么多年了,对郑州有什么印象?
  阮女士:人多,交通堵,有些路面坑坑洼洼。外地朋友来找我,都说堵。还有,我去郊区找朋友,灰尘大得呀……城市大了也挺好,但是环境问题也要整治整治。
  谈到在这个城市工作的感受,阮女士希望社会包容一些,医患之间不要弄得很紧张,虽然她也弄不明白关系紧张的根源在哪里。她对记者说:“换位思考一下,或许就没有想得那么糟了。”从和阮女士谈话中,记者能感受到,一个城市若要有吸引力,除了具备看得见的物质基础条件,还要包容、诚信、敬贤礼才,这些看不见的城市灵魂,将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幸福感。   “城市百科”对规划细节提出异议
  有人说,出租车司机是“城市百科”,上至国家大政,下至街巷家常,古今中外,无所不闻,无所不晓。对于城市建设,他们既有深刻体会,也有独特视角,有不少看法,会让人为之一震。
  出租车司机蔡师傅祖籍登封,也算是老郑州了,谈到这几年城市建设,他认为大多数城市首先是交通问题,在这一点,郑州比较突出。
  蔡师傅:曾拉过一位浙江客人,他说因为郑州太堵,自己车也不开了,坐出租。堵车这个情况好多年了,以前是分时段,部分地段堵,现在是不分时段,高峰期全城堵。关键是现在到处在修建,此外车也多。
  蔡师傅认为,郑州车多,是因为缺乏控制,其他城市限车开始较早。车大量增加后,停车就会变得紧张,马路上随处可见违章停车。有个小区一个车位卖到十六七万元,甚至比车还贵。
  蔡师傅:现在很多小区要不就没处停车,要不就停着不敢动,一动就没地方。我住的小区租户多,租户的车都停满了。为了占车位什么法儿都用,搬个凳子占住,搁个自行车锁住……有些人虽然有车,但因为怕堵,停在家里也不开,买个电动自行车骑着上下班。
  郑州堵,车多是原因,修路也是原因。2016年38条路要修,同时动工。我认为可以先修辅道,这样就有一个回旋余地,而他们不是,一修修一串,挨着几条同时修。再一个,有的路修了一遍又一遍,一条路一年多了,挖来挖去,也不知道在干什么,缺少统筹安排。老百姓都能看出问题,规划设计部门那么专业,能看不出?纳闷。
  前几年,郑州建了不少立交桥,方便市民过马路,公众反响很不错。但蔡师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化路与黄河路那个立交桥,花了好几百万元,才几年时间,因为要建地铁,拆了。真是既伤民心又伤金钱呀。文化路与东风路那个立交桥,建得也有问题。按道理很有必要在那建,因为那里人流量大,如果在大路上穿行,很不安全。但是修了之后,这个桥作用不大。为什么?太高太陡,而且没有电梯。在那边走的人,大部分都是买电脑之类的东西,搬来搬去,从这个市场到那个市场,东西也重。让这些人搬着东西上下陡阶,极不方便。结果是人群在十字路口穿来穿去,路更堵了。而有的人流量少的立交桥设计的有电梯,却在空转,多费电呀。
  记者:您觉得什么样的城市让人舒适?
  蔡师傅:我觉着,首先居住环境要好,小桥流水,人呢,还要诚实守信。再一个就是幸福感,人的压力不要那么大。
  虽然蔡师傅对堵车有看法,但谈到这片土地,他说了八个字“乡情难舍,叶落归根”。城市建设中虽有问题,他也理解,他说这个阶段会过去,也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
  小刘的烦躁与孤独
  小刘是山西人,现在定居郑州。他们住在铁路局家属院,房子是自己买的,七十多平方米,在四楼。
  采访中,小刘告诉记者,在这个城市生活,他有时感到烦躁与孤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天上下班耗在路上的时间太长,缺乏交流场合,温情感不浓。
  小刘搬进“新居”四年了,楼上楼下邻居几乎都不认识。有一次小区水压低,六楼一位大姐敲门借水,才有了一次交谈。小刘告诉记者,大家都是早上上班走晚上下班回,如同平行线,难有交叉,所以,即使楼上楼下一墙之隔,见面认识也难。偶尔上下楼时碰一面,仅彼此看一眼,就侧身而过。小刘觉得,大家心里仿佛有堵无形之“墙”隔着,缺少交流,缺乏温情。


  小刘在郑东新区商务中心工作,上班时候大家如潮水般往这个地方涌,人多车多,为了防止堵车,他早上六点就要起床,然后在楼下小店匆匆买些吃的,急急忙忙赶公交上班。每天上下班要在路上耗掉两三个小时,这让他很疲惫。小刘周末最想干的,就是多睡几个小时,然后陪妻子逛逛街,到公园走走,有时也和同事同学见面吃个饭,小刘说,那是他一周中最放松的时间。
  城市规划专家李保华,谈完美城市
  李保华是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现在是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此外,他还负责一个设计院,曾参与过二三十个城市规划项目,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也吃过很多苦头,对这个行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李保华涉猎广博,思路开阔,可谓之“奇”。他向记者推荐了很多已经翻得“灰不溜秋”、具有争议、却极富思想性的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便是其一。
  把住门不让出,这个规划专家不好当
  采访伊始,李保华笑着向记者讲了做规划评审专家时的一件事。
  一次,他作为规划评审专家,参与某县城区规划评审,因为一些原因,他们几位专家不能在最终方案上签字,因此被拦下,不得出门。原因是什么?李保华他们认为,最终方案中将城市结构都作了改变,相当于推翻了原有方案,这是天大的事,不能接受。自然,也不会签字。
  李保华:他们把城市结构都更改了,将来城市发展会出大问题,我们能同意?要是我们签了字,我们就要对结果负责任。最后他们把住门不让我们出……把俺几个难为得呀……哈哈哈,这个专家很难当呀。不过,他们也痛苦,也有无奈之处。
  打通“毛细血管” 堵这里拐那里
  记者:现代城市有一些“城市病”,如开车拥堵、停车无位、空气不良等,这些与规划是否有关系?
  李保华:现在大城市车多,首先是交通拥堵,但在城市规划之初是不存在的,虽然规划之初把这个事情考虑得也很周到,但是具体操作过程中会走样。我们几个专家也在一起探讨过,这是城市共病。按照总规(注:国家城市总体规划,简称总规)推算,小区容积率不会超过1.5,但现在小区容积率几乎没有低于3.0的。原先设计上,这么大地方就住一个人,而现在仍是这么大地方,却住着三四个人,于是,出入就会拥堵,形成“瓶颈效应”。总规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也是现在很多城市出现“城市病”的原因。   改为开放式社区后,相当于把“毛细血管”打通,一个街区内部全是路,这里堵,拐弯,走那边,就能部分解决车多拥堵问题。
  记者:如果不打通“毛细血管”,会出现什么状况?
  李保华:如果继续原先模式,或许堵一段就不堵了。为什么?如果大家都知道一开车就堵,谁还再开车出门?所以很多人就不再买汽车,也不开车了。遍体鳞伤之后,会自我调节。它有一定的发展规律。
  记者:您对北京、上海等城市通过限号、限车解决拥堵问题怎么看?
  李保华:这样还不行,既然有那么大的交通量,就得想办法去解决。城市规模太大,人太多,停车难已经成为问题。
  公交发达后将比开车便捷
  车多路堵,人们还要解决出行效率问题,对此,李保华建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他说:要解决城市畅通问题,公交系统至少要承担40%的出行量,目前很多城市都不到20%。虽然北京、上海地铁很发达,公共交通运输量已达30%多,居民出行已经很方便,但在运转过程中,仍凸显出人太多、规划不足的问题。
  李保华告诉记者,公交系统发达后,只要解决掉“最后一公里”问题,公共交通出行会比开车便捷,开车的人就会减少,城市道路也会宽松,自然也会减少拥堵。另外,城市舒适感也会大幅提升。
  老城区幸福度高
  在美国出生的加拿大人简·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在她的笔下,城市不再是水泥丛林,她反对建设那些寂寥的“花园城市”,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她论述老社区是安全的,因为邻里有着正常的交往,对社区有着强烈的认同。她用“絮叨”,几乎颠覆了世界城市规划理论。
  李保华告诉记者,城市框架虽越拉越大,而人的幸福感却在下降,老城区幸福度要比新区高。因为老城区符合人性化、多样性、混合性等城市幸福感特征,这些问题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都有提到。城市框架拉大,通勤时间就会延长,新区环境虽好住着也舒服,但可能工作在老城区,也可能住在老城区而工作在新区。一旦每天上下班耗在路上时间过长,人的疲惫感就会增加,幸福感就会降低。
  记者:一个城市有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模?
  李保华:有,在规划角度有,那就是“组团式”发展,郑州也是朝这个方向努力。郑州建成中心城市是好事,但是“组团式”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规划挺好,但实际情况是,打工者工作地点很难预定,这就是大规模“钟摆式”交通形成的原因。上下班天天跑,幸福感怎么可能增加。
  记者:有人说郑州拆建步伐过快,对打工者影响很大。您怎么看?
  李保华:一个城市应该是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的需求。都市村庄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廉价的栖息场所。如果没有这些,这个城市的吸引力就会下降,一旦没人,城市怎么建设,建再多的楼又有什么用?
  在传统与现代碰撞时,雅典有一个故事,为了把200棵橄榄树原封不动保留下来,雅典人改变了城市建设计划,为的是让这座古城依然保持着古文明的风采。李保华认为,这个故事对处理城市建设与人文关系很有借鉴意义。
  李保华:郑州西区有个石佛村,号称“艺术家之乡”,应该已经拆了,我感觉很可惜。很多成名之前的艺术家都在那里租房。时间长了,聚成一个很有个性的圈子。因为他们没钱,所以才聚在那里。这样一个有特点的地方,不仅是城市名片、城市亮点,还是城市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到这些特点。像这样一个很有个性的存在,如果保留下来,会极大地增强这个城市的魅力。
  完美城市,回归本原
  李保华告诉记者,街区围墙扒开后,治安问题要解决,土地归属问题要理清,需要一步一步来。他觉得,完全的开放也不现实,而应该是“团而不区”的中庸之道。何为“团而不区”?他解释:小区之内划分若干个组团,组团之间道路可以互通,但组团内部还是封闭着。三四栋楼为一个封闭单位,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老人和孩子的安全,还有相对一点的私密性。我的想法是中庸。
  雅典卫城,始建于公元前580年,是集建筑、宗教、文化、工作、生活之大成,对后世人类城市构想和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很多人认为雅典卫城是“完美城市”的典范。
  记者:何为完美的城市?
  李保华:把自然、人、社会、建筑物、网络这几个问题处理好,这是人类环境综合因素。再一个是社会因素,归属感、成就感这些也是完美城市的组成要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说的温情感。基本物质条件保障后,努力满足居民的精神追求。这种城市就近乎完美了。社会再发展,城市再现代,人类本性是不会变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本源:我活着是为什么。这一点,对城市规划者有最终的指导意义。
  总规划师王建军,谈以人为本
  王建军是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总规划师,参与过许多重大城市规划项目,2016年2月,被评为2015年度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领军人才。
  宋朝时我国就是街区制
  王建军告诉记者,对于最近大家关注“拆围墙”这个事,各方在文字解读上,有些偏差。
  王建军:核心不在“拆”字上,不在于封闭不封闭,而在于小街区。至于小街区内部,是封闭还是不封闭,都无所谓。像欧洲老城,我去考察过,就是小街区,所有建筑都是临街的,它的建筑是围合一个街区,内部围成一个小院子。
  记者:您觉得这两种方式,哪种更适合老百姓的生活和工作呢?
  王建军:我觉得,要达到人性化目的,生活气息更浓,肯定还是欧洲那种形式。我们国家从宋朝开始,就是街区制,你看清明上河图,沿街有商店,后边是住宅、大院子,居住着一个家族。欧洲那种老街区虽然与宋朝那种街区模式很像,但密度更大。
  以人为本 郑州街头绿地建设超前
  1933年8月,《雅典宪章》提出工作、居住、游息、交通功能分区,让整个城市变得“整齐”。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宪章》进行了继承和修正,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   记者:您认为城市规划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王建军:实践中大家认识到,越来越应以人为本,目的是让人更好地生活。
  记者:如果小区开放,如何解决交通、老人和孩子出行、社区安全这些问题?
  王建军:打开大的封闭小区,不能简单通条路过去,需要一个整体改造提升。这里有一个原则,城市通过性道路,是不允许穿过小区的。这还是从《雅典宪章》上提升出来的,现在也是沿用这种思路。
  记者:城市框架拉大,对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居民都有什么影响?
  王建军:老城区有很多老年人,他们活动范围比较小,社会关系、人际关系都在那里,对周边很熟悉、很认可,也很热爱。郑州前几年的街头绿地建设工作做得非常好,不仅方便了周边居民,还增强了居民幸福感,做得也比较超前。
  很多人也看到了新城区的问题,它的温情感不如老城区。新城区是基于现代规划理论建设,是阶段性理念。其实到20世纪60年代,大家已经对这块开始反思了。因为有几个城市做出来之后,不是那么回事儿,有一定缺陷,比较有名的,比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建成之后,大家感觉这个城市太“冰冷”,没有温情。换句话说,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带来另外一个问题。
  谁能持续吸引人,谁就能持续发展
  记者:大城市框架大,人们上班出行耗费时间长,您认为如何解决?
  王建军:我认为可以通过地下交通——地铁来解决。郑州地铁再早几年建设就好了。此外,高铁应该公交化,几分钟一班,配合地铁以及公交车,能够解决城市框架拉大后的通勤问题。
  至于规划追求完美,实践中可能会走样,王建军这样说:按理想方式提出来最好的东西,但实践过程中,要有妥协,一是目前状态能否做到,再一个是体制因素。比如对小街区这个事,封闭不封闭,只是手段,具体采取什么措施,还是要以人的幸福感为根本。如果小型封闭小区更适合人们居住,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开放小区导致的结果是居民一下楼,就对着城市道路,让居民不舒服,这就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目的。
  采访最后,记者和王建军探讨了一个话题,城市规划建设如何保持城市原有亮点及个性,从而使这座城市更有魅力,更吸引人。
  王建军:个性、文化,都是一种城市资源。对城市规划建设极为重要。我大致分了三等,一个是独特性资源,我有你没有,像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建筑、北京的故宫;第二种是优势性资源,你有我也有,但我比你好。西安、开封都有古城墙,但要比宋朝城墙,开封就占优势。这个价值也很大。第三是一般性资源。比如郑州,有独有的商代遗址,还有铁路、区位、人口等,相比其他地方,都是优势资源。未来城市发展,哪个城市能够有持续吸引人口的能力,那么,这个城市就会有无限的魅力,自然就会有持续的发展竞争力。
  记者手记:
  世界是一个圆,地球是圆,月亮是圆,太阳也是圆,人类社会也同样。人们如此努力地做着城市建设,为了什么,为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类自身活得更好。可是现在,在城市规划建设上,无论是从宏观或是细节,过分偏重某一方面,而忽视了人本性之需要,虽然到处在拆拆建建、热热闹闹,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回到原点。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一些干部在退休后,选择回归田园。他们中有农业口的技术型干部,也有非农口的领导干部,以各种方式参与推动乡村建设。退休干部具有“跳出农村看农村”的优势,较高的文化层次、丰富的从政阅历使他们在观察和解决“三农”问题时视野更宽、办法更多。而回归田园,奉献桑梓,也为他们找到了一条延伸价值、发挥余热的新出路。
期刊
据调查,在一些地方,作为产业发展升级的空间载体——产业园区,近年来由于重量轻质,在规划布局上过多过急,产业选择不科学,不少处于“撂荒”状态。特别是许多以自上而下模式发展的产业园区,多属于行政力助推产物,缺少市场的动力,更乏人问津。如何通过规划使之再现生机,成为摆在这些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期刊
提起戒毒所,你也许常常会想到禁锢、冷漠、沉闷、封闭等字眼,但当你走进许昌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看到那一块块奖牌、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你一定会深切地感受到这个戒毒所的温度,禁不住去探寻奖牌和感谢信背后鲜为人知的温暖故事。  “以人为本,人性化执法,是创新戒毒管理机制的主线,也是许昌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全体管教民警始终坚持的方向。”许昌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郭军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
期刊
3月的海南省昌江大地,乍暖还寒,霸王岭下,昌化江畔,木棉花开依旧,艳色未减,以最直接的热情,欢迎和拥抱前来观光旅游的岛内外游客。  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到来之前的两个月时间内,接到昌江县政府3000张牛皮凳扶贫订单的石碌镇水富村村民,每天都忙于牛皮凳的备料和加工。此间记者两度前往水富村,观看黎族牛皮凳的制作过程。  有些记忆,包括手工艺技能,是深入到了情感和基因深处的,哪怕远离了原住地
期刊
《罗辑思维: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作者:罗振宇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定价:42.00元  内容简介:  中国的未来到底怎么样?珠三角的传统制造企业纷纷倒闭,东三省房价大崩盘,股市经历大泡沫,互联网创业遭遇资本寒冬……种种负面信息充斥周遭,我们到底要如何判断?我们如何找到前行的方向?如何抓住潜在的机会迎难而上……中国会不会有前途?这个问题攸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你
期刊
河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科担负着场所执法安全和管理制度落实的责任,是全所与社会各界协调沟通的一个服务窗口。全科6名警察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对司法行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推进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发展,以“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争
期刊
赵良,1957年8月出生,开封杞县人,曾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现为中原书画协会理事。曾跟随多位名家学习国画艺术,主攻花鸟。师从过一代画坛巨匠齐白石嫡孙齐育文先生,研习齐派技法。  赵良自幼酷爱传统绘画艺术,历经数十年辛苦耕耘创作,遍临古代花鸟山水画谱,不断写生创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他创作的花鸟作品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尤其是继承近代著名花鸟大家齐白石先生的绘画艺术技法,驾轻就熟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创业者拼搏奋进,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十三五”开局,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发展战略。如何投入这场时代洪流,在创新引领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历史征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梦想?  近日,记者采访了20世纪80年代创业的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20世纪90年代创业的京东集团CEO刘强东,以及新一轮创业潮中成长起来的“滴滴打
期刊
每年三四月份是野菜生长旺盛的季节,尤其是在农村,田间地头很容易寻找到诸如荠菜、马齿苋等野菜,应时吃些野菜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好处。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宋新为您介绍一些春季常见的野菜及烹饪方法。  荠菜。荠菜是春季最有代表性的野菜,它有平肝明目、清热止泻、利尿消肿等作用。荠菜因含有多种氨基酸,味道非常鲜美。从营养学角度看,荠菜蛋白质含量在蔬菜中居上乘,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钙
期刊
折纸风座椅  设计师Arik Levy的最新作品——rama座椅,灵感来源于折纸。它的折叠形状参考了日本传统折纸艺术,采用双层结构,外层舒适的触感让其显得更富动态,旋转底座也增加了它的灵活性。  乐高露营车  乐高建筑公司Bright Bricks用21.5158万块积木、耗时1000小时、由12个工作人员协力打造的这款露营车创下了吉尼斯纪录。车内一应俱全,自来水龙头还可以出水,就差装上引擎上路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