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小传:张和民,男,四川营山人,教授级高工。扎根卧龙自然保护区30余载,率先攻克大熊猫繁育“三难”问题,领跑大熊猫科研国际合作和野外放归技术,为国家和平外交与港台事务做出积极贡献,是拯救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中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典范。主持参与的研究项目先后4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先后获得CBSG、IUCN/SSC“全球大熊猫保护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全国林业科技重要贡献奖。
2007年2月,人类首只放归山林的大熊猫“祥祥”意外死亡后,张和民受到各路媒体甚至是家人的责难和非议。
张和民为什么提出将大熊猫“放归山林”的计划?这与他二三十年来从事的大熊猫研究工作有关。
1983年,张和民到四川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工作。1987年,被人们誉为“熊猫爸爸”的张和民被公派到美国爱达荷大学攻读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硕士学位。
1989年底,他拒绝了导师和学校的挽留,毅然回到卧龙,回到了大熊猫的身边。
“30年里,我为大熊猫流过三次泪:一次是竹子开花时,为了一只叫贝贝的大熊猫;第二次是我亲手接生,24小时陪伴,却只活了180天的大熊猫绿地;第三次是为了人类首只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祥祥。这三只大熊猫让我从了解大熊猫到热爱大熊猫,再到愿意为它们付出一生的努力。”张和民对记者说。
自1869年大熊猫被法国传教士发现以来,它的保护一直受到国际国内组织的高度关注,但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技术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到1990年以前,圈养大熊猫数量一直呈负增长,仅1980至1990年,世界圈养大熊猫数量就减少了61只。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大熊猫了解甚少,导致人工繁育大熊猫存在“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的“三难”问题,严重制约着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发展。
1989年10月,从卧龙公派到美国留学的张和民学成归来,他临危受命,开始领军卧龙的大熊猫科研工作。他带领科研团队承担了原林业部“大熊猫繁殖攻关”任务,历时近20年,反复试验,完成了20余项科学研究,终于攻克了“三难”问题。
在攻关的日子,张和民与同事有着催人泪下的故事。大熊猫繁殖,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他们站在墙头观察大熊猫的行为,常常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更回不了家。大熊猫产仔了,更是整夜守候在幼仔身旁。遇上病重的熊猫幼仔,他们连续72个小时不离开半步,为幼仔翻身、排便、盖被子。有的同事家属指责他们:你们的老婆怀孕了也没有这么照顾过,娃娃的尿布你们没有洗过,娃娃生病了你们没有管过!“牢骚归牢骚,如果我们的工作没有她们做坚强后盾,就没有卧龙生机勃勃的今天。”张和民说。
随着“三难”问题系统的全面攻克,张和民团队创建了大熊猫饲养繁育理论体系,创立了一整套大熊猫人工饲养和繁育技术规程,使圈养大熊猫的繁育能力显著提高,使大熊猫幼仔的成活率达到了100%,双胞胎的出生率也越来越高,而他害怕养不活大熊猫双胞胎幼仔的担忧也随着人工哺育幼仔技术的提高而烟消云散。张和民获得了“大熊猫爸爸”的美誉。
人生感言:看到不少同行从卧龙离去,我曾经苦闷过、彷徨过。但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应该迎难而上,实现我的选择,见证我的人生。有两个同行为了大熊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而我仅仅是献出了几十年的青春时光。这样想来,我又是何等幸运!(责编:张微微)
2007年2月,人类首只放归山林的大熊猫“祥祥”意外死亡后,张和民受到各路媒体甚至是家人的责难和非议。
张和民为什么提出将大熊猫“放归山林”的计划?这与他二三十年来从事的大熊猫研究工作有关。
1983年,张和民到四川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工作。1987年,被人们誉为“熊猫爸爸”的张和民被公派到美国爱达荷大学攻读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硕士学位。
1989年底,他拒绝了导师和学校的挽留,毅然回到卧龙,回到了大熊猫的身边。
“30年里,我为大熊猫流过三次泪:一次是竹子开花时,为了一只叫贝贝的大熊猫;第二次是我亲手接生,24小时陪伴,却只活了180天的大熊猫绿地;第三次是为了人类首只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祥祥。这三只大熊猫让我从了解大熊猫到热爱大熊猫,再到愿意为它们付出一生的努力。”张和民对记者说。
自1869年大熊猫被法国传教士发现以来,它的保护一直受到国际国内组织的高度关注,但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技术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到1990年以前,圈养大熊猫数量一直呈负增长,仅1980至1990年,世界圈养大熊猫数量就减少了61只。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大熊猫了解甚少,导致人工繁育大熊猫存在“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的“三难”问题,严重制约着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发展。
1989年10月,从卧龙公派到美国留学的张和民学成归来,他临危受命,开始领军卧龙的大熊猫科研工作。他带领科研团队承担了原林业部“大熊猫繁殖攻关”任务,历时近20年,反复试验,完成了20余项科学研究,终于攻克了“三难”问题。
在攻关的日子,张和民与同事有着催人泪下的故事。大熊猫繁殖,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他们站在墙头观察大熊猫的行为,常常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更回不了家。大熊猫产仔了,更是整夜守候在幼仔身旁。遇上病重的熊猫幼仔,他们连续72个小时不离开半步,为幼仔翻身、排便、盖被子。有的同事家属指责他们:你们的老婆怀孕了也没有这么照顾过,娃娃的尿布你们没有洗过,娃娃生病了你们没有管过!“牢骚归牢骚,如果我们的工作没有她们做坚强后盾,就没有卧龙生机勃勃的今天。”张和民说。
随着“三难”问题系统的全面攻克,张和民团队创建了大熊猫饲养繁育理论体系,创立了一整套大熊猫人工饲养和繁育技术规程,使圈养大熊猫的繁育能力显著提高,使大熊猫幼仔的成活率达到了100%,双胞胎的出生率也越来越高,而他害怕养不活大熊猫双胞胎幼仔的担忧也随着人工哺育幼仔技术的提高而烟消云散。张和民获得了“大熊猫爸爸”的美誉。
人生感言:看到不少同行从卧龙离去,我曾经苦闷过、彷徨过。但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应该迎难而上,实现我的选择,见证我的人生。有两个同行为了大熊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而我仅仅是献出了几十年的青春时光。这样想来,我又是何等幸运!(责编:张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