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渗透下的幼儿晨间体育活动的变革发展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ying97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医学领域根据生理学的特征指出:幼儿时期特别是幼儿进入4岁以后,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正处于敏感高发期,进入该时期后,幼儿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等综合能力迅速发展,动作控制能力增强,各种运动技能逐渐提高,能进行非常复杂的身体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正常情况下,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2小时。”可见,体育活动对幼儿的身体发展具有根源性的作用。
  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游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到限制。二是许多游戏都含有生理活动,如大肌肉活动骑车,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增强体质。实验表明:游戏有利于提高幼儿体能,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游戏精神”从幼儿的本质阐述了“幼儿游戏”的重要性,传统、固化的幼儿体育活动所流失的游戏特征该何去何从?我们以自主自由、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为指引,以促进“幼儿身体发展”为根本进行思考,总结出传统幼儿体育活动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具有强势的主体意识,导致体育活动非幼儿自主活动,而是教师主导下的活动;二是以活动时间总长1个小时分析,自由分散活动一般安排30分钟,幼儿自由活动只能达到50%;三是幼儿在有限的1个小时活动时间内,自主选择的活动项目单调,自主创造机会缺乏,达不到充分愉悦的体验。由此可见,幼儿体育活动理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深刻领悟幼儿无处不在的“游戏精神”,为幼儿提供足够的体育运动空间、时间、项目和器材,创设幼儿身体感知运动发展的游戏条件,让幼儿接受更多的外部刺激,使幼儿的机能感到舒适和愉快,促进其身体机能健康发展。在“游戏精神”渗透下,我园晨间体育活动经历了四大变革发展。
  变革一:拓展活动场地,综合体育游戏别开生面
  变革前,我们习惯性地将软质场地划分成方块,以班级为单位对号入座相应的区域内开展分散活动、集体游戏、早操活动,幼儿的活动空间虽无墙体隔离,却在固定空间内运动,存在无形的“红外线”,幼儿甚至会担心过界,所谓“拳脚”受限。
  变革后,我们不但将前、中、后三块软质和硬质场地整体规划,还充分开发边缘区域,将草地、硬质地整合开发,一共拓展出十二块体育活动场地,使体育游戏以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在各场地全覆盖,全发展。如,有水泥地面的騎行区,大型玩具之间绳索触跳区,轮胎围绕的足球区,倚墙悬挂的投篮区,钻笼下悬的软梯翻越区等,每一处角落、每一处墙体、每一处高悬的大型器材处,都变成了幼儿综合体能运动的游戏区。
  以足球场为例:之前是围合在墙边的一块长方形区域,大概50平方米左右。每天会选择足球场的幼儿大概12人左右,因场地限制而导致幼儿跑动距离短,达不到充分的对抗运动。有的幼儿说踢球太简单了,而且足球一直会被踢出去。幼儿运动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更大的运动空间,现有场地已经不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挑战需要,所以场地的革新对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我们围出来一个大概100平方米的球场,能够让幼儿充分地跑动起来,满足了幼儿在体育锻炼中对运动量的需求,促进了幼儿跑跳能力的发展。
  变革二:整合器材资源,挖掘体育游戏百花齐放
  变革前,我们在运用器材时,单向思维主导着游戏情景的创设,只是用一种器材进行建构或铺设。幼儿在单一的器材中重复着单一的运动,兴趣度受限且不持久,缺乏有梯度、有挑战的运动探索和趣味性。
  变革后,运动器材重新进行按需整合,以游戏项目为主导,选择可利用的器材,综合起来建构运动情境,使幼儿与器材的互动更多样,更丰富。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后,幼儿的运动游戏情景不再是单一的动作练习,而是与不同的器材互动,体育游戏的情境能够满足幼儿基本运动和挑战的需要,游戏玩法多变多面,幼儿尝试着不同的身体运动,尝试着身体运动不可预测的挑战和趣味,提高了幼儿身体运动的动作难度和体能消耗,提升了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和运动能力。
  以轮胎油桶爬梯为例,原来将轮胎在足球场边紧密地围一圈,单层高度无挑战,幼儿在轮胎上基本进行着爬或走平衡的练习,有的一直走,有的走走坐坐,有的爬爬看看,可见,幼儿走一圈所经历的运动简单,路线空间简单,幼儿在走走停停中无紧张感和好奇心,身体动作发展受局限。在幼儿具备基本的平衡能力后,我们将油桶、爬梯和轮胎进行深度的综合利用:如轮胎不只是开展单行线的平衡游戏铺设,而是垒高堆砌成圆形小山,让幼儿的攀爬有了高度;如将轮胎垒高后和爬梯结合,幼儿可在具有悬空高度的爬梯上运动,并且跳入圈内用臂力支撑身体爬出来;如轮胎和油桶结合,利用轮胎搭建从低到高的梯度,然后爬上油桶往下跳,或者在轮胎之间放置油桶(有空隙距离),幼儿在走或爬上油桶后感受滚动带来的身体平衡运动感。诸如此类,多种器材的综合建构,不断丰富体育运动的游戏情境,提升了体育运动的游戏难度,促进了幼儿感知和身体运动的敏捷性,发展了幼儿身体运动的拉升感和运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了个体的运动技能、身体适应能力和灵活性。
  变革三:循环专项结合,促进体育游戏自主发展
  变革前,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策略是班级一周循环式,幼儿每天在固定的场地和固定的器材互动,开展专项体能的游戏运动。幼儿在同一时间内的身体运动和体能发展具有被动选择性,并不能真正实现体育游戏的自主和开放、自由和创造。
  变革后,幼儿体育活动以大循环和专项两种形式开展,即每周有大循环体育运动和专项运动时间。大循环时间,十二块体育活动场地全部开放,幼儿可以自主、自由地选择到不同的场地,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游戏,尝试不同的体育运动器材,获得身体多项机能的运动体验和发展。专项时间,幼儿可以预约某一块体育活动场地,开展以某项身体运动为主的体育游戏,既有身体运动的均衡发展,又有身体运动的发展。
  以大循环运动为例,幼儿的身体素质主要分为七项,他们分别是爆发力、耐力、敏捷性、速度、平衡力、协调力和柔韧性。幼儿的基本动作主要是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和攀登等,我园开展的十二个运动游戏考虑到了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每个体育游戏均体现1-2种核心价值,如游戏“梯桥爬爬”的窄道移动、旋转、悬空和包围等,其核心价值是身体控制和平衡动作的发展;“灌篮高手”的抛球、接球、拍球等,其核心价值是器械操控动作的发展;“攀登城堡”的悬垂、钻爬等身体移动动作,其核心价值是身体控制的发展。幼儿在每个体育游戏中的运动情况以手环颜色给予参与肯定,以小星贴纸给予奖励。大循环体育游戏的场地覆盖面大,运动器材种类繁多,可选择范围广,带来的是幼儿运动空间广阔,犹如浸入体育游戏大世界,可实现最大效能的运动体验获得感。
  变革四:亲密师幼互动,提高体育游戏运动效能
  变革前,早期存在着教师主导,幼儿被动的不适宜的师幼关系,即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和参与基本是教师主选、主设、主张的状态。当“游戏精神”为教师认知后,师幼关系出现了转变,教师有意识地把主动选择权归还了幼儿,但是也出现了“放羊”的师幼关系,即教师成了旁观者、护导者和记录者,师幼关系又成为了消极状态。
  变革后,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身份落地开花,师幼关系不再是“你玩我看”的画风,而是师幼一起玩的情景。师幼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适度互動,使幼儿体育活动中既有幼儿自主选择的空间,又有幼儿自由创造的机会,更有丰富愉悦的运动体验。
  以“灌篮高手”为例,我们设置了不同的球类运动游戏场景,有定点拍球、有直线、曲线运球、障碍物运球、不同高度的立定投篮等。教师早期基本是幼儿拍球的点数者,运球的观察者,“投篮”的裁判者,幼儿在运动,教师在静止,师幼关系僵化无灵动感,导致幼儿的投篮动作不规范,幼儿运球无速度。我们以陪伴激励幼儿体育运动为师幼关系转变的枢纽,以明确二级评价让教师在观察幼儿运动的时候目标明确,操作有效。结果发现在体育运动游戏中,共同运动、互相竞赛、主动支持的师幼陪伴式的运动关系,缩小了师幼距离,提高了幼儿在体育游戏中的专注力,激发了幼儿坚持勇敢的运动品质,幼儿会主动向更困难、更复杂的运动层次发起挑战,参与度也有明显提升,师幼互动张弛有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幼儿游戏时经常存在教师是导演,幼儿是演员的现象,教师“精心准备”的游戏剥夺了幼儿自主的机会,使幼儿自主性发挥也受到了限制。我园四个层面的晨间体育运动变革,带来的是教师教育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带来的是体智能和“幼儿游戏”的深入融合,更是幼儿身体机能的动作和体能的挑战性发展。四个变革拓展了运动空间,解放了幼儿手脚,开发利用了资源,转变了师幼关系,既是将“游戏精神”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也是将自主自由、愉悦创造融入教师教育理念的强心剂。我们发现,变革后的体育游戏结构更合理,更具有发展性,融合了幼儿身体机能的全面发展需要,让幼儿在自主搭建体育游戏场地,自主选择体育游戏中,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尝试、自我挑战、自我愉悦、自我发展。可见,“游戏精神”中的自主精神对于幼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游戏观念和行为,放手让幼儿做,才能让“游戏精神”落地开花,让幼儿在游戏中如一尾小鱼,自在游弋,自主前行。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也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母亲。看到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眼前为之一亮,一些记忆浮上了心头。(以下摘录自本人的部分日记)  2016年5月26日  再过三个月,儿子就要踏入小学的大门,作为一个母亲,突然有些紧张和迷茫:孩子能适应小学生活吗?孩子能和同学融洽相处吗?孩子能跟上小学的学习节奏吗?孩子会遇到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太多太多的问题困扰着一个母亲的心。  
期刊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刚入园时的“小不点”们如今也即将告别幼儿园,踏入小学了。为了让幼儿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园组织大班幼儿一起去参观了小学,他们也由此对小学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在幼儿眼里小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对小学有着怎样的憧憬和担心?只有了解幼儿所想,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真正为他们迈上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助力。  幼儿的向往与担心  随着“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的开展,大班幼儿对
期刊
伴随“毕业季”的到来,大班孩子即将进入小学,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家长们的焦虑、孩子们的担忧、教师们的困惑等。作为大班教师的我,一方面认真研读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鼓励家长充满信心、耐心对待,同时蹲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实践后,我们对幼小衔接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对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也有了更深度的“思”与“行”。  案例1:我要再玩会
期刊
幼儿期是儿童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有趣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飞行棋是一项依托于规则和合作的趣味性游戏,幼儿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才能玩出快乐、玩出乐趣。如何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利用师幼、亲子、同伴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引导幼儿亲身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运用,在过程中构建运用飞行棋提升幼儿规则意识的支架,达到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本次研究活
期刊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特点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幼儿纸艺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的关键经验和当前的兴趣,开展的以纸为主材料进行艺术创意活动及相关联的其他活动。需要大量的前期感知和经验积累,有极强的操作性,幼儿在纸艺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积极探索、勇敢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为幼儿创造材料充足、经验丰富、互动频繁和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探
期刊
幼儿的学习是在一日活动中进行的,包括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教学活动,但是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小学不再是以游戏为主,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学习。书包,则是把幼儿带入学习中的重要工具。如何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我们带孩子们从整理书包开始。  一、认识书包里的学习用品  玩具、水杯、笔、尺子、转笔刀、橡皮、书、本……哪些是应该往书包里放的?为什么要放这些东西?其他东西为什么不能放进书包?幼儿通过观看学
期刊
学前流动儿童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以及入园时间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各方面发展的速度,他们与本地幼儿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透过学前流动儿童在接纳教育活动中的内心独白,研究者发现:通过创设接纳的环境、选择适宜的内容、采取融合的方式等策略,开展接纳的教育,能帮助流动儿童顺利适应环境、尽快融入群体、获得有序发展。  F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
期刊
这次美术活动的主题是“画点点、画曲线、画小圆圈、畫大圆圈……”活动开始了,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创作起来。只见他们结合点、线、圆圈等,将自己的想法充分融入绘画作品中。一段时间后,萍萍老师提示大家“现在小朋友们互相看看,别人的画里有什么?”  乔文汐:“天空下起了暴雨,雨点像皮球一样大,小草们吓得左躲右躲,小公主站在地上开心地笑了!”  许泊然:“下雨了,冰雹大雨,他感冒了,鼻子上和外面的点点都是他的喷
期刊
作品阐述  作品类别及材料:魅力人文·魔力电轨属于益智类玩教具。主要使用了木工板、PVC板、金属片、浮力球、灯泡等。  创新点:可操作的电路积木,有上千种的拼摆造型。幼儿可自主拼摆,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数学游戏和科学探索。  安全性:底座运用木工板制作,且经过打磨处理,小圆柱选用胶棒,有弹性,积木块用PVC板制作。选材安全,轻便耐用。  作品功能  目標与功能整合:幼儿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期刊
作品阐述:  作品类别及材料:花样作坊属于艺术类玩教具。操作材料均为布条、布绳、毛线、皮筋,色泽鲜艳,柔软细腻。  创新点: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可供多人同时游戏,大的洞用来打地鼠,小的洞内嵌塑料瓶,可利用瓶盖进行多种游戏。在架内,我们巧妙地利用下边空着的面,加了三根木条,上面悬空放着四个塑料筐。可将框架上所需材料全部收進框内,节省了更多空间,也方便幼儿取用。  安全性:本作品均使用回收的废旧物品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