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努力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要对传统体育教学中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使之转变为以健身为中心的体育课,这也是大学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并针对我国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阶段中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最为重要的改革,也是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思想观念所进行的一场重要变革,只有转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才能为开展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起着方向性指导作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知识技能提高为先决条件,重点大学生的体育素质能力,要以身心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终身体育为基本教学目标。因此,高校必须要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适当增加体育课程的授课时间,将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有机统一,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共同发展,将体育教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1 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显著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因为体育运动来源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所以这些活动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文化属性,通过体育教育这种方式,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优化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进而实现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和要求,从而为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促进学生体质和智力的发展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活动可以显著改善学生身体素质。伴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要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就必须引入“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积极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其方法,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和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以及习惯,让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后,既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又能具有一定程度的体育素养,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使其向全社会延伸扩展。体育运动能够改善大脑的发育状况,提高相关的机能,从而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对体育相关技术动作的练习,就能够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提高;通过体育竞赛活动或者体育游戏,可以使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应变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1.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这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创造了非常好的前提条件。例如:体操、田径、球类等体育项目,都是在整个集体的关注下完成的个人练习和整体练习;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表演活动,都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竞争是所有体育活动的典型特点,對于一个运动者来说,尽快完成该运动的最终目标是他们共同的心理动机,这就是所谓求胜心切。因此,这些运动者都需要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和创造力,以便使自己的运动技术和方式优于别人。这种创造性和竞争性的心理动机,能够逐步培养他们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和体育游戏之中,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时非常有利的。
1.3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不但要形态美而且还要心灵美。体育教学是开展实施美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众多的体育教学活动之中,体育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共同熏陶,比如:队列练习和体育动作练习,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项目,甚至体育场地器材的摆设与布置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美感体验,进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审美观念以及热爱美的情感,显著提高他们创造美、鉴赏美、表演美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自尊、自爱以及自信。
2 如何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2.1 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要体现实用性和多样化
从很大程度上说,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的突破口,体育健康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高校培养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大胆删除那些与中学体育教材相重复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参加的大众健身娱乐内容。比如:武术、健美操、太极拳、跆拳道等,削减一些竞技类体育教学内容,例如:体操、田径、足球等,以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积极向娱乐型、健康型、多样化方向发展,并把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作为一项重点内容,重点突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改革指导思想。最后,体育教师还要起到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的作用,运用诱导式、启发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来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欲望,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进而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下转第199页)(上接第191页)
2.2 积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标。只有拥有了健康体魄,大学生才能为祖国和人民更好的服务,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集中体现。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物质载体,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拥有其他教学活动无法代替的作用。要始终把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把“健康第一”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根据社会需要以及学生个人喜好来传授给他们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其中包括该项目的理论知识、训练目标以及锻炼方法等,从基础上让学生对该运动项目有充分的了解,从技能上充分掌握,建立系统的运动理念,使其受益终身。
2.3 构建与学校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测评体系
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是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上,应该紧密围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制定设计出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高校体育课程效果的质量标准、指标体系以及考核方法体系,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维的、多方法的综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不断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外部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重点突出内部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研究,从而实现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加强体育教材评价研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必须包括教材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组织、教材的呈现与表达等内容。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全面性、简约性、动态性以及过程性。
3 结束语
在高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要抓住这一良好契机,积极探索研究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新规律,根据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体育课程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进行及时的实践和总结,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健康意识,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邱远.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理念[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
[2]郑兵.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9).
[3]杨敏.课程设置创新与学校体育评价目标的重新定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
[4]赖学鸿.素质教育与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
[5]贾增全.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多层次建设初探[J].学校体育科学,2006(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阶段中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最为重要的改革,也是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思想观念所进行的一场重要变革,只有转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才能为开展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起着方向性指导作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知识技能提高为先决条件,重点大学生的体育素质能力,要以身心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终身体育为基本教学目标。因此,高校必须要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适当增加体育课程的授课时间,将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有机统一,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共同发展,将体育教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1 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显著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因为体育运动来源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所以这些活动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文化属性,通过体育教育这种方式,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优化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进而实现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和要求,从而为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促进学生体质和智力的发展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活动可以显著改善学生身体素质。伴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要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就必须引入“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积极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其方法,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和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以及习惯,让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后,既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又能具有一定程度的体育素养,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使其向全社会延伸扩展。体育运动能够改善大脑的发育状况,提高相关的机能,从而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对体育相关技术动作的练习,就能够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提高;通过体育竞赛活动或者体育游戏,可以使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应变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1.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这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创造了非常好的前提条件。例如:体操、田径、球类等体育项目,都是在整个集体的关注下完成的个人练习和整体练习;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表演活动,都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竞争是所有体育活动的典型特点,對于一个运动者来说,尽快完成该运动的最终目标是他们共同的心理动机,这就是所谓求胜心切。因此,这些运动者都需要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和创造力,以便使自己的运动技术和方式优于别人。这种创造性和竞争性的心理动机,能够逐步培养他们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和体育游戏之中,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时非常有利的。
1.3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不但要形态美而且还要心灵美。体育教学是开展实施美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众多的体育教学活动之中,体育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共同熏陶,比如:队列练习和体育动作练习,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项目,甚至体育场地器材的摆设与布置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美感体验,进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审美观念以及热爱美的情感,显著提高他们创造美、鉴赏美、表演美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自尊、自爱以及自信。
2 如何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2.1 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要体现实用性和多样化
从很大程度上说,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的突破口,体育健康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高校培养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大胆删除那些与中学体育教材相重复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参加的大众健身娱乐内容。比如:武术、健美操、太极拳、跆拳道等,削减一些竞技类体育教学内容,例如:体操、田径、足球等,以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积极向娱乐型、健康型、多样化方向发展,并把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作为一项重点内容,重点突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改革指导思想。最后,体育教师还要起到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的作用,运用诱导式、启发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来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欲望,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进而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下转第199页)(上接第191页)
2.2 积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标。只有拥有了健康体魄,大学生才能为祖国和人民更好的服务,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集中体现。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物质载体,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拥有其他教学活动无法代替的作用。要始终把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把“健康第一”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根据社会需要以及学生个人喜好来传授给他们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其中包括该项目的理论知识、训练目标以及锻炼方法等,从基础上让学生对该运动项目有充分的了解,从技能上充分掌握,建立系统的运动理念,使其受益终身。
2.3 构建与学校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测评体系
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是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上,应该紧密围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制定设计出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高校体育课程效果的质量标准、指标体系以及考核方法体系,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维的、多方法的综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不断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外部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重点突出内部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研究,从而实现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加强体育教材评价研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必须包括教材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组织、教材的呈现与表达等内容。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全面性、简约性、动态性以及过程性。
3 结束语
在高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要抓住这一良好契机,积极探索研究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新规律,根据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体育课程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进行及时的实践和总结,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健康意识,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邱远.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理念[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
[2]郑兵.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9).
[3]杨敏.课程设置创新与学校体育评价目标的重新定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
[4]赖学鸿.素质教育与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
[5]贾增全.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多层次建设初探[J].学校体育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