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大了,总有一些人脑子不好使,偏偏还爱跟人抬杠,不肯相信别人能比他强出多少。我就不幸沦为这种人。《最强大脑》的开播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些选手挑战的每个项目都神乎其神,令人“不明觉厉”(有些“厉”,“明”了也许就不“觉”得了)。我要从哪里找出一些杠来抬呢?
我觉得台上的主持人,作为年近五十的大叔,为了“让科学流行起来”有点过分声嘶力竭;我觉得台下的观众,为了表达对“脑力精英”的崇拜,“表情做作,略显浮夸”(不过,他们更崇拜周杰伦)。但这叫吐槽,不算抬杠。尽管科学不是我评判时的惟一标准,在我这里抬杠和吐槽还是有区别的。
可是,那个来自陕西神木的大学生是怎么回事呢?他挑战的项目竟然是打响指!一分钟打了285下,创了新“世界纪录”。而且后半段风云突变,忽然冒出了女助理向挑战者表白的环节。连评审梁冬也说挑战者上错了节目,应该去《非诚勿扰》(梁老师没听说这两个节目是同一支团队策划的吗?)。现场的科学评审Dr.魏给出最低的难度分:1分。但这可不是海选,表演跟“最强大脑”有没有关系,节目组难道没打过预判分?
最令我“震撼”的并不是那些挑战(当然我承认自己一个都做不到),而是夸张到极点的道具。第一期第一个挑战“魔方墙找茬”,据说动用了35位魔方操作手,5天连续作业(这是VCR说的,主持人说用了5760分钟。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口径,5天是7200小时好吗?),用5000个魔方搭出了两面墙。第二期第一个挑战“辨识斑点狗”,节目组历时4个月,跨越二十多省市,汇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成年斑点狗。为了能跟电影名字对上,你懂的,刚好101只。
为何道具如此重要?那位表演“微观辨蛋”的挑战者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他自称他也能表演“魔方墙找茬”、“辨识斑点狗”、“指纹识人”。事实上目前的几期节目,大多数人表演的都是记忆与辨认。换句话说,挑战者拥有的能力是相似的,通过道具中转,才展现为不同的“天赋”。
那些每项挑战附送一个故事的“天赋”真是天赋吗?有媒体报道,前3期11位选手,至少有5位接受过同一家培训机构的“记忆术”训练,算得上同学。有些选手的“世界记忆大师”头衔是“世界记忆锦标赛”评定的。目前全球有149位“大师”,中国占76人,其中48人出自这家机构。而该校的主要培训对象是应试的中小学生。
《最强大脑》的原型是德国的《Deutschlands Superhirn》,如果你看过德国版或其片花,就会发现那里也有人会“魔方墙找茬”(看上去10岁左右的孩子)、“检索填字”、“盲穿激光线”(连道具也一模一样)、“吹气辨物”、“瞬间幂次方运算”、“盲攀”(中国版即将播出)。试想,要通过什么道具表演什么项目,真是选手决定的吗?
归根结底,这只是中国电视界西体中用拷贝浪潮中的又一朵浪花罢了。我很疑心,所谓的中国最强大脑战队与欧洲脑力精英的对决,只是一场表演赛。这个节目原本就是由中德意西国际团队合作、德国制作方全程跟进的。主持人说,“他们不是在为自己而战,也是在为中国的智慧荣誉而战。”这让我想起了《无人区》里的台词。中国的智慧荣誉需要跟这个节目“捆绑经营”吗?
或许它真是“最强的舞台”,但想要在这里“见证中国爱因斯坦的诞生”、“寻找脑力界的超级丹”,只能是个玩笑。即便你是科学家,宣称“科学是我评判的惟一标准”也有点不妥。面对并不充分了解的事物,你怀抱的只能是科学的精神,而不是所谓的标准(有些还没有标准)。评审梁冬说,“管它科学不科学,关键是好玩。”(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改成“尊重科学刻度,更要感知生命温度”)这才是《最强大脑》呈现的科学观吧?
我脑子不好,又是个不成器的文科生,只想弱弱地恳请节目组:别蒙我行不行?明明是最强热闹,偏要说是最强大脑。
我觉得台上的主持人,作为年近五十的大叔,为了“让科学流行起来”有点过分声嘶力竭;我觉得台下的观众,为了表达对“脑力精英”的崇拜,“表情做作,略显浮夸”(不过,他们更崇拜周杰伦)。但这叫吐槽,不算抬杠。尽管科学不是我评判时的惟一标准,在我这里抬杠和吐槽还是有区别的。
可是,那个来自陕西神木的大学生是怎么回事呢?他挑战的项目竟然是打响指!一分钟打了285下,创了新“世界纪录”。而且后半段风云突变,忽然冒出了女助理向挑战者表白的环节。连评审梁冬也说挑战者上错了节目,应该去《非诚勿扰》(梁老师没听说这两个节目是同一支团队策划的吗?)。现场的科学评审Dr.魏给出最低的难度分:1分。但这可不是海选,表演跟“最强大脑”有没有关系,节目组难道没打过预判分?
最令我“震撼”的并不是那些挑战(当然我承认自己一个都做不到),而是夸张到极点的道具。第一期第一个挑战“魔方墙找茬”,据说动用了35位魔方操作手,5天连续作业(这是VCR说的,主持人说用了5760分钟。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口径,5天是7200小时好吗?),用5000个魔方搭出了两面墙。第二期第一个挑战“辨识斑点狗”,节目组历时4个月,跨越二十多省市,汇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成年斑点狗。为了能跟电影名字对上,你懂的,刚好101只。
为何道具如此重要?那位表演“微观辨蛋”的挑战者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他自称他也能表演“魔方墙找茬”、“辨识斑点狗”、“指纹识人”。事实上目前的几期节目,大多数人表演的都是记忆与辨认。换句话说,挑战者拥有的能力是相似的,通过道具中转,才展现为不同的“天赋”。
那些每项挑战附送一个故事的“天赋”真是天赋吗?有媒体报道,前3期11位选手,至少有5位接受过同一家培训机构的“记忆术”训练,算得上同学。有些选手的“世界记忆大师”头衔是“世界记忆锦标赛”评定的。目前全球有149位“大师”,中国占76人,其中48人出自这家机构。而该校的主要培训对象是应试的中小学生。
《最强大脑》的原型是德国的《Deutschlands Superhirn》,如果你看过德国版或其片花,就会发现那里也有人会“魔方墙找茬”(看上去10岁左右的孩子)、“检索填字”、“盲穿激光线”(连道具也一模一样)、“吹气辨物”、“瞬间幂次方运算”、“盲攀”(中国版即将播出)。试想,要通过什么道具表演什么项目,真是选手决定的吗?
归根结底,这只是中国电视界西体中用拷贝浪潮中的又一朵浪花罢了。我很疑心,所谓的中国最强大脑战队与欧洲脑力精英的对决,只是一场表演赛。这个节目原本就是由中德意西国际团队合作、德国制作方全程跟进的。主持人说,“他们不是在为自己而战,也是在为中国的智慧荣誉而战。”这让我想起了《无人区》里的台词。中国的智慧荣誉需要跟这个节目“捆绑经营”吗?
或许它真是“最强的舞台”,但想要在这里“见证中国爱因斯坦的诞生”、“寻找脑力界的超级丹”,只能是个玩笑。即便你是科学家,宣称“科学是我评判的惟一标准”也有点不妥。面对并不充分了解的事物,你怀抱的只能是科学的精神,而不是所谓的标准(有些还没有标准)。评审梁冬说,“管它科学不科学,关键是好玩。”(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改成“尊重科学刻度,更要感知生命温度”)这才是《最强大脑》呈现的科学观吧?
我脑子不好,又是个不成器的文科生,只想弱弱地恳请节目组:别蒙我行不行?明明是最强热闹,偏要说是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