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之初广东海陆丰祀神习俗特征包括:教义模糊,人神均拜,教规不严,活动频繁,严密宗教组织未能成型。社会学视野中的祀神缘由: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相对落后的交通与教育、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自成体系的潮汕方言、知恩图报的质朴民心等。祀神的社会心理诉求直指:家身安全,内心宁静,宽恕罪过,赶走恐惧,解开谜团,谢恩还愿,办事顺利。最后对祀神这一社会现象作了理性的评价。
关键词:广东海陆丰;祀神;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37-03
在广东省海陆丰地区,大部分居民笃信神明。祀神活动代代相传,至今仍保留着比较独特而完整的祀神习俗。过去一段时间,被简单地定性为封建迷信,试图予以取缔。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祀神活动越来越热闹,大大小小的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地的祀神庆典蓬勃兴起,对社会公共事务、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的心性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视。
一、祀神的背景
海陆丰地区,即现在的汕尾市(地级),位于粤东之尾,南海之滨;西连惠州市,东接揭阳市;北靠河源市,南临南海。自古以来,这里长期属于海丰县管辖。清代分出陆丰,遂称“海陆丰”。这里的居民大部分讲“福佬话”,属于潮汕语系。居民先祖多由福建、潮汕迁徙而来,他们也同闽南潮汕居民一样笃信神明。少数居民讲客家话。这部分人多是中原移民的后裔。这里的文化也可算中原文化的一条支流,与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连。
清代中叶,西方人凭借先进科技,造出坚船利炮,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开展贸易与殖民掠夺。清朝政府自称老大,腐败无能、抵御不力。多次实施“海禁政策”——令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得下海,以此巩固海防。结果,边境未固,反倒劳民伤财,平日以海为生的人家顿失生计着落,只得颠沛流离;更有甚者,远涉重洋,海外谋生。外迁的海陆丰居民将祀神习俗传到了香港、东南亚和美洲等地。香港新界的海陆丰移民的祀神传统一直保留着,时至今日,祀神戏还很隆重,所奉之神都是由原籍的神分“香火”过去的。泰国的海陆丰移民至今还很重视祀神活动。美国洛杉矶有“玄武山福利会”。不过,陆丰碣石的玄武山,由于供奉着玄武大帝和如来佛祖这两尊至上之神,被视为整个海陆丰的宗教信仰中心。
二、祀神的特色
1.庙宇广布。县城有城隍,还有众多的庵寺观庙。每个村落都有“大宫”供村落主祀、“小宫”则供奉众多小神。只有较大的庙里才有几个和尚,主持法事、清扫庭院、打点杂务、诵经念佛。可是,大部分寺庙里面没有和尚,这些事情只得由众人推举一两位比较清闲的长者来担当。
2.神明众多。神明的地位分两类:一是几个村合起来共同侍奉的安放在庄严的大庙之中的 “主祀神”。二是为数众多的“附祀神”,其神位除了放在宫庙里以外,还可放在屋角巷尾、河边树下、田间地头。绝大多家庭设有专门安放神位的神龛。神位太多,难以一一供奉,只好将其名字通通抄在红纸贴于墙壁上,动辄就有几十位。灶有“司命帝君”,门有“门神”,照壁有“天地父母”、桌下有“土神”,甚至床下还有专门保佑儿童健康成长的“阿婆”。这些神位,不论安放何处,都是大部分当地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3.祀神节日多。每月初一、十五要烧香拜神。在不同神明的诞辰日也得祭拜,如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妈祖诞辰,四月初八的如来佛祖诞辰,九月初九的玄武大帝诞辰,九月二十八的华光大帝诞辰,都视各人各地的信仰程度不同而进行庆祝、祭拜。更重要的节日有春分、清明、立夏、端阳、中元、中秋、重阳、立冬、十二月二十四(送神日,也是小年夜)等,其中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号称“四大节”。最重要的要属过大年——它的活动都是以祀神为中心的,拜得最为隆重。
4.信神笃深。人们平常往往会很自然地把生活与神明联系起来。遇到喜事好事,就会认为是神明相助;碰上不如意,马上就到宫庙请求神明化解。婚嫁哀丧、起屋造坟,自然要请示神明或祈求庇佑;小孩发烧、财物失窃也要问神解决。年头,要向神许愿,祈求保佑;年末,要向神还愿;年中还有数不清的小愿要还。
三、祀神的程式
祀神方式,按规模的不同,分为小型的家庭祀神和大型的公共祀神。
家庭祀神是以家人为主体的祀神活动,一般由主妇主持,家人从旁协助。拜神之前,准备好各种物品。祀神物品包括以下几类:
用于神前焚化的纸制品。有“银锭”、香烛、爆竹、烟花类。
食物供品——粮食类,有面食、米粉、糕点、馃品、饼类等。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馃品,主要是各种应时应节的粉面食品,如清明的“假发仔”,端午的“粽馃”,七月十五用“层糕馃”,冬节用汤圆,春节用“甜馃”和“龟仔馃”,还有象征发达兴旺的可长年应付各种吉庆祀神场合的“发馃”。荤类,有猪、羊、鸡、鸭肉,鱼虾、脯类、蛋等。茶酒类:敬奉于神前的茶水是不必太讲究的,而且有时候可以用“茶牙”(干茶叶)代替。而酒是在比较庄重或重要的祀礼中使用的,不能用色酒,只能用白酒。水果类则一般要凑成“五星”(五种水果),常用的有香蕉、苹果、梨、李子、柑等。
神前各种物品的摆放,有特别讲究——茶酒置于靠神位最近的桌沿上;桌中间摆放重要的牲醴或五种水果,其后则放置小盘馃品糕点等,最边上放置各类供奉纸品。
祀拜具体步骤如下:(1)点着红烛,就着烛火点香,拈香朝神明跪拜。(2)报家人名字、说家内景况,诉祀拜事由。(3)求神明庇佑、向神明许愿。(4)随即将香插于香炉中,让神明开始慢慢享用供品。(5)期间 “升茶”(添茶)数次。(6)再过十来分钟,觉得神明满意了,就要“跋圣杯”,即将两片对称的特制木头或竹片摔在神前地面,观其落地时的不同朝向与方位来确定神的不同旨意。(7)燃烧“银锭”和其他纸品。(8)最后,燃放鞭炮,将神送上归程。
公共祀神是各乡里有组织的大型集体庆典,也是最具鲜明特色的祀神活动。“总理会”是总体负责的机构。每年年末吉日,一些自愿的年纪较大的男性村民虔诚地跪拜于神前,用“跋圣杯”的方式由神明确定理事人员,有“总理”一位,“副总理”、“协理”若干位,负责来年公共祀神事宜。他们都是义务的,而且大多乐意参加。 公共祀神的活动核心是演戏,所以群众干脆把每次祀神活动叫做“做戏”。有正字戏、白字戏、秦戏三种古老的稀有剧种,其中正字戏最常上演。其次是白字戏、西秦戏。也有正字白字合班的。正字戏的提纲戏用大锣大鼓伴奏,多演古代战场戏,风格古朴浓烈,最能渲染热闹气氛,故在酬神活动中最为盛行。上半夜做武戏(正字戏、提纲戏),下半夜做白字戏。白字戏用方言念唱,比较委婉俚俗。西秦戏也是用中州话唱念。有时还会请潮剧和远来的剧种。首先演的是重要的吉祥戏,如《萧光祖拜寿》、《仙姬送子》、《天官赐福》等。在开演的当晚,要演富有吉庆色彩的戏,如《李渊造新府》。最后一晚,必定是“团圆戏”。另外,在“应日”(主祀神诞辰日或节日当天),要“扮大仙”,串演一些神仙故事,接着是《八仙贺寿》,有时认真看戏的观众没几个,但是,台上的演员照演不误,而且非常认真,在他们看来,这是在诚心表演给神明观看。
戏演完了,主角们总免不了讲一堆吉祥语,向台下抛洒盐米。然后,在神前大办宴席,各种好茶酒、珍果、菜肴、糕点等都要经名厨精心烹制,才能摆上香案。香案上还要附以各种五彩缤纷的装饰。接着,由总理率众副总理、协理,在神前虔诚地三叩九跪,祈祷合境(全家)人丁平安。众人仿效,呼应着祈祷膜拜相。最后,燃放大量的爆竹烟花,热闹场面达到高潮。
四、祀神的禁忌
1.物品使用的禁忌。素荤使用,区分严格。家内的神明和村落内的神,是可以用荤菜祀拜的;到了大的佛寺或者道观中,荤菜被严格禁止。另外,祀神是不用青菜的,肉类也限定于少数几种,不可以用野味类。在重要的节日,如年头或者年末的全村祈祷、还愿或集体法事等庄严活动以及前往寺庙求签之前或期间,一定得进行斋戒。
2.颜色使用的禁忌。在祀神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白色。因为白色是丧凶专用的,是非常不吉利的象征。相反,象征喜庆的红色却铺天盖地。
3.言行上的禁忌。神明忌讳的事情主要有关于性的、妇女生产的、还有丧事的。凡是与男女之事有关的都要避免与神明联系起来,决不应在神明面前提起,有关的物品也禁止在神前出现;妇女月经时不可以拜神入庙;产妇当然要与神明隔绝,就是跟产妇接触的人也要被严格限制;丧葬事宜也不能与神明接触,在服孝期间,不可入寺庙。
五、祀神的社会心理及其评价
宗教往往是信不信由你,一般不会强迫你。它们以美妙的天国诱惑你;以可怕的地狱恐吓你;以庄严的宗教活动吸引你;以神圣的教义引导你……领引你趋向一条通向未来永恒幸福的途径,让你能够认识生命的短暂,使你可以忍受人世的苦难,给你进行灵性修炼的机会,给你展示灵魂或其他生命形式升入天国的幻景。
欲望为烦恼之源。滚滚红尘,市井凡人,各有所求。社会有效资源总显不足。凡人满足不了,便求人求物;求不到之际,顿生烦恼;烦恼久了,渴求解脱;真解脱,便是永恒的解脱。它在现实的人世间是不存在的。只有待人的生命终结了,才叫真正的解脱。然而,极少有人愿意死。生命现象有两个基本特征,那便是——求生与繁衍。那么,不愿意死去的市井凡人转而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另外一个世界——虚幻的世界。人生苦短,而人却期望追求生命的永恒和极致的幸福。
宗教之功,恰通此等人心。人自身多次的心理暗示,能够模糊现实与虚幻、有和无之间的界限。而人往往望只能生活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多次的心理暗示之后,加上自身重复的作为和众人的言行的影响,能够强化人的某些主观的意念。大大小小的宗教仪式,无疑是为了强调规范,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对天国的向往,对教义的信奉,制造特殊的气氛,烘托个体生命的卑微渺小以及神灵的威严伟大。一般的宗教具备如下几大要素,那便是——教主神秘最具权威;教义系统神圣诱人;天国地狱凡人可选;组织如网联系教友;仪式规范定期举行。
通过对广东海陆丰居民的祀神习俗多方面的考察与分析,他们的祀神习俗属于宗教活动。但是,与世界流行的几大宗教相比,又有其独特之处——其一,信奉多神,佛、道均拜。其二,教义不清,教规不严。许多信神者对于教义模糊,甚至说不出几条像样的清规戒律。其三,组织松散,一般到了节庆前夕,才组织人马。常规宗教组织基本没有形成。其四,人神混淆,很多信神者把“关公”、“阿婆”这样的人当神信奉。
“你为什么要信奉神明?”根据对不同年龄的信徒的访谈,大致归结如下——为了身心安全,在灾祸来临之际,祈求神明庇护。为了内心宁静,自觉有了罪过,求神原谅或宽恕。为了解开心结,求神明示以揭开谜团。为了了却心愿,当喜庆降临之际,向神谢恩还愿。为了心想事成,求神明保佑。
海陆丰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面临南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可达1 700毫米。每年总少不了五六次强劲的台风袭击。台风,这种产生于太平洋西部热带、亚热带海面的强烈风暴,所到之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中心风力可达十二级,海上的船只必翻无疑;台风登陆以后,仍有极大的破坏力量。树木、民房、行人都可能被吹刮到半空中。古代的先民们缺乏科学知识,遇到山呼海啸这种超乎自身能力的一种自然之力,不了解而产生敬畏,将其神化。并以为由于人对神不敬,惹神发威,在惩罚人,于是,祈求神明保佑。
历来“山高皇帝远”,虽有鱼盐之利,但地处偏僻,与外界交流少,生活长期贫穷,居民观念落后。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社会资源方面,若与“近水楼台”的京津、中原地区相比,前者在离首都北京三四千公里以外的武夷山脚、南海之滨;后者却是在“天子脚下”、“皇城旁边”;两者的优势,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若与 “向阳花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也相差太大;就是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还是差一大截。那么,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社会环境加上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这个地区保留古老的传统习俗的重要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海陆丰地区的语言不论跟普通话,还是跟广州话(粤语)均相距甚远。方言与官方语言不一致,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不利于思想的交流与文化的输入。至今,该地区青壮年文盲率在广东全省排在前面,便是明证。这里独特的语言,也为形成典型的文化习俗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政府给汕头这一经济特区下放了不少优惠的经济政策,而紧挨着汕头的海陆丰地区也得了不少风气之先,一部分居民富了起来。他们从心底里要感谢神明、要感谢先民、要感谢新时代,因为他们穷得太久了;还因为他们是质朴之民。“投桃报李”、“借一牛来还一马”、“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中国古老的格言警句早已化作当地居民的日常行动,因为他们深知知恩图报之理。
综上所述,广东海陆丰封闭的地理环境、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相对落后的交通、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自成体系的潮汕方言、知恩图报的质朴民心诸因素应当成为该地区祀神习俗香火持续不断、并能在新世纪之初旺盛起来的主要缘由。
有共同的信仰,利于形成相近甚至相同的价值观,便于社会管理。有相对稳定的祀神模式,利于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经常性的有规模的祀神活动,利于居民的团结和地区的稳定。该地区民众凝聚力之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赫赫有名的。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祀神活动中,一部分家庭仍然贫穷,要定期拿出拜神用的钱物确有困难,有时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东挪西凑,难以维持正常的家庭开支,甚至把小孩的学费挪着购买供品。祀神的开支占整个家庭开支的份额太高,影响了正常的家居生活。一部分居民将神“享用”过的供品,统统扔掉,显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这个特殊的地区,长期的祀神观念与活动,对科学的传播与昌明产生阻碍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部分当地居民至今认为,只要诚心实意拜祭神明,小孩子不必有太多的学问,会了基本的写和算,就应该开始做生意赚钱,发家致富。读高中、再读大学简直没什么必要,反正有神明保佑就行。显然,以上几点,不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因此,新世纪之初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广东海陆丰地区,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引进人才、推广普通话、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宣传科学发展观,开展先进的群众文化形式,提倡“八荣八耻”,迫在眉睫!只有这样,神才会保佑人,因为,天界的神,是由凡间的人创造的,而真正的神,就是人本身!
参考文献:
[1]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 陈春淮.正字戏古今谈[J].广东省戏剧艺术资料库,1990.
[3] 吕匹.正字戏和白字合班式:半夜反[J].广东省戏剧艺术资料库,1987.
[4] 陈守继.玄武山的演戏习俗[J].广东省戏剧艺术资料库,1986.
[5] 田仲一成.中国祭祀与演戏研究[J].广东省戏剧艺术资料库,1981.
[责任编辑 王晓燕]
关键词:广东海陆丰;祀神;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37-03
在广东省海陆丰地区,大部分居民笃信神明。祀神活动代代相传,至今仍保留着比较独特而完整的祀神习俗。过去一段时间,被简单地定性为封建迷信,试图予以取缔。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祀神活动越来越热闹,大大小小的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地的祀神庆典蓬勃兴起,对社会公共事务、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的心性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视。
一、祀神的背景
海陆丰地区,即现在的汕尾市(地级),位于粤东之尾,南海之滨;西连惠州市,东接揭阳市;北靠河源市,南临南海。自古以来,这里长期属于海丰县管辖。清代分出陆丰,遂称“海陆丰”。这里的居民大部分讲“福佬话”,属于潮汕语系。居民先祖多由福建、潮汕迁徙而来,他们也同闽南潮汕居民一样笃信神明。少数居民讲客家话。这部分人多是中原移民的后裔。这里的文化也可算中原文化的一条支流,与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连。
清代中叶,西方人凭借先进科技,造出坚船利炮,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开展贸易与殖民掠夺。清朝政府自称老大,腐败无能、抵御不力。多次实施“海禁政策”——令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得下海,以此巩固海防。结果,边境未固,反倒劳民伤财,平日以海为生的人家顿失生计着落,只得颠沛流离;更有甚者,远涉重洋,海外谋生。外迁的海陆丰居民将祀神习俗传到了香港、东南亚和美洲等地。香港新界的海陆丰移民的祀神传统一直保留着,时至今日,祀神戏还很隆重,所奉之神都是由原籍的神分“香火”过去的。泰国的海陆丰移民至今还很重视祀神活动。美国洛杉矶有“玄武山福利会”。不过,陆丰碣石的玄武山,由于供奉着玄武大帝和如来佛祖这两尊至上之神,被视为整个海陆丰的宗教信仰中心。
二、祀神的特色
1.庙宇广布。县城有城隍,还有众多的庵寺观庙。每个村落都有“大宫”供村落主祀、“小宫”则供奉众多小神。只有较大的庙里才有几个和尚,主持法事、清扫庭院、打点杂务、诵经念佛。可是,大部分寺庙里面没有和尚,这些事情只得由众人推举一两位比较清闲的长者来担当。
2.神明众多。神明的地位分两类:一是几个村合起来共同侍奉的安放在庄严的大庙之中的 “主祀神”。二是为数众多的“附祀神”,其神位除了放在宫庙里以外,还可放在屋角巷尾、河边树下、田间地头。绝大多家庭设有专门安放神位的神龛。神位太多,难以一一供奉,只好将其名字通通抄在红纸贴于墙壁上,动辄就有几十位。灶有“司命帝君”,门有“门神”,照壁有“天地父母”、桌下有“土神”,甚至床下还有专门保佑儿童健康成长的“阿婆”。这些神位,不论安放何处,都是大部分当地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3.祀神节日多。每月初一、十五要烧香拜神。在不同神明的诞辰日也得祭拜,如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妈祖诞辰,四月初八的如来佛祖诞辰,九月初九的玄武大帝诞辰,九月二十八的华光大帝诞辰,都视各人各地的信仰程度不同而进行庆祝、祭拜。更重要的节日有春分、清明、立夏、端阳、中元、中秋、重阳、立冬、十二月二十四(送神日,也是小年夜)等,其中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号称“四大节”。最重要的要属过大年——它的活动都是以祀神为中心的,拜得最为隆重。
4.信神笃深。人们平常往往会很自然地把生活与神明联系起来。遇到喜事好事,就会认为是神明相助;碰上不如意,马上就到宫庙请求神明化解。婚嫁哀丧、起屋造坟,自然要请示神明或祈求庇佑;小孩发烧、财物失窃也要问神解决。年头,要向神许愿,祈求保佑;年末,要向神还愿;年中还有数不清的小愿要还。
三、祀神的程式
祀神方式,按规模的不同,分为小型的家庭祀神和大型的公共祀神。
家庭祀神是以家人为主体的祀神活动,一般由主妇主持,家人从旁协助。拜神之前,准备好各种物品。祀神物品包括以下几类:
用于神前焚化的纸制品。有“银锭”、香烛、爆竹、烟花类。
食物供品——粮食类,有面食、米粉、糕点、馃品、饼类等。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馃品,主要是各种应时应节的粉面食品,如清明的“假发仔”,端午的“粽馃”,七月十五用“层糕馃”,冬节用汤圆,春节用“甜馃”和“龟仔馃”,还有象征发达兴旺的可长年应付各种吉庆祀神场合的“发馃”。荤类,有猪、羊、鸡、鸭肉,鱼虾、脯类、蛋等。茶酒类:敬奉于神前的茶水是不必太讲究的,而且有时候可以用“茶牙”(干茶叶)代替。而酒是在比较庄重或重要的祀礼中使用的,不能用色酒,只能用白酒。水果类则一般要凑成“五星”(五种水果),常用的有香蕉、苹果、梨、李子、柑等。
神前各种物品的摆放,有特别讲究——茶酒置于靠神位最近的桌沿上;桌中间摆放重要的牲醴或五种水果,其后则放置小盘馃品糕点等,最边上放置各类供奉纸品。
祀拜具体步骤如下:(1)点着红烛,就着烛火点香,拈香朝神明跪拜。(2)报家人名字、说家内景况,诉祀拜事由。(3)求神明庇佑、向神明许愿。(4)随即将香插于香炉中,让神明开始慢慢享用供品。(5)期间 “升茶”(添茶)数次。(6)再过十来分钟,觉得神明满意了,就要“跋圣杯”,即将两片对称的特制木头或竹片摔在神前地面,观其落地时的不同朝向与方位来确定神的不同旨意。(7)燃烧“银锭”和其他纸品。(8)最后,燃放鞭炮,将神送上归程。
公共祀神是各乡里有组织的大型集体庆典,也是最具鲜明特色的祀神活动。“总理会”是总体负责的机构。每年年末吉日,一些自愿的年纪较大的男性村民虔诚地跪拜于神前,用“跋圣杯”的方式由神明确定理事人员,有“总理”一位,“副总理”、“协理”若干位,负责来年公共祀神事宜。他们都是义务的,而且大多乐意参加。 公共祀神的活动核心是演戏,所以群众干脆把每次祀神活动叫做“做戏”。有正字戏、白字戏、秦戏三种古老的稀有剧种,其中正字戏最常上演。其次是白字戏、西秦戏。也有正字白字合班的。正字戏的提纲戏用大锣大鼓伴奏,多演古代战场戏,风格古朴浓烈,最能渲染热闹气氛,故在酬神活动中最为盛行。上半夜做武戏(正字戏、提纲戏),下半夜做白字戏。白字戏用方言念唱,比较委婉俚俗。西秦戏也是用中州话唱念。有时还会请潮剧和远来的剧种。首先演的是重要的吉祥戏,如《萧光祖拜寿》、《仙姬送子》、《天官赐福》等。在开演的当晚,要演富有吉庆色彩的戏,如《李渊造新府》。最后一晚,必定是“团圆戏”。另外,在“应日”(主祀神诞辰日或节日当天),要“扮大仙”,串演一些神仙故事,接着是《八仙贺寿》,有时认真看戏的观众没几个,但是,台上的演员照演不误,而且非常认真,在他们看来,这是在诚心表演给神明观看。
戏演完了,主角们总免不了讲一堆吉祥语,向台下抛洒盐米。然后,在神前大办宴席,各种好茶酒、珍果、菜肴、糕点等都要经名厨精心烹制,才能摆上香案。香案上还要附以各种五彩缤纷的装饰。接着,由总理率众副总理、协理,在神前虔诚地三叩九跪,祈祷合境(全家)人丁平安。众人仿效,呼应着祈祷膜拜相。最后,燃放大量的爆竹烟花,热闹场面达到高潮。
四、祀神的禁忌
1.物品使用的禁忌。素荤使用,区分严格。家内的神明和村落内的神,是可以用荤菜祀拜的;到了大的佛寺或者道观中,荤菜被严格禁止。另外,祀神是不用青菜的,肉类也限定于少数几种,不可以用野味类。在重要的节日,如年头或者年末的全村祈祷、还愿或集体法事等庄严活动以及前往寺庙求签之前或期间,一定得进行斋戒。
2.颜色使用的禁忌。在祀神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白色。因为白色是丧凶专用的,是非常不吉利的象征。相反,象征喜庆的红色却铺天盖地。
3.言行上的禁忌。神明忌讳的事情主要有关于性的、妇女生产的、还有丧事的。凡是与男女之事有关的都要避免与神明联系起来,决不应在神明面前提起,有关的物品也禁止在神前出现;妇女月经时不可以拜神入庙;产妇当然要与神明隔绝,就是跟产妇接触的人也要被严格限制;丧葬事宜也不能与神明接触,在服孝期间,不可入寺庙。
五、祀神的社会心理及其评价
宗教往往是信不信由你,一般不会强迫你。它们以美妙的天国诱惑你;以可怕的地狱恐吓你;以庄严的宗教活动吸引你;以神圣的教义引导你……领引你趋向一条通向未来永恒幸福的途径,让你能够认识生命的短暂,使你可以忍受人世的苦难,给你进行灵性修炼的机会,给你展示灵魂或其他生命形式升入天国的幻景。
欲望为烦恼之源。滚滚红尘,市井凡人,各有所求。社会有效资源总显不足。凡人满足不了,便求人求物;求不到之际,顿生烦恼;烦恼久了,渴求解脱;真解脱,便是永恒的解脱。它在现实的人世间是不存在的。只有待人的生命终结了,才叫真正的解脱。然而,极少有人愿意死。生命现象有两个基本特征,那便是——求生与繁衍。那么,不愿意死去的市井凡人转而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另外一个世界——虚幻的世界。人生苦短,而人却期望追求生命的永恒和极致的幸福。
宗教之功,恰通此等人心。人自身多次的心理暗示,能够模糊现实与虚幻、有和无之间的界限。而人往往望只能生活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多次的心理暗示之后,加上自身重复的作为和众人的言行的影响,能够强化人的某些主观的意念。大大小小的宗教仪式,无疑是为了强调规范,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对天国的向往,对教义的信奉,制造特殊的气氛,烘托个体生命的卑微渺小以及神灵的威严伟大。一般的宗教具备如下几大要素,那便是——教主神秘最具权威;教义系统神圣诱人;天国地狱凡人可选;组织如网联系教友;仪式规范定期举行。
通过对广东海陆丰居民的祀神习俗多方面的考察与分析,他们的祀神习俗属于宗教活动。但是,与世界流行的几大宗教相比,又有其独特之处——其一,信奉多神,佛、道均拜。其二,教义不清,教规不严。许多信神者对于教义模糊,甚至说不出几条像样的清规戒律。其三,组织松散,一般到了节庆前夕,才组织人马。常规宗教组织基本没有形成。其四,人神混淆,很多信神者把“关公”、“阿婆”这样的人当神信奉。
“你为什么要信奉神明?”根据对不同年龄的信徒的访谈,大致归结如下——为了身心安全,在灾祸来临之际,祈求神明庇护。为了内心宁静,自觉有了罪过,求神原谅或宽恕。为了解开心结,求神明示以揭开谜团。为了了却心愿,当喜庆降临之际,向神谢恩还愿。为了心想事成,求神明保佑。
海陆丰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面临南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可达1 700毫米。每年总少不了五六次强劲的台风袭击。台风,这种产生于太平洋西部热带、亚热带海面的强烈风暴,所到之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中心风力可达十二级,海上的船只必翻无疑;台风登陆以后,仍有极大的破坏力量。树木、民房、行人都可能被吹刮到半空中。古代的先民们缺乏科学知识,遇到山呼海啸这种超乎自身能力的一种自然之力,不了解而产生敬畏,将其神化。并以为由于人对神不敬,惹神发威,在惩罚人,于是,祈求神明保佑。
历来“山高皇帝远”,虽有鱼盐之利,但地处偏僻,与外界交流少,生活长期贫穷,居民观念落后。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社会资源方面,若与“近水楼台”的京津、中原地区相比,前者在离首都北京三四千公里以外的武夷山脚、南海之滨;后者却是在“天子脚下”、“皇城旁边”;两者的优势,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若与 “向阳花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也相差太大;就是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还是差一大截。那么,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社会环境加上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这个地区保留古老的传统习俗的重要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海陆丰地区的语言不论跟普通话,还是跟广州话(粤语)均相距甚远。方言与官方语言不一致,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不利于思想的交流与文化的输入。至今,该地区青壮年文盲率在广东全省排在前面,便是明证。这里独特的语言,也为形成典型的文化习俗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政府给汕头这一经济特区下放了不少优惠的经济政策,而紧挨着汕头的海陆丰地区也得了不少风气之先,一部分居民富了起来。他们从心底里要感谢神明、要感谢先民、要感谢新时代,因为他们穷得太久了;还因为他们是质朴之民。“投桃报李”、“借一牛来还一马”、“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中国古老的格言警句早已化作当地居民的日常行动,因为他们深知知恩图报之理。
综上所述,广东海陆丰封闭的地理环境、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相对落后的交通、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自成体系的潮汕方言、知恩图报的质朴民心诸因素应当成为该地区祀神习俗香火持续不断、并能在新世纪之初旺盛起来的主要缘由。
有共同的信仰,利于形成相近甚至相同的价值观,便于社会管理。有相对稳定的祀神模式,利于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经常性的有规模的祀神活动,利于居民的团结和地区的稳定。该地区民众凝聚力之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赫赫有名的。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祀神活动中,一部分家庭仍然贫穷,要定期拿出拜神用的钱物确有困难,有时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东挪西凑,难以维持正常的家庭开支,甚至把小孩的学费挪着购买供品。祀神的开支占整个家庭开支的份额太高,影响了正常的家居生活。一部分居民将神“享用”过的供品,统统扔掉,显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这个特殊的地区,长期的祀神观念与活动,对科学的传播与昌明产生阻碍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部分当地居民至今认为,只要诚心实意拜祭神明,小孩子不必有太多的学问,会了基本的写和算,就应该开始做生意赚钱,发家致富。读高中、再读大学简直没什么必要,反正有神明保佑就行。显然,以上几点,不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因此,新世纪之初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广东海陆丰地区,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引进人才、推广普通话、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宣传科学发展观,开展先进的群众文化形式,提倡“八荣八耻”,迫在眉睫!只有这样,神才会保佑人,因为,天界的神,是由凡间的人创造的,而真正的神,就是人本身!
参考文献:
[1]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 陈春淮.正字戏古今谈[J].广东省戏剧艺术资料库,1990.
[3] 吕匹.正字戏和白字合班式:半夜反[J].广东省戏剧艺术资料库,1987.
[4] 陈守继.玄武山的演戏习俗[J].广东省戏剧艺术资料库,1986.
[5] 田仲一成.中国祭祀与演戏研究[J].广东省戏剧艺术资料库,1981.
[责任编辑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