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060—01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應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所以,学生一方面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章,另一方面要注意阅读方法,达到高效阅读。
一、注重广泛阅读
1.以激发兴趣为前提,养成习惯为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
2.积累是阅读的首要任务。一是量要大,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让时间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时间的借口。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3.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
二、注意阅读方法
1.框架阅读法。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时即可采用此法。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2.逆向阅读法。“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论点自己该如何写。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先让学生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发表大量的个人观点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魏巍的论证思路,发现魏巍正是从逻辑上、人生观上、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学生自己的想法有明显差别。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在大量阅读的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才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060—01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應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所以,学生一方面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章,另一方面要注意阅读方法,达到高效阅读。
一、注重广泛阅读
1.以激发兴趣为前提,养成习惯为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
2.积累是阅读的首要任务。一是量要大,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让时间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时间的借口。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3.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
二、注意阅读方法
1.框架阅读法。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时即可采用此法。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2.逆向阅读法。“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论点自己该如何写。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先让学生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发表大量的个人观点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魏巍的论证思路,发现魏巍正是从逻辑上、人生观上、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学生自己的想法有明显差别。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在大量阅读的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才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