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刑侦学的角度来说,犯罪嫌疑人的口音只是一个侦破案件的辅助信息,根本不是破案的直接线索。然而最终警方根据“不许动”三个字破获了这起要案,充分地显示了语言的重要性,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了语言并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和描述行为,而是具有先在性和主体性的实体。
【关键词】语言;主体性;工具;实体
1、简述
CCTV12的天网节目中讲述了一起发生在偏远山村的命案。三名歹徒闯入信用社金库的值班室中,开枪杀害了一名男子。“不许动”是三个犯罪嫌疑人留下的唯一线索。“不许动”三个字表面上传达的只是一种警示的命令,只是语言的一种简单的交际功能,然而此案最终以“不许动”三个字破案,显示了语言潜在的无形力量。
2、运用语言学知识侦破案件
视频中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本地口音”,在这口音相近的两省五县交界地带,也许只有语言学家才能做出回答。其实,交际是通过口语来完成的,语音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有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其中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只有学好语音才能对所学的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贮存下来,以正确的形式再现,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文中案件的侦破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受害者妻子对音频语料库的录音准确的辨别。
文中提到的两个犯罪嫌疑人在作案中用南腔北调模仿普通话,混淆视听,给案件的侦破带来极大的挑战,但口音即使被模仿,却无法完全删掉乡音对口音的影响,尤其是作案人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很少训练,接触普通话,更难消除乡音对口音的影响,不地道的普通话成了犯罪嫌疑人被捕的一个重要原因。最终通过走访录音构建音频语料库的方法,收录了各县区的普通话版的“不许动”,在受害人妻子准确的辨音的帮助下,侦破案件,这再次证实了语言学的主体作用:某区域内的普通话具有共性,这些共同点体现在语调,语速,音调,以及声母,韵母的的发音差异上的。通过这些语音差异及时有效的侦破此类案件。
3、批判语言工具论
好多理论支持:语言只是一种交际工具,在此案件中如果仅仅是把“不许动”三个字当作是简单的交际工具,传递的只是简单的一种警示信息。对案件的侦破是没有什么积极的导向作用的。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就是存在,从而可将语言系统升华为与“思想和存在”平起平坐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等式:
(1)语言=思想 (2)语言=存在
(3)语言=形式 (4)语言=内容
据此自然就可以得出 “语言不是工具,而是主体”的结论。
语言符号既然不是给现存的观念贴上标签,思想是凭借语言出场的,在语言中得到澄清,显现自身,那么语言就不再是从属于思想的表达工具。这样,语言就是主体,语言使人出场,使思想明晰,根本不存在先于或独立于语言的概念。换句话讲,语言不是工具,它本身就是思想,就是存在,本质在于语言之中。
据此,人就像社会一样,是语言的产物而不是其发明者,世上唯一独立存在的就是语言,从而彻底将“人主体”非中心化了。这一观点导致了语哲学家颠覆“语言是客体”的传统,开始将语言捧为“主体”。
这就是语言主体性的由来,让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从多视角,多方面来认识语言,正视语言,研究语言。
4、正视语言所固有的主体性
此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语言深刻地反映了主体对世界的感受程度,及其富有个性的呈现方式,词语的排列深刻地揭示了主体的逻辑心里及其对认识世界的认知模式。语言是主体的现实,是主体社会实践和心理实践的结晶。正是语言创造了我们拥有世界的可能,人的自我认识和对自然的认识认识范畴与在“语言”中理解的所达到的界域相重合。
如果我们在理解了“语言”深刻的主体性之后再来看语言的价值,就会发现它的用途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再现又可以表现,既能够回忆,又能够召唤,世界在诞生语言之后又走进语言,世界在语言中更加丰富明晰,主体在创造语言之后又被语言所创造。主体因此更加富有生机。这是因为它具备了或可以具备如下品质:从内部看,它能够不断拓宽视野,深化认识,并且在方法上独辟蹊径,给其他学科以启发。从外部看,它能够“普照”众多的相关学科,如结构主义语言学之于结构主义哲学、结构主义文学,转换生存语言学之于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神经解剖学等等。正如罗素所说“语言的实质并不在于作为这种或那种交际方式而使用,而在于运用其固定形式的那种联想”。卡西尔也认为“语言并不是要表达事物的本性,它们并没有客观的对应物,它们的真正任务并不是要描绘事物,而是要激发人类的情感;它们并非只是传递观念和思想,而是要促使人们去行动。语言并非要以交际为本,语言交际仅仅是语言多种功能中的一种,语言最具发展性的功能是它对人的再现,联想,想象能力的激发,以及对人的行为愿望和能力的促进,语言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觉不仅仅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它还是一片主体性生长的沃土,具有极强的信息增值的功能。主体的那种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实现的。
如果否认语言所固有的主体性,就会割裂人,语言,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的语言之根远离了大地而并因此而异化,所以不应该把语言视为无生命的制成品,而是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将语言看作是一种创造,如果语言失去了丰富的世界和心灵两个力点,就会失去自己的力量,就会导致在语言平台上进行认知活动的浮漂和迷失那么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会枯燥和疏远。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就会边的冷漠和自闭,直至我们每个人都变成我们自己心灵的陌生人。所以只有正视语言的主体性,才会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和真实世界充满光彩。
5、总结
通过这起传奇的破案经历,我们认识到了语言的潜在的强大的力量和内在本质。让我们重新审视人,语言,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真正地意识到语言并不是简单的交际工具和描述行为,让我们正视语言固有的主体性和先在性,唤起我们对语言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以指导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甚至是宇宙世界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寅.再论索绪尔与语言哲学.山东外语教学,2013(1):8
[2]郑竹群.论语言的主体性.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6
[3]邵子华,论汉语言的主体性.山东菏泽学院学报,2006,8
[4]郑新民.语言是交流工具还是实体.外语电化教学,2006,2
【关键词】语言;主体性;工具;实体
1、简述
CCTV12的天网节目中讲述了一起发生在偏远山村的命案。三名歹徒闯入信用社金库的值班室中,开枪杀害了一名男子。“不许动”是三个犯罪嫌疑人留下的唯一线索。“不许动”三个字表面上传达的只是一种警示的命令,只是语言的一种简单的交际功能,然而此案最终以“不许动”三个字破案,显示了语言潜在的无形力量。
2、运用语言学知识侦破案件
视频中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本地口音”,在这口音相近的两省五县交界地带,也许只有语言学家才能做出回答。其实,交际是通过口语来完成的,语音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有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其中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只有学好语音才能对所学的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贮存下来,以正确的形式再现,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文中案件的侦破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受害者妻子对音频语料库的录音准确的辨别。
文中提到的两个犯罪嫌疑人在作案中用南腔北调模仿普通话,混淆视听,给案件的侦破带来极大的挑战,但口音即使被模仿,却无法完全删掉乡音对口音的影响,尤其是作案人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很少训练,接触普通话,更难消除乡音对口音的影响,不地道的普通话成了犯罪嫌疑人被捕的一个重要原因。最终通过走访录音构建音频语料库的方法,收录了各县区的普通话版的“不许动”,在受害人妻子准确的辨音的帮助下,侦破案件,这再次证实了语言学的主体作用:某区域内的普通话具有共性,这些共同点体现在语调,语速,音调,以及声母,韵母的的发音差异上的。通过这些语音差异及时有效的侦破此类案件。
3、批判语言工具论
好多理论支持:语言只是一种交际工具,在此案件中如果仅仅是把“不许动”三个字当作是简单的交际工具,传递的只是简单的一种警示信息。对案件的侦破是没有什么积极的导向作用的。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就是存在,从而可将语言系统升华为与“思想和存在”平起平坐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等式:
(1)语言=思想 (2)语言=存在
(3)语言=形式 (4)语言=内容
据此自然就可以得出 “语言不是工具,而是主体”的结论。
语言符号既然不是给现存的观念贴上标签,思想是凭借语言出场的,在语言中得到澄清,显现自身,那么语言就不再是从属于思想的表达工具。这样,语言就是主体,语言使人出场,使思想明晰,根本不存在先于或独立于语言的概念。换句话讲,语言不是工具,它本身就是思想,就是存在,本质在于语言之中。
据此,人就像社会一样,是语言的产物而不是其发明者,世上唯一独立存在的就是语言,从而彻底将“人主体”非中心化了。这一观点导致了语哲学家颠覆“语言是客体”的传统,开始将语言捧为“主体”。
这就是语言主体性的由来,让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从多视角,多方面来认识语言,正视语言,研究语言。
4、正视语言所固有的主体性
此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语言深刻地反映了主体对世界的感受程度,及其富有个性的呈现方式,词语的排列深刻地揭示了主体的逻辑心里及其对认识世界的认知模式。语言是主体的现实,是主体社会实践和心理实践的结晶。正是语言创造了我们拥有世界的可能,人的自我认识和对自然的认识认识范畴与在“语言”中理解的所达到的界域相重合。
如果我们在理解了“语言”深刻的主体性之后再来看语言的价值,就会发现它的用途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再现又可以表现,既能够回忆,又能够召唤,世界在诞生语言之后又走进语言,世界在语言中更加丰富明晰,主体在创造语言之后又被语言所创造。主体因此更加富有生机。这是因为它具备了或可以具备如下品质:从内部看,它能够不断拓宽视野,深化认识,并且在方法上独辟蹊径,给其他学科以启发。从外部看,它能够“普照”众多的相关学科,如结构主义语言学之于结构主义哲学、结构主义文学,转换生存语言学之于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神经解剖学等等。正如罗素所说“语言的实质并不在于作为这种或那种交际方式而使用,而在于运用其固定形式的那种联想”。卡西尔也认为“语言并不是要表达事物的本性,它们并没有客观的对应物,它们的真正任务并不是要描绘事物,而是要激发人类的情感;它们并非只是传递观念和思想,而是要促使人们去行动。语言并非要以交际为本,语言交际仅仅是语言多种功能中的一种,语言最具发展性的功能是它对人的再现,联想,想象能力的激发,以及对人的行为愿望和能力的促进,语言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觉不仅仅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它还是一片主体性生长的沃土,具有极强的信息增值的功能。主体的那种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实现的。
如果否认语言所固有的主体性,就会割裂人,语言,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的语言之根远离了大地而并因此而异化,所以不应该把语言视为无生命的制成品,而是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将语言看作是一种创造,如果语言失去了丰富的世界和心灵两个力点,就会失去自己的力量,就会导致在语言平台上进行认知活动的浮漂和迷失那么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会枯燥和疏远。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就会边的冷漠和自闭,直至我们每个人都变成我们自己心灵的陌生人。所以只有正视语言的主体性,才会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和真实世界充满光彩。
5、总结
通过这起传奇的破案经历,我们认识到了语言的潜在的强大的力量和内在本质。让我们重新审视人,语言,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真正地意识到语言并不是简单的交际工具和描述行为,让我们正视语言固有的主体性和先在性,唤起我们对语言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以指导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甚至是宇宙世界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寅.再论索绪尔与语言哲学.山东外语教学,2013(1):8
[2]郑竹群.论语言的主体性.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6
[3]邵子华,论汉语言的主体性.山东菏泽学院学报,2006,8
[4]郑新民.语言是交流工具还是实体.外语电化教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