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生活礼仪能够使幼儿一生都获益,所以幼儿园的生活礼仪教育十分重要,本文从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内涵出发,研究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出发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常规养成;礼仪习惯;感情教育
一、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内涵
幼儿园礼仪教育是指幼儿园老师在园内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有目的的培养幼儿日常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习惯,让幼儿能够遵守简单的、日常的行为规范。幼儿园礼仪教育使一种礼仪习惯的常规养成,是科学的教育方法,笔者认为幼儿园礼仪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幼儿园礼仪教育能够使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有助于幼儿适应未来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提升幼儿的综合性素质。
第二,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担负祖国建设的主人翁,从这一角度来看幼儿园生活礼仪的教育也是时代的需要。
二、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观念和实践相背离。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是由幼儿园管理者来制定的,幼儿园管理者虽然均认识到了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作为实施者的幼儿园教师却对生活礼仪教育不了解,不能够在实践上做到和理论上的一致。此外,幼儿园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园内孩子较多,照顾不过来也就不能完成生活礼仪的教育。
第二,教师对幼儿耐心不足,缺乏感情教育。幼儿有自身的特点,年龄较小,较易产生问题,所以一个幼儿教师只有真心喜爱孩子,喜爱 自己的职业,才能够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幼儿教师尤其要和孩子建立感情联系,只有幼儿依赖老师,老师才能够顺利的实行生活礼仪教育。
第三,教师素质对幼儿生活礼仪教育影响巨大。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生活礼仪教育时,常常从自己理解的生活内容进行教育,这就导致幼儿生活礼仪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与教师个人素质息息相关。此外,幼儿教师的继续培训机会较少,也导致了幼儿生活礼仪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
三、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对策
第一,优化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幼儿生活礼仪教育质量。一是要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身的个性,生活礼仪教育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和独特性。二是要激发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使教师和幼儿双方能够心灵上建立联系。只有教师对幼儿具有积极的感情,才能够在教育幼儿生活礼仪时具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帮助幼儿学习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教师在进行幼儿生活礼仪教育时要注意尺度,不能够过于强调细节,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生活礼仪的养成,让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四是要注意对幼儿生活礼仪的常规养成,可以通过常规教育方法,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生活礼仪教育质量。
第二,提升幼儿教师的个人素质,规范生活礼仪教育的内容。幼儿教师是生活礼仪教育的执行者,故其必须具备生活礼仪教的素养。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可采用多种方式来提升幼儿教师的生活礼仪素质;二是幼儿园要组织好教师对纲领性文件的学习,以此为此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内容;三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生活需要,争取把幼儿生活礼仪教育形成课堂环节,进行系统、规范的教育。
第三,幼儿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为生活礼仪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社会和家庭要帮助幼儿园要创造良好的园外环境,俗话说父母是最好的教师,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良好的园外环境十分重要,社会和家庭要创造良好的礼仪帮助巩固幼儿园内的家庭礼仪教育。二是幼儿园要营造美好的园内环境,一是要把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布置好,在布置幼儿园布置环境时,有机的融合礼仪教育,将礼仪图册、标语等内容融入到幼儿生活环境中;二是创建良好的幼儿园人文环境,只有融洽和谐的利益氛围才能使幼儿体会到利益,通过家长、教师之间的礼仪互动,能够让幼儿在成长中体会到友好的氛围,从而规范了自己的言谈举止。
第四,幼兒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幼儿都有模仿的习惯,教师在幼儿心目中作为权威者也会被幼儿模仿,所以教师要规范自身言行来引导幼儿;二是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来协助教师的教育。教师可以采取同伴监督和教育的方式来巩固幼儿所学的生活礼仪行为知识,来辅助教师的生活礼仪教育。三是启发引导幼儿学习生活礼仪,可以通过儿歌、故事等方式让幼儿在快乐氛围中学习生活礼仪;四是通过正面强化和行为训练的方式来强化幼儿的生活礼仪教育,通过不断的行为训练方式来增强幼儿对生活礼仪的记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
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受益终身,幼儿园的生活礼仪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认为可以从优化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提升幼儿教师的个人素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创新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来提高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社2013.
[2]袁爱玲.幼儿园生活活动指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沈亚娟.“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2(6).
关键词:常规养成;礼仪习惯;感情教育
一、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内涵
幼儿园礼仪教育是指幼儿园老师在园内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有目的的培养幼儿日常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习惯,让幼儿能够遵守简单的、日常的行为规范。幼儿园礼仪教育使一种礼仪习惯的常规养成,是科学的教育方法,笔者认为幼儿园礼仪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幼儿园礼仪教育能够使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有助于幼儿适应未来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提升幼儿的综合性素质。
第二,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担负祖国建设的主人翁,从这一角度来看幼儿园生活礼仪的教育也是时代的需要。
二、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观念和实践相背离。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是由幼儿园管理者来制定的,幼儿园管理者虽然均认识到了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作为实施者的幼儿园教师却对生活礼仪教育不了解,不能够在实践上做到和理论上的一致。此外,幼儿园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园内孩子较多,照顾不过来也就不能完成生活礼仪的教育。
第二,教师对幼儿耐心不足,缺乏感情教育。幼儿有自身的特点,年龄较小,较易产生问题,所以一个幼儿教师只有真心喜爱孩子,喜爱 自己的职业,才能够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幼儿教师尤其要和孩子建立感情联系,只有幼儿依赖老师,老师才能够顺利的实行生活礼仪教育。
第三,教师素质对幼儿生活礼仪教育影响巨大。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生活礼仪教育时,常常从自己理解的生活内容进行教育,这就导致幼儿生活礼仪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与教师个人素质息息相关。此外,幼儿教师的继续培训机会较少,也导致了幼儿生活礼仪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
三、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的对策
第一,优化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幼儿生活礼仪教育质量。一是要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身的个性,生活礼仪教育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和独特性。二是要激发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使教师和幼儿双方能够心灵上建立联系。只有教师对幼儿具有积极的感情,才能够在教育幼儿生活礼仪时具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帮助幼儿学习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教师在进行幼儿生活礼仪教育时要注意尺度,不能够过于强调细节,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生活礼仪的养成,让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四是要注意对幼儿生活礼仪的常规养成,可以通过常规教育方法,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生活礼仪教育质量。
第二,提升幼儿教师的个人素质,规范生活礼仪教育的内容。幼儿教师是生活礼仪教育的执行者,故其必须具备生活礼仪教的素养。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可采用多种方式来提升幼儿教师的生活礼仪素质;二是幼儿园要组织好教师对纲领性文件的学习,以此为此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内容;三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生活需要,争取把幼儿生活礼仪教育形成课堂环节,进行系统、规范的教育。
第三,幼儿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为生活礼仪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社会和家庭要帮助幼儿园要创造良好的园外环境,俗话说父母是最好的教师,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良好的园外环境十分重要,社会和家庭要创造良好的礼仪帮助巩固幼儿园内的家庭礼仪教育。二是幼儿园要营造美好的园内环境,一是要把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布置好,在布置幼儿园布置环境时,有机的融合礼仪教育,将礼仪图册、标语等内容融入到幼儿生活环境中;二是创建良好的幼儿园人文环境,只有融洽和谐的利益氛围才能使幼儿体会到利益,通过家长、教师之间的礼仪互动,能够让幼儿在成长中体会到友好的氛围,从而规范了自己的言谈举止。
第四,幼兒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幼儿都有模仿的习惯,教师在幼儿心目中作为权威者也会被幼儿模仿,所以教师要规范自身言行来引导幼儿;二是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来协助教师的教育。教师可以采取同伴监督和教育的方式来巩固幼儿所学的生活礼仪行为知识,来辅助教师的生活礼仪教育。三是启发引导幼儿学习生活礼仪,可以通过儿歌、故事等方式让幼儿在快乐氛围中学习生活礼仪;四是通过正面强化和行为训练的方式来强化幼儿的生活礼仪教育,通过不断的行为训练方式来增强幼儿对生活礼仪的记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
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受益终身,幼儿园的生活礼仪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文认为可以从优化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提升幼儿教师的个人素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创新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来提高幼儿园生活礼仪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社2013.
[2]袁爱玲.幼儿园生活活动指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沈亚娟.“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