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几乎是每天必做的事。经过几年的经验累积,我逐渐认识到,要想将孩子培养好,家校联系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与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呢?
我认为,在沟通、交流时,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尊重原则
尽管在家长与教师的关系中,我们因为职业特点起主导作用,但对于教师来说,家长是我们教育路途中的伙伴,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我们的伙伴。
尊重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家长人格的尊重上,再说表面一些,也就是我们对待家长的态度——平等、热情、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家长,营造和谐的交流环境,是良好交流的平台。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在“好学生”的家长身上做到,但是对于一些“不听话”的孩子的家长,我们往往因为对孩子的着急、生气,而忘记了。所以,当因为孩子犯错而需要和家长交流时,我尽量不会第一时间就拨通家长的电话,而是先给自己一些时间,平复心情,理清孩子的问题。一定要记住,家长不能成为孩子的“受过者”,成为你发泄怒气的对象,让家长代过、写保证、作检讨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家长的自尊心,更让家长质疑你的师德,失去了对你的信心。
其次,尊重家长的观点,耐心、虚心听取家长的合理、有益的建议。信息时代,受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有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有的家长认为传统模式的“严管”是好,有的家长认为西方社会提倡的“宽松、开放”式教育是更人性化的,更能塑造孩子的人格。作为老师,我认为这两个观点各有优势,只有两者结合,根据孩子的情况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家长的观点、行为却有明显的偏向性。
二、就事论事,以生为本的原则
在处理孩子事故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为家长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事论事,与家长一起解决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几个孩子各执一词的事故时,万不可以轻易下结论,有偏向性地向家长介绍情况。否则,一旦情况不属实,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矛盾。
而在与家长交流孩子情况时,我们应该摒除偏见,以生为本,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既要谈到孩子的缺点、问题,也要提到孩子的优点。假如我们过多地谈缺点,那么就会伤害家长的感情,使家长对孩子失望,甚至产生“孩子无药可救了”的负面情感,这样一来,孩子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会使情况恶化。语言和方式上也要顾及家长与孩子的情感,少用激烈、负面的言语,不破坏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三、合作、理解的原则
有效的交流基于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意愿,而这种合作不是家长单方面地配合老师。我们有时经常会埋怨家长没有对孩子尽职尽责,而社会上也常传来家长认为老师要求过分的言语,这些矛盾的产生,有时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家长的角度,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比如,有时我们提出“作业请家长每天签字”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对于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的家长的确很难达到,如果换成“作业请家长尽量监督、签字,每周请孩子们主动向家长展示一次”,这样的要求就容易达到多了。
我们要学会理解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指责他们,而应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由于我们是专业人员,经验、对情况的把握相对成熟,我们也要给他们合理的意见,在讨论中起引导作用。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地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和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为孩子更好地发展。
一次交流沟通后,我们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事情有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孩子的问题有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后续的沟通,汇报家校合作的成效,也是非常重要的。定期与家长保持沟通,让家长感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重视,看到孩子的进步,让他们更愿意与老师合作。
在把握以上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讲究沟通的方式、技巧,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沟通前,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孩子的情况,或是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有把握。由于家长个体素质、观念偏差,家长和老师对问题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同,甚至矛盾,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不能着急、沮丧,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家长进行客观的分析。利用好孩子的作业、作品、成长档案,能够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孩子情况,利于我们分析孩子问题,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解决问题。
在沟通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言谈举止——让自己的语言真诚、吸引人,发挥语言的魅力。作为家长,总希望能够从老师那里听到孩子的好话,毕竟谁没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沟通时,我们可以先从孩子好的方面说起,再委婉地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一定不能开门见山谈缺点,或是只谈缺点,让家长失去对孩子的信心,畏惧于教师沟通。介绍完情况、问题后,作为教育人员,我们应该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指导,条理要清晰,不能模糊不清,泛泛而谈。经过一次沟通,要让家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的孩子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做什么。
与家长沟通后,注意跟进,关注孩子的情况,一旦孩子有进步就要立刻和家长再次沟通,与家长一起肯定他取得的进步,增强孩子和家长的信心。如果问题没有解决,那应该继续思考,积极地与家长再次沟通,不能让家长产生“孩子无药可救”的想法。
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在我们的执教生涯里应该不断探索,以真诚、智慧让自己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桥小学 四川】
我认为,在沟通、交流时,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尊重原则
尽管在家长与教师的关系中,我们因为职业特点起主导作用,但对于教师来说,家长是我们教育路途中的伙伴,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我们的伙伴。
尊重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家长人格的尊重上,再说表面一些,也就是我们对待家长的态度——平等、热情、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家长,营造和谐的交流环境,是良好交流的平台。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在“好学生”的家长身上做到,但是对于一些“不听话”的孩子的家长,我们往往因为对孩子的着急、生气,而忘记了。所以,当因为孩子犯错而需要和家长交流时,我尽量不会第一时间就拨通家长的电话,而是先给自己一些时间,平复心情,理清孩子的问题。一定要记住,家长不能成为孩子的“受过者”,成为你发泄怒气的对象,让家长代过、写保证、作检讨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家长的自尊心,更让家长质疑你的师德,失去了对你的信心。
其次,尊重家长的观点,耐心、虚心听取家长的合理、有益的建议。信息时代,受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有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有的家长认为传统模式的“严管”是好,有的家长认为西方社会提倡的“宽松、开放”式教育是更人性化的,更能塑造孩子的人格。作为老师,我认为这两个观点各有优势,只有两者结合,根据孩子的情况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家长的观点、行为却有明显的偏向性。
二、就事论事,以生为本的原则
在处理孩子事故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为家长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事论事,与家长一起解决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几个孩子各执一词的事故时,万不可以轻易下结论,有偏向性地向家长介绍情况。否则,一旦情况不属实,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矛盾。
而在与家长交流孩子情况时,我们应该摒除偏见,以生为本,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既要谈到孩子的缺点、问题,也要提到孩子的优点。假如我们过多地谈缺点,那么就会伤害家长的感情,使家长对孩子失望,甚至产生“孩子无药可救了”的负面情感,这样一来,孩子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会使情况恶化。语言和方式上也要顾及家长与孩子的情感,少用激烈、负面的言语,不破坏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三、合作、理解的原则
有效的交流基于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意愿,而这种合作不是家长单方面地配合老师。我们有时经常会埋怨家长没有对孩子尽职尽责,而社会上也常传来家长认为老师要求过分的言语,这些矛盾的产生,有时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家长的角度,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比如,有时我们提出“作业请家长每天签字”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对于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的家长的确很难达到,如果换成“作业请家长尽量监督、签字,每周请孩子们主动向家长展示一次”,这样的要求就容易达到多了。
我们要学会理解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指责他们,而应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由于我们是专业人员,经验、对情况的把握相对成熟,我们也要给他们合理的意见,在讨论中起引导作用。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地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和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为孩子更好地发展。
一次交流沟通后,我们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事情有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孩子的问题有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后续的沟通,汇报家校合作的成效,也是非常重要的。定期与家长保持沟通,让家长感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重视,看到孩子的进步,让他们更愿意与老师合作。
在把握以上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讲究沟通的方式、技巧,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沟通前,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孩子的情况,或是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有把握。由于家长个体素质、观念偏差,家长和老师对问题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同,甚至矛盾,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不能着急、沮丧,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家长进行客观的分析。利用好孩子的作业、作品、成长档案,能够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孩子情况,利于我们分析孩子问题,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解决问题。
在沟通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言谈举止——让自己的语言真诚、吸引人,发挥语言的魅力。作为家长,总希望能够从老师那里听到孩子的好话,毕竟谁没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沟通时,我们可以先从孩子好的方面说起,再委婉地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一定不能开门见山谈缺点,或是只谈缺点,让家长失去对孩子的信心,畏惧于教师沟通。介绍完情况、问题后,作为教育人员,我们应该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指导,条理要清晰,不能模糊不清,泛泛而谈。经过一次沟通,要让家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的孩子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做什么。
与家长沟通后,注意跟进,关注孩子的情况,一旦孩子有进步就要立刻和家长再次沟通,与家长一起肯定他取得的进步,增强孩子和家长的信心。如果问题没有解决,那应该继续思考,积极地与家长再次沟通,不能让家长产生“孩子无药可救”的想法。
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在我们的执教生涯里应该不断探索,以真诚、智慧让自己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桥小学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