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麦,人人都讲脱口秀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le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发现,你在家躺着发呆是不会快乐的,但你在工位上发呆,怎么就那么快乐?”“自从我妈加入子女相亲群,她就变得格外兴奋,感觉我还没找到老婆,她却已经找到亲家了。”聚光灯下,形形色色的人尽情地吐槽着烦心事,眼里有平时看不见的光芒。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一件叫“开放麦”——脱口秀的一种形式。与正式演出不同,“开放麦”更偏向于练习、打磨。下班后,他们在小酒馆、咖啡厅跟陌生人讲5分钟的段子,调侃自己的生活。
小乔
“开放麦”观众

下班后靠讲段子解压


  邱瑞是一名程序员,三年前开始北漂。每天下班,他便匆忙乘上拥挤的晚高峰地铁,最终钻进二环老胡同内的一家小酒馆。从下班到晚上9点,邱瑞和一群年轻人坐在酒馆的某个角落,等待着能上台讲5分钟段子。
  吐槽工作是邱瑞讲段子的核心之一。“我面试的时候,那个老板不懂业务不说,还想压低我的工资。对方知道专业上干不过我,就跟我玩玄学,问我:‘你敲代码的时候有没有写诗的感觉?’怎么的,我写代码还得给你押韵啊?”“开放麦”参与者里有很多程序员,他们不主动加班、不主动跳槽、不主动要求升职加薪,邱瑞就是其中之一。
  邱瑞刚来北京的时候特别愿意加班,觉得能学到东西,能出人头地,“后来慢慢发现,干的时间再久,也就是一个部件,你走了,公司马上会找人填补你的位置,自己什么都留不下。”而“开放麦”不同,自己做导演、编剧,讲自己想讲的东西,“一对比,我就会把重心放到别人不可替代的方面。”
  “我老板是那种奋斗款,一天到晚让你奋斗。你问他今天能不能不加班早点走,他回:‘你每天这么早走,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吗?’”说这话的是32岁的囧,他是杭州某银行中层,饱受业绩压力折磨。“最近过节,我们领导在工作群发红包。群里有二十个人,结果他只发了六个红包,自己还抢了一个,你说什么人能干出这种事?”他描述的这位领导大约一年前调来单位,没过多久,囧就开始讲“开放麦”,吐槽这位领导各种令他无语的事。
  笑完、闹完,第二天再去上班,囧發现,那位领导看着好像也没那么讨厌,而且还挺有趣。“当这些事变成你灵感的来源,还逗笑了别人,就变成很正向的东西了,是一个很大的调节。”观众对这样的内容总是反应热烈。伴随着大笑和掌声,职场上遭遇的不爽、沮丧、郁闷等情绪似乎就此消解。

有些话更容易对陌生人说


  小乔和男友因为异地分手后,便开始讲“开放麦”,“很难受,需要一个东西来填补。”感情问题是“开放麦”上经常提到的主题,而且女性比男性敢讲。
  囧不停地被父母催婚,“他们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我不结婚,他们身体不好是因为我不结婚,我工作不顺也是因为我不结婚……”没讲“开放麦”之前,囧几乎每天都要在办公室待到9点钟,等父母都睡了才敢回家。他去看过心理医生,也打过坐,都没有用。“我就像是个垃圾桶,接受所有的不良情绪却没有地方倒,随时随地都可能爆炸。现在我找到这道往外说的口子,才能更好地和他们相处。”
  “我往这里一站,你们就知道我的情路有多坎坷。很少有男人像我一样,如此完美地避开一个女孩所有的择偶标准。”老葱今年31岁,身边的朋友基本都结婚生子,生活进入另一个轨道,只有他一直单身,有时候连个一起喝酒的兄弟都找不到。现在,讲完了“开放麦”,一帮演员还能一起凑个酒局。周末的时候,大家还有工作坊,互相帮忙改改段子。“挺神奇的,其实我们对彼此的了解仅限于段子里说过的内容,但是相互之间有特别强的信任感和连接感。”
孤独的老葱

  这种微妙的亲密感,也许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选择向陌生人倾诉自己的私事。小乔曾经向身边的人吐苦水,“但每个人生活得都不容易,老向他们传递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也承受不了。”跟“开放麦”上的陌生人说则不同,小乔可以毫无顾忌地把最真实的情绪表露出来。

跟自己达成和解


  “我以前很虚荣,事都要吹大了说。刚来北京实习时,跟家里说的是我要到北京赚大钱。但这事没干成之前就很难受,你跟家里人没法聊。”邱瑞觉得,脱口秀“开放麦”给他最大的帮助是把人变得真诚了。在他看来,“表达”一面是向外观察世界,一面是向内探索自己。你讲的是活在泥土里的东西,才能让人有共鸣,它一定是很有生活气息的。
  “所有人一开始都不想跟自己和解,一股脑地想把自己变得更好,把缺点全改掉,或者给自己套层‘美颜滤镜’。”上台讲了大半年后,邱瑞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来北京?我跟女朋友的那些事是为什么?我为什么是我?”然后去接受自己的一些缺陷,“做及格线上一点或者下一点的那个人。”
  邱瑞如今已经小有名气,但他依然感到焦虑,不知道怎么平衡好工作和脱口秀。“但突然间会有一个声音说,那个焦虑是正常的。所有事解决不了就先放着,有能力的时候再来解决,定了目标后往那方向走就行了。”能全职讲脱口秀是邱瑞现在的目标。
  老葱说,“开放麦”就像是一场梦,结束了,发现现实还是那个现实,但你面对它的心态变了很多,“快乐了,自信了,也没那么矫情了。”
  程序员、会计、公务员、医生、警察、全职妈妈、学生、专业脱口秀演员……越来越多的人登上“开放麦”的舞台,在治愈自己的同时治愈更多心灵。
小乔在北京的住所
“开放麦”演员和观众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其他文献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郭敖  年岁渐长,自信心也逐渐增加,原来巨石也不外一粒细沙。  ——梁文道  記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林海音  若是命运摆在你面前的是残羹冷炙,你也要把它当成华堂盛宴吃下去。  ——蒋胜男  从做必须做的事开始,然后做能做的事,突然间就能做原以为做不到的事。  ——《胜利的感觉真棒!》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
期刊
陆汝钤  他37岁从数学领域转战计算机领域,64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68岁荣获第六届华罗庚数学奖,83岁获得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他就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陆汝钤。带着重托留学德国  陆汝钤祖籍苏州,1935年出生于上海。7岁那年,陆汝钤跟随爷爷、奶奶回到苏州凤凰街陆家老宅。此后多年,他往返于苏沪两地,在东吴大学操场上荡过秋千,也曾用双脚丈量过七里山塘。陆汝钤永远不会忘记
期刊
唐开强  银幕上,蜘蛛侠实现了普通人的超级英雄梦;现实生活中,南京大学在读博士唐开强用热血青春描述着他与智能仿生六足机器人“蜘蛛侠”之间的故事。幼年亲历汶川地震,无助与伤逝的痛楚烙印在唐开强心底。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及时进行灾区救援?这个问题激励他成长、蜕变,做出每一个选择。以人工智能与仿生机器人为研究方向,成立南京蜘蛛侠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唐开强用智慧赋能,让机器人拥有“蜘蛛侠”般的灵活性,通过信息
期刊
戴明盟  第一次模拟定点着陆、第一次冲索试验、第一次驾机触舰……航母舰载机试飞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第一次”,都由他来完成;他被中央军委授予“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他就是海军某舰载航空兵基地司令员戴明盟,见证并引领着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新时代。雏鹰展翅,挫折中成长  戴明盟出生于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父亲是重庆嘉陵机械厂工人,母亲是石门镇粮油站职员。小时候,戴明盟特别向往军营,每当看到飞机从天空中
期刊
李萍(中)  身高1.65米的李萍纤细苗条、肤色白净,怎么看也不像一个军工企业的掌门人。南京某部队大院长大的她,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豪爽和无畏,也有着和母亲一样的灵动和聪慧。刚进厂时,萍姐是集成电路生产线上的操作工。由于工作努力,成绩显著,她被破格提前转正。期间,萍姐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了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工艺一线。  萍姐工作拼命,怀孕期间做项目研制报告,生孩子的前一天还在上班。她
期刊
丽卡娃娃是日本宝物玩具公司于1967年推出的一种玩具娃娃,刚上市时几乎占领了整个日本玩具市场。一年后,丽卡娃娃的销量遭遇了滑铁卢,如果不采取措施,它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在公司面临困境的时候,老板本田太郎却推掉了一切事务在家静养。一天,5岁的小孙女抱着丽卡娃娃缠着本田太郎,要他买回丽卡娃娃的姐姐。她说,丽卡娃娃一个人好孤单,要是有兄弟姐妹在身边该多幸福啊。  小孙女的话让本田太郎茅塞顿开,“孙女的
期刊
《乡村里的中国》画面  他曾花30年拍摄《俺爹俺娘》,给自己父母留下1.2万张照片和600余小时影像。他也曾用10年拍摄《川流不息》,记录几个汶川地震孤儿的震后青春。从2012年2月开始,焦波带着五个平均年龄21岁的年轻人在一个普通的北方小村子住了373天,拍出囊括华表奖、白玉兰奖、金鸡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等二十多个纪录片奖项的《乡村里的中国》,那是焦波首次以纪录片导演而非摄影师的身份出
期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希娜·亚格尔有一项叫作“顾客买果酱”的实验,其结果表明,当超市柜台上摆放24种果酱时,60%的顾客会上前品尝;而摆放6种果酱时,只有40%的顾客会上前品尝。但是实验还没有结束:摆放6种果酱时,30%的品尝者最终购买了果酱,即全体顾客的12%;而摆放24种果酱时,购买比例仅为3%,即全体顾客的1.8%。该项实验表明:種类繁多的商品确实更能吸引顾客,但一旦到了购买的最后关头,选择过
期刊
“按合谷穴可以治感冒,我来试试”  1970年年底,作為南京外国语学校“老三届”毕业生,我和邰建平一起分到了南京印刷机械厂。当时分到厂里的青年工人有二百余人,绝大多数人是初中毕业生,我和邰建平都是高中毕业,又是一个学校的,交往就多。邰建平长得小巧玲珑,五官端正,两只大眼睛很有神,加上豪爽大气的性格,很是吸引我。我有点文学底子,加上在厂里当团总支副书记,经常在会上发言,也挺神气。  下班了,我们一起
期刊
江苏省睢宁县有一个教育世家,一家出了26位教师,三尺讲台传承五代人。这个大家庭不仅扎根乡村教育,点亮乡村的文明之光,滋润乡村教育的沃土,而且把爱鸟护鸟的环保理念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乡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桃花源。“鸟痴”校长  1940年出生的朱以勋不出意外地走上了教育的道路,他的爷爷、伯父都从事乡村私塾教育20年以上,父亲朱硕翰在原睢城乡和平小学从教37年。耳濡目染之下,他和两位兄弟朱以俭、朱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