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必须不断进行信息反馈,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及时补充和调节教学内容和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直接性 间接性 信息反馈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22-01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载体的因素影响,使教师传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发生误差,为了减少误差,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率,教师必须不断进行信息反馈,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及时补充和调节教学内容和进度,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提出以下信息反馈的途径:
1 直接性反馈
直接性反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去感悟学生对具体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得到的信息反馈。这种反馈又可以分为;
1.1 阶段性反馈
阶段性反馈是教师在讲完一部分内容后,去了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掌握情况。这种信息反馈教师可以对重点或难点内容的学习情况,并作出阶段性指导和复习。
(1)阶段性练习批改后的知识反馈
当教师在讲完某一系统性的内容后,可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筛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教师可抽查一部分或全部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对普遍性的错误,教师记录在案,以备课堂评讲使用。对个别错误,可单独对学生辅导。这种信息反馈可以把整本书分成相联系的若干阶段,对每个阶段严把质量关,以达到整体内容的全面提高。
(2)阶段性测试后的信息反馈
阶段性测试和阶段性练习的区别之处在于前者有时间和自由度的限制,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学生不能接受课本或其他同学的信息而独立完成,它更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证实情况。而阶段性练习是无时间和自由度限制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可以借助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查阅课本,虽然可以按规定完成练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真实情况。因此,两者相比较,阶段性测试更能使教师得到真正的信息反馈,在阶段性测试后,教师要认真的批改,以便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从而在试卷讲评中做到心中有数,有详有略。
1.2 及时性反馈
及时性反馈是指教师在讲完某节课之前或之后,去了解学生对上节课或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本节课或下节课做出相应的复习,来弥补所学知识的不足。
(1)课前信息反馈
课前信息反馈主要是在上课前,通过对上节课的复习提问或简单测试来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节课内容掌握得好,可以使本节课内容顺利进行,掌握的不好,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因此,课前信息反馈可以体现出能否实现上节课和本节课的顺利过渡,本节课能否顺利的完成,对教师来讲,这一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2)课间信息反馈
它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发问来考查学生对讲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本节课已讲知识的掌握情况,它更能及时有效地取得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3)课后信息反馈
课后信息反馈多种多样,或通过课堂小结或课堂练习或课后提问等手段来实现,它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2 间接性反馈
间接性反馈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师生对话、或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解释而得到信息,从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具体应用,它虽然不如直接性反馈那么具体,但也是教师取得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
2.1 教学过程中的间接性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要通过学生听课的神态、注意力和意志来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如果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教师可以加快授课速度,加大难度。如果学生昏昏欲睡或有小动作,教师要调整教学速度,减小教学难度,并对课堂听课气氛做出相应调整。
2.2 平时应用中的信息反馈
学以致用,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想象,看学生能否正确顺利的解释。
2.3 教师对话的信息反馈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座谈,可以了解学生在听课、完成练习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得到信息反馈,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这门功课。
总之,通过广泛的、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从而在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难度等方面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直接性 间接性 信息反馈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22-01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载体的因素影响,使教师传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发生误差,为了减少误差,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率,教师必须不断进行信息反馈,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及时补充和调节教学内容和进度,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提出以下信息反馈的途径:
1 直接性反馈
直接性反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去感悟学生对具体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得到的信息反馈。这种反馈又可以分为;
1.1 阶段性反馈
阶段性反馈是教师在讲完一部分内容后,去了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掌握情况。这种信息反馈教师可以对重点或难点内容的学习情况,并作出阶段性指导和复习。
(1)阶段性练习批改后的知识反馈
当教师在讲完某一系统性的内容后,可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筛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教师可抽查一部分或全部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对普遍性的错误,教师记录在案,以备课堂评讲使用。对个别错误,可单独对学生辅导。这种信息反馈可以把整本书分成相联系的若干阶段,对每个阶段严把质量关,以达到整体内容的全面提高。
(2)阶段性测试后的信息反馈
阶段性测试和阶段性练习的区别之处在于前者有时间和自由度的限制,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学生不能接受课本或其他同学的信息而独立完成,它更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证实情况。而阶段性练习是无时间和自由度限制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可以借助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查阅课本,虽然可以按规定完成练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真实情况。因此,两者相比较,阶段性测试更能使教师得到真正的信息反馈,在阶段性测试后,教师要认真的批改,以便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从而在试卷讲评中做到心中有数,有详有略。
1.2 及时性反馈
及时性反馈是指教师在讲完某节课之前或之后,去了解学生对上节课或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本节课或下节课做出相应的复习,来弥补所学知识的不足。
(1)课前信息反馈
课前信息反馈主要是在上课前,通过对上节课的复习提问或简单测试来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节课内容掌握得好,可以使本节课内容顺利进行,掌握的不好,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因此,课前信息反馈可以体现出能否实现上节课和本节课的顺利过渡,本节课能否顺利的完成,对教师来讲,这一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2)课间信息反馈
它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发问来考查学生对讲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本节课已讲知识的掌握情况,它更能及时有效地取得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3)课后信息反馈
课后信息反馈多种多样,或通过课堂小结或课堂练习或课后提问等手段来实现,它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2 间接性反馈
间接性反馈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师生对话、或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解释而得到信息,从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具体应用,它虽然不如直接性反馈那么具体,但也是教师取得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
2.1 教学过程中的间接性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要通过学生听课的神态、注意力和意志来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如果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教师可以加快授课速度,加大难度。如果学生昏昏欲睡或有小动作,教师要调整教学速度,减小教学难度,并对课堂听课气氛做出相应调整。
2.2 平时应用中的信息反馈
学以致用,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想象,看学生能否正确顺利的解释。
2.3 教师对话的信息反馈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座谈,可以了解学生在听课、完成练习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得到信息反馈,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这门功课。
总之,通过广泛的、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从而在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难度等方面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