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效方式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档案馆应在强化和扩展文化休闲、娱乐、消遣功能的基础上,从创新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构建档案馆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提供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三个方面,构建公共文化空间。
  关键词:创新档案馆工作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空间
  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其文化休闲功能,公众心灵驿站和精神家园作用是非常独特的,是其他文化机构无法替代的。档案馆构建公共文化空间,是体现档案馆社会性、公共性、公益性、文化性、开放性、现代性的途径和形式之一,是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强化、拓展、延伸,是档案馆传统办馆模式的某种转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工作创新。
  一、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基本涵义与表现形式
  1、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涵义
  档案馆作为人们的心灵驿站和精神家园,是通过公共文化空间的形式来体现的,是通过其文化功能,特别是文化休闲功能的拓展、强化和延伸,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或组织公共文化活动来实现的。这既是档案馆办馆模式的某种程度的突破,又是其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一种创新尝试。它是以满足公众文化休闲需求为目的,高度集中整合多种资源,可为公众提供一站式、零距离的文化服务或文化活动的开放式、综合性的空间形态。
  2.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的表现形式
  档案馆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或组织公共文化活动需要物理空间依托,而信息时代社会公共文化空间已呈现高度虚拟化、多元化、非固定化的趋势。伴随着档案馆网站、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开通,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既突破了传统档案资源的限制,又突破了传统档案馆物理空间的限制。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就是这样一个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虚实结合,固定空间和移动空间固定移动兼具的社会公共文化空间。在这里档案资源是基础条件,空间(物理或虚拟)是支持平台,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就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体。
  二、档案馆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效方式
  (一)拓展档案提供利用方式
  1、档案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空间,是通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或组织公共文化活动来实现其社会文化功能的,档案馆要定期举办档案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现在许多新建的档案馆都有多功能展览厅、会议厅、学术报告厅,应定期邀请一些档案专家或文化学者,为公众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宣传、普及档案文化知识。也可组织用户论坛、用户讲演比赛、名家讲坛、文化沙龙、学术研讨会,引导公众利用档案、阅读档案作品。
  2.定期举办本馆收藏的名人手迹、字画、珍贵族谱等特色馆藏展和珍奇档案展、摄影展、艺术展。特色馆藏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一个档案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名胜古迹等。特色馆藏展览有利于传承弘扬当地文化传统,使人们深入了解家乡,特别是族谱、地方志、艺术档案等可组织经常性或定期展览,让其成为档案馆经常性工作的一部分。公众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对档案馆的感性认识,增长历史知识,领略文化魅力,品味艺术真谛,缓解现代社会紧张生活带来的快节奏压力,自我调适、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提高。
  3.让档案馆服务走进社会,贴近公众。档案馆在继续办好档案阅览室、馆内展览厅等业务外,应走出档案馆把服务向社会延伸,向普通公众拓展。借鉴和吸取公共图书馆办流动图书馆和汽车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把服务向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矿山延伸,向一般公众提供上门服务。一般情况下,利用档案馆陈列室展览和阅览室展示,仅限于供少数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和有特殊需求的普通使用者,而绝大多数普通公众,既无主动到档案馆查阅档案的需求,又无积极到档案馆参观展品的欲望。其实这正是档案馆需要倾力拓展而又大有潜力可挖的地方。档案馆应该把档案服务、阅览和展览(如巡回展览)送到其他公共场所或机构单位,送到普通公众身边,让档案以面向公众和社会的方式交流与展览,让更多的普通公众方便地看到展览,便捷地利用档案,唤起和满足他们利用档案的欲望。采取档案宣传、咨询、查阅、指导、征集、服务一体化的方式,将档案馆文化服务功能向社会延伸,使普通公众感知档案、认识档案、利用档案。这样,既服务了公众,又提高了档案馆的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4、扩大档案征集范围。除了日常的档案接收工作,档案馆还会进行有目的的档案征集工作,将富有地域特色的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如族谱、地方志、名人手迹、书画雕塑、艺术档案、照片档案等征集入馆永久保管。在征集时,要突出特色入藏和公众需求,要广泛征集与重点征集相结合,有偿征集和无偿捐赠相结合,上门征集与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索取相结合,还可寄存与代为保管相结合,这样做既有利于丰富馆藏,又有利于突出特色馆藏。
  (二)构建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提供网络公共文化服务
  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档案馆通过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档案馆网站、电子档案馆的建设等,为广大公众构建虚拟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网上精神家园。
  1、不断地推出新形式的信息资源。根据公众的需求和馆藏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将馆藏的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制成目录数据库、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供公众网上查阅;亦可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本、图像、图表、照片、动画、音频、视频方式,让公众更加形象、直观了解档案信息。还可采取利用档案资料拍摄乡土电视片、地方宣传片、历史剧、爱国主义影视,并利用网络、广播、电影、音像制品等形式,向公众开放、公布、推介档案信息,使档案资料更加直观、形象,更具观赏性、审美性,更引人入胜。这样既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公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又扩大了档案信息利用的时空范围,突出和强化了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直观性、鲜明性和可观赏性,让公众加深对档案馆和档案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档案馆的社会形象,提高档案馆的知名度,增加档案馆的感召力。   2、档案馆网站建设。档案馆网站已经成为实体档案馆功能向虚拟世界延伸的途径,成为档案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成为档案馆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新途径。这种集档案服务、研究、宣传、交流于一体的技术平台,是传统档案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档案馆物理公共文化空间与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浑然一体,更是档案工作在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和逻辑发展,档案馆应加大网站建设力度,把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符合大众情趣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公众,为档案馆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项目、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综合服务,特别是为公共文化服务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3、档案馆应建设电子阅览中心,提供电子查询,向公众提供历史文献、民生档案、现行文件信息资源的目录查询、文摘查询、全文查询,以扩大和提高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
  4、数字档案馆建设。有的学者认为数字档案馆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能够存储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信息的存储和获取突破了时空限制,它能把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多种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发布集于一身,使这些信息得以在网上传播,从而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些信息。简单地讲,数字档案馆建设就是指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它可以使档案信息使用和效益最大化,为档案信息的深度开发、广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打下了基础,也为档案馆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打下了基础。
  5、网络虚拟服务。藉网站平台在不违反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选择可读性、可视性、历史性、文化性、知识性的档案内容上网,如综合利用档案编辑出版电子图书,还可办网络档案展览厅和进行档案网络阅读讨论等。
  不论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还是档案馆的网站建设,抑或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一定要遵循“确保数字档案资源格式统一、数据规范、长期可读、方便共享”的原则。要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问题,注重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统一,如归档标准,数据交换格式与标准,计算机技术软硬件通用标准,网络传播标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是档案工作、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既是扩大档案时空应用范围,方便公众利用的重要问题,又是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广泛利用、高度共享的技术基础,更是提供网络公关文化服务,构建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尤丽旭.论加强档案馆的共公服务能力建设[J].北京档案,2010(1):14—15
  2.何春华.浅谈档案服务理念的创新[J].南方论刊,2006(12)
  3.孙艳秋.提升公共档案信息服务能力的基本措施[J].兰台世界,2009(24)
  4.关继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J].中国档案,2006(4)
  5.倪虹.以人为本,增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J].上海档案,2007(1)
  6.黄项飞.充分发挥档案馆在“公共空间”的作用[J].山西档案,2007(3):4—46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
其他文献
当一幢幢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当一列列高铁在高速运行,当一艘艘无人机在空中翱翔,当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已经取代钱包……数百年来的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给以人工为主的服务行业带来不少矛盾与冲突。在九十年前的民国时期,一场电车带来的电车文明与传统的人力车之间的冲突,就曾经发生过。  有轨电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自诞生后就走入世界许多城市市民的生活。1924年12月17日,北京有
东城区档案局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审核档案管理工作近日,区档案局对区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审核档案进行了专项业务指导。指导人员根据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审核档案专业性强、文件量大、查阅频繁等特点,确定了按项目——专业内容分类、按件整理、按项目审批或核准完毕时间顺序排列的档案整理方法,并确定了档案数字化的格式、字段等具体要求,保证了该类档案的实体整理及数字化副本符合规范要求,为日后的查档利用奠定了基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日益占据社会生活的重要位置,社交媒体信息存档成为档案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电影档案为例,对社交媒体中的专业档案收集开展研究,分析其现状、归档方法、工作难点等,为社交媒体档案大规模收集提供理论探索和实践方案。  关键词:社交媒体信息存档电影档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达8.54亿,庞大的人群规模促使网络新媒
社保档案 专题培训 近日,朝阳区档案局就社保所档案工作存在的职责不明确、归档材料收集不全、整理不规范等问题对全区各社保所50名档案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旨在加强全区社保档案的科学管理。(袁领娣)  振兴老字号 档案先行 为落实商务部提供的“振兴老字号工程”,崇文区档案馆与区委宣传部在《新崇文报》共同推出《崇文历史遗韵——老字号》栏目,从多角度、多侧面报道老字号相关信息、展示老字号今昔风采。 (崇文区档
北京内燃机总厂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原名为东郊区),原为八机部直属国有大型企业。北京内燃机总厂的前身——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创建于1949年4月11日。北京内燃机总厂从农机作坊改造发展起步,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牵引式谷物收割机。十年间生产农业机械88万部,为新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58年,华北农业机械厂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厂,1965年10月16日,经有关部门批准,北京农业机
东城区档案局加强政府投资小型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日前,东城区档案局对体育馆路街道小型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项指导。此次指导加强了小型工程档案的系统成套性和完整准确性,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提供档案技术支持与服务。  (张静)  西城区档案局档案编研资料服务两会代表  2013年1月8日、9日,西城区十三届政协二次会议、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区档案局参加了两会的咨询活动,听取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东城区财政局、档案局联合出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三项工作要求。一是进一步提高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二是强调各单位会计管理机构和档案管理机构要分工协作。三是紧密结合新修订内容,切实抓好落实和衔接工作。同时,意见列出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主要修订内容和新旧保管期限对照表,对办法的落实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鞠艳)  朝阳区区长王灏到区档案局调研区档案局领导向区长汇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鲜明的城市地标,一个好的地标往往承载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譬如中山陵之于南京,东方明珠塔之于上海,兵马俑之于西安。而谈及北京的地标建筑,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等蜚声域外的标志性建筑。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桥以北护城河西岸的滨河公园内,矗立着一座蓟城纪念柱。这座纪念柱虽然名气不大,但却代表着北京城最初的模样,记录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年龄,成为北京城市记忆的
《帝国日报》于1909年11月在北京创刊,受清廷高压言论管控,表面一直以“扶持宪政”为宗旨,实则以隐晦笔法宣传革命。1911年冬,袁世凯复出后大肆逮捕革命党人,《帝国日报》社长陆鸿逵为保全自身与报社同人,将《帝国日报》与清廷宗室恒均所办《大同日报》合并为《帝国大同报》,代表《帝国日报》终刊。《帝国日报》发行近两年,是晚清北京存在時间最长的革命报刊,可谓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报刊档案,但学界目前尚未有学者
2015年以来,河北省档案局(馆)党组努力营造与时俱进、干事创业的工作新格局,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档案开发以“发掘档案文化,传播档案价值”为着力点,力争在重大时间节点都有档案“作为”的身影,实现了河北省档案馆1959年建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几个突破。  一、展览让档案走进公众的视野  2015年,举办“铭记历史圆梦中华——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河北档案文献展”,是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