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 创新 超越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星艺术简历
  刘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陕西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武警工程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校兼职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崔振宽(著名山水画家)
  他的画,我感觉还是在很认真地学习传统,在传统方面钻研得比较深,再结合他的书法研究,所以他在画里面讲究书法用笔,讲究骨法用笔,讲究传统的一些最精粹的东西,但他又不陈旧。他的作品一看还是当代人对传统的理解,而不是古文人画的那种老式的传统。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这么一个历史时期,刘星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能够表现出这种时代精神,这一点我觉得很了不起。
  现在有一个词叫“实力派画家”,我认为刘星是真正的实力派画家。因为他不光在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等方面广泛涉猎,而且,他在美术理论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所以他的画里头有浓郁的文人气和书卷气。现在的国画家像刘星这样在书法上下这么大的功夫,又写得这么好的人是不多见的,所以他的画一定会画得很好。我相信刘星的前途是无量的,已经显现出一种大家的气象!
  程征(著名美术评论家)
  比刘星年长的和比他年纪轻的画家很多,每位艺术家要找到自己的那么一块领地真是很不容易!我想,刘星有这个基础。他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他一边做学问,一边从事艺术实践;一边搞研究,一边画画,还要搞教学。多年来,从我的经验可以感知到,从事理论研究跟绘画这两者要结合起来太不容易了,多半都是为了研究把画放下,或者是作画的人很难进入到研究的领域里面去。因为它要处理好许多关系,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因为“理”跟“感觉”完全是两回事。在这一点上,我相信刘星一定会比一般的单纯做理论研究,或者单纯拿笔作画、写字的人要体会得层面更深。因为他的知识结构与一般画家完全不一样。但是我想,有了他的这么一个特殊的知识结构,就给他增加了一个不同于一般画家的庞大的根系。用崔振宽的一句话讲,就是开始出现了大家气象。我们期待着,这个庞大的根系能够长出一棵参天大树。
  他把理科和文科、艺术实践和理论、创作和研究都融为一体,作为自己的三头六臂,为营造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家的一个基本的根系,他的营养的来源就不一样;或者说,他的不同于一般单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的那种多元的知识结构,使得他在对营养进行消化、交融和结构的时候,所得出的结果就跟一般画家不一样,它是丰富的、多样的。所以,他在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时候,他讲的每一句话,总有他创作实践的支撑在里面。同样反过来,他在作画的时候,本来是凭感性的,凭情感的,随机而发的,甚至是凭直觉的,但免不了有一种直接的或者潜在的理性在支撑着他。
  张振学(著名山水画家)
  刘星是陕西师大美术学院的老师,但他的画却没有学院派的痕迹,这是我最感动的。因为中国画这一块,当前学院派的印痕太重了。从“五四”以后,我们的美术学院教育都是以西方的素描、色彩、解剖和透视等为教学主体的。而刘星的画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在向前推进的,而后来他又攻读美术史研究生。这对他来讲,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中国画和书法连在一起,它主要是个书法用笔的问题,所以他就明白了要大量写字。中国画怎么画?它和西方那一套完全不一样。我们向西方学习,主要学习的是它的人文精神、个性解放;而对中国画来讲,我们还要回到中国画的本位上去。刘星在这一点上就很聪明,很灵性,很快就转过来了。他虽身在学院,而能脱离开了这些羁绊,是很不容易的。
  石朴(著名山水画家)
  我感觉他的画要静心地去品,才能把他的画里面的内涵读出来,他的作品中文人画的气息特别浓郁。刘星作为一位学者型画家,他的文化底蕴从他的画中可以感受出来。中国画的核心是笔墨。笔墨要承载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作者的内涵、作者的思想、作者的观念。刘星抓住了书法这个载体,在书法上加深了笔墨的内涵。在这一点上,他做了很认真的探索。随着他临帖的深入,他的笔墨功夫还会深化;笔墨的功夫深了,他表现的东西恐怕还会更好。从学术的角度来分析的话,我感觉他主要从书法上汲取的营养比较多。
  再者,他的画构图的样式比较多,变化很丰富。他每幅画都有每幅画的想法,他不是按照某种程式画画,体现出了一种多样化的探索精神。
  刘天琪(西安工业大学书法副教授)
  今天我要说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年轻画家,基本上都是学院培养出来的。而学院派画家普遍遇到一个发展瓶颈,那就是很多画家到了一定程度就进步不了了,因此非常的痛苦。究竟诗书画印是怎样来涵养人的呢?在这方面,刘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案例。这个案例至少在我们长安画坛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从他的画面上我们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那就是现在的学院派画家,如何通过诗书画印的结合找到解决瓶颈问题的突破口。怎样结合?怎样突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你也许就会在以后的绘画史上留下一笔;如果你解决不好,那只有随波逐流了。
  李增善(渭南市美协副主席)
  我对刘星在国画方面最佩服的一点,就是作为同龄人,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在书法、绘画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我最大的感受是,从美院走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最缺乏的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当时,我们都是以西画方向考进美院,后来学了国画,但在校时并不太注重理论和文化方面的修养。而刘星在这一块底子却很厚。他的花鸟画能够跟他的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花鸟画已经明显地呈现出自己的风格。作为同龄人,我们应该更多地向刘星学习。
  王春红(韩城市美协副主席)
  看刘星的画,我就感觉到有一股清新的气息,一改过去大家常见的笔墨的程式性的东西。我觉得首先是真诚,读他的画就好像看到了他这个人,是一个憨厚的、直率的汉子,这种率真是所向披靡的,没有什么做作。从刘星的画里,我们能看到一些当代的、现代的气息的东西,尽管它是传统的。特别是从他的花鸟画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梦境状态的,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从哪个方向出笔,它甚至是对传统花鸟画审美习惯的一种颠覆。书画兼修是刘星艺术的主要特色,他是站在思想的高度来解决他的艺术创作问题的,因此,他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艺术家。
  侯廷峰(画家)
  刘星将这次展览的主题定为“守护与超越”,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根据我的理解,他对“守护”的理解,并没有局限在单纯的绘画技法传统层面上,也没有局限在为了写字而守护传统,更没有局限在理论研究层面上守护传统。要想成为一个时代的大师,第一,他必须有天分;第二,他必须有远大的胸怀;第三,他肯定要有名家大师的点拨;第四,他要有人文的修养;第五,他必须有高超的笔墨锤炼;第六,这些积淀再加上人生阅历,最后才能够作出一点贡献来。刘星的“守护”理念,不单纯是绘画、书法技法传统的守护,而是对我所说的六个要素的整体守护。因为在当下,能够把这种综合修养的守护坚持下来的画家,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刘星的花鸟画特别动人,它为什么动人呢?因为他的花鸟画真正把他的书法、把他的文学、把他的生活结合进去了。越是不断地积淀,最终越是能成就真正的超越。所以我坚信刘星如果能把这种守护坚持到底,最终会有很高的超越的。
  刘星的绘画里面感性的东西特别的好,但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历练一下理性的东西。特别是在大写意笔墨的锤炼上,希望能更加精炼一些。特别是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们的大写意花鸟画,它越是放的地方,其实越是精妙的地方。
  麻天阔(陕西省书协副主席)
  其一,刘星有个逆向思维的特点,并且能把这种思维特点贯穿于他的整个研究和创作中;其二,他具有秦人的性格,内在文气而强悍,但他的这种强悍是内在的,而不是表现在外象,概括起来,他的状态是博观约取、守常思变;其三,就是以书入画,书画相济。以书入画在陕西画坛比较缺乏,书法用笔欠缺的人比较多。但刘星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看到了陕西画坛整体上的这个弱点,所以二十多年前他一开始就书画兼修,并在书法上狠下功夫。书法方面,真、草、隶、篆、篆刻他都广泛涉猎,多方吸收营养。绘画方面,他山水、花鸟、人物都画,从不同画种的小规律中体会大规律。所以,他的笔路宽,笔墨活,且酣畅而洗练。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余事中国古籍拍卖已逾廿年矣。历数四十余场古籍拍卖,过手清宫乾隆天禄琳琅藏书近二十余种,若宋本《周易本义》、《后村居士集》;元本《昌黎先生集》;明本《详注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唐文粹》;清本《佩艄》、《帝学》、《尚书》等等,友人曾叹称是二十年间市场所见天禄琳琅藏书,太半出自余手,斯言无差。然余常感慨,过手天禄旧藏除明清刻本有全本外,宋元刻本则皆为残本,孜孜以求二十年,知天下天禄旧藏宋元全本得见者实为
期刊
今年5月底,北京的天气异常火热,炎炎烈日让北京提前进入了“烧烤模式”。  5月28日至6月1日,与火热天气配合,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也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地举办开来。  今年京交会最吸引收藏圈内人士关注的莫过于由嘉德艺术中心与香港典亚艺博联合推出的“嘉德·典亚”国际艺术及古董收藏展。  在“嘉德·典亚”,有来自美国、英国、荷兰、瑞士等国家约20家国际艺术机构、知名艺
期刊
日本民间秘藏的中国古美术品久负盛名。东京中央拍卖自2010年成立以来便一直致力于发掘这些珍品,为其拍卖和流通提供丰厚的土壤,而积极策划海外预展,就是向海外藏家推广这些珍品的一个方式。近年来,东京中央参加香港国际古玩展活动,尤其是上届茶会活动,备受业界同行、藏家和书画爱好者关注。此次主推“缶墨东游一吴昌硕诞辰170周年纪念展”,更是吸引了海内外深中“吴毒”之士到场,令国际古玩展更添文人气息。  吴昌
期刊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老的俗语道出了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口干时喝茶解渴,疲劳时饮茶提神,空闲时品茶消闲,烦闷时饮茶清心,滞食时饮茶去腻。中国边疆高寒地区的少数民族更是“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生活中常讲到“琴棋书画诗酒茶”,道出了文人雅士对茶的偏爱。茶可谓是雅俗共赏,老少成宜。  如今,喝茶已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生活需求,更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生活情趣,是人们寄托情感的一种手段,一种
期刊
5月26日,拍卖师季涛诉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杨丹霞侵权案在北京朝阳法院奥运村法庭开庭,法庭并未当场宣判,暂定于6月25日再次开庭。  在第一次开庭时,季涛与杨丹霞本人均未出席,均由代理律师负责。季涛方面认为杨丹霞主观故意地侵犯了季涛的名誉权,影响了他人对季涛的社会评价,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要求法院判令杨丹霞立即停止对季涛的侵害行为,删除新浪微博上针对季涛的侵权言论;在新浪微博首页上发表向季涛的道歉
期刊
一  2013年10月26日,我在杭州参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中途听说刘新园先生病况不好,未等会议开幕便匆匆赶往上海看望刘先生。刘先生是在景德镇因患急性胰腺炎送到上海治疗的,由于病情严重,住进了上海瑞金医院重症监护室。医院的管理制度极严,我到上海的第二天下午才得以见到刘先生。当我悄声进入病房时,只见他身上插着七八根管子,人虽然比平时瘦了些,显得比较衰弱,但神情却很淡然。他示意我帮他扶着
期刊
茶文化复兴,茶馆遍地开花,相关图书、纪录片和活动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资本涉茶蔚然时尚,经营书画的荣宝斋有了茶文化公司,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粤传媒打造号称“茶生活第一刊”的《茶道生活》成就股市的茶文化概念股,生产保健品的碧生源发起申报“东方茶术”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活动。  继普洱茶热拍之后,大红袍今春续写辉煌——5月11日,北京翰海上拍5件东方丹霞金奖大红袍(丹霞颂008),20斤一桶装拍至172.5
期刊
越窑是制瓷业的鼻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赞誉。对越窑之名的内涵、越窑的地域界限、越窑的性质、越窑的历史等问题,值得今人不断地深入探究。惟有弄明白这些问题,才能清晰地建立越窑的概念,充分地凸显越窑的地位,科学地揭示越窑的影响。  越窑的分布范围  从现有的资料看,越窑之名最早出现于晚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该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
期刊
阎正先生,我与其相识有42年了,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老朋友,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步,在旁人面前我多尊称其为“阎老师”;在私下,对他的称谓,北方话叫“爹”,书面语称为“父亲”,雅尊“家严”,软语叫“爹地”,洋叫法“PAPA”。无疑阎正先生是我此生所遇最重要的男人!  2014年,按中国历法计算,父亲虚岁72岁了,他大我整整30岁,也就是他而立之年有的我。古语人生七十古来稀。旧时因生活和医疗条件的差异,
期刊
金银器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最具特色的藏品之一,馆藏历代金银器达1000多件,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商晚期,最晚的则为清代晚期。在过去公开发表的资料中,多以介绍精美的汉唐金银器为主,公众也通过展览等形式对其中的精品已经十分熟悉,特别是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71件(组)最为引人注目,这些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何家村金银器被视作是大唐文化、大唐精神的结晶。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清金银器过去因极少发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