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辍学现象的表征及关联性研究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mol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事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新入校的学生人数和在校大学生总人数也在不断刷新纪录。与此同时,大学生因各种原因而退学的人数也相应地有了长足的增长。文章主要是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辍学现象的表征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对辍学现象进行了系统、科学、深入的分析,综合了解辍学的成因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显性辍学;隐性辍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各类高校不断扩招,入校新生和在校总人数不断创新了历史记录。与此同时,因各种原因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也相应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我们在寻找解决高校学生辍学现象的最佳路径时,对学生各种辍学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辍学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辍学和隐性辍学。显性辍学是辍学现象表达最鲜明也最易识别的一种,它泛指由于休学、退学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而中断或者停止正常的在校学习。在当今的中国,各类高校中都有辍学现象存在,当然这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刚出现的问题,在我国也有一段较长的历史。而与辍学有关联的现象的呈现,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的加深而呈现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一、显性辍学
  在各类高校的不同学生群体中,新生值得引起特别的关注,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更多的考验。正如有学者阐述:“大学新生从高中步入大学,从熟悉的环境步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充满着希望与好奇……也充满着挫折与矛盾,伴随着艰辛与失落,来不及找到心灵的支点就陷入了困惑。” 如果这些新生刚入校时所面临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与解决,就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辍学的心理。
  高校新生辍学后,其中的一部分人会选择复读,这给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负担。大量新生不报到或报到后就退学,回流到高中就读,扩充了复读学生的规模,占用了应届高三学生的教育资源。此外,在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辍学的新生中,生源地是农村的学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农村生源学生的辍学则会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因素,近年來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一直朝着不利于农村学生的方向在变化。为什么农村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数量比例会越来越低呢?原因显而易见: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这些学生的家长甚至包括这些学生本人都认为上大学在经济上的投入过高,一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这种现象让人忧心,一旦“读书无用”代替“知识改变命运”的论断在广阔的农村蔓延开来,就会逐渐演变成一种阻碍整个社会文化向前发展的力量。
  大学生选择辍学,不仅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也是一种经济上的浪费。对每一位在籍大学生,学校都会为他(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如果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突然中止学业而选择辍学,那么学校为这位学生所做的所有前期的可见投入以及后期的隐性投入,都变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身边同学的辍学对于那些继续在学校读书的学生来讲,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引发心理波动。特别是由于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辍学,出于某种担心,当事人往往会采取隐瞒真相的方式而随便怪罪学校的某一方面,更容易在学生中造成恐慌心理,影响正常的校园生活。就社会的这一层面来说,高等院校对于每一位大学生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对全社会纳税人所供给的财力资源的一种占有,对国家所倡导的全面提升国民素质这一方针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学者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指出:“大学生辍学,给高教事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很长时期未能引起应有的关注。” 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学界对大学生的辍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探讨,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关注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曾经“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影响了几代人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们,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确实改变了家境窘迫的寒门子弟的命运。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今天,发展趋势却朝着不利于农村学生的方向变化。为什么农村大学生在普通高校(特别是在重点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数量比例会越来越低?相比较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限招时代,虽然考大学颇费些力气,但只要你考进了大学,就会有一个体面的前程、一个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可以逃离农门,远离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但是高校扩招与自主就业、双向选择政策的实施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即失业的例子比比皆是。家长花费大量的金钱培养孩子,好不容易毕业了,却无法就业或职业远达不到预期值,需要继续扶持孩子,还不如初中、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挣钱,减轻父母的负担。对此,需要转换观念,增加社会的关注度与政策的扶持力度。
  二、隐性辍学
  相对于显性辍学所表现的直观、鲜明的特色,隐性辍学具有隐蔽、不易察觉的特点。它特指具有辍学前期表现但尚未达到辍学界定标准的个体或群体的教育状况。辍学表现达到辍学界定标准的为显性辍学,反之则是隐性辍学。我国的隐性辍学群体的表征分别有以下几种形式:闻其名但从未见其人;人在课堂心在游荡;主次不分心有旁骛,挂科较多……具有数量大、分布广、构成复杂、长期存在的特点。辍学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变化过程,隐性辍学是显性辍学前的过渡阶段,显性辍学是隐性辍学的可能结果。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更为重要,控制隐性辍学才是“控轻保学”的治本之途。
  辍学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处于这个过程中的学生究竟有多少?虽然目前暂无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提供具体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隐性辍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来大致推算一下。隐性辍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厌学和缺学。凡是厌学、缺学的学生,都可能是隐性辍学的学生,其共同的存在基础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因而形成隐性辍学的内部张力。隐性辍学的学生群体是一个球形群体,具有核心明确、外缘模糊、富含张力、变动不大的特征。这个群体的核心部分显而易见,由“差生”构成;外缘部分相对模糊,由“中等生”构成。张力的存在,使得“差生”的隐性程度越来越不易察觉或直接表现成显性辍学,同时也使“中等生”逐步陷入隐性辍学的泥沼,并有向“差等生”蔓延的趋势。这个群体的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刻处于一个运动的变化之中,内部张力和外部因素的强弱变化,都会引起隐性辍学学生群体的变化。因此,克服和防止隐性辍学的关键归结成十二个字:缩减核心、减少张力、增强外因。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也不应该规避辍学这一问题,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和机制来调控和预警过高的辍学率,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避免给学生、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是各界有识之士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之事。
  参考文献:
  [1]王兴盈.大学新生管理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J].安徽文学月刊,2010(6).
  [2]陈永生.苏州大学1978—1986年学生辍学情况分析[J].中国校医,1988(2).
  朱 瑾(1973—),女,邵阳学院培训中心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高等教育学的研究。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师想让自己的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用“心”求“新”。 用心观察,发现新事物;用心寻找,选择角度;用心提炼,立出新意;用心构思,曲中求新,这些都是写出好文章的好途径。  关键词:用心;新事物;角度;新意;构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学生在上写作课时往往无话可写,写作课也因此成为语文教师的难题。“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
当今英语演讲无论在社会交往、商业活动还是国际传播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介绍“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赛制和评分规则等来探讨英语演讲培训的技巧和策
洋葱又名圆葱,因其耐寒喜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还具有产量高、易栽植、耐贮运、供应期长、易于问作套种等特点,我市栽培相当普遍。一般亩产3000kg-6000kg。
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更加明确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而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很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也在大力呼吁语文教学要采取创新型教学,从而
食用菌病虫害是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引起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病害有两类,为竞争性病害、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危害食用菌的害
菏泽市位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处,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6.6—123.6千卡/m^2,
摘 要:新专业的设置包含了国家、地方尤其是学校对未来发展的积极期望。新专业设置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一所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势头等。文章旨在探讨当前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与管理;问题;对策  2013~2014年,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先后有园艺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专业暂停招生,其中,园艺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2017届毕业典礼在中央大厅隆重举行,全体毕业生与教师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值得珍藏的美好时刻。
我在农村小学从教三十年,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可以助人成功,而坏习惯则可能毁掉人生,正所谓,习惯决定成败。因此,我深切感到对农村小学生加强良好习惯培养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那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行为对儿童品德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师做的常常要比他们对儿童说的起着更大的影响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当湖南省蓝山县职业中专1411班的班主任以来,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你越欣赏学生,学生就越欣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