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的看书与学习,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当学生的个体思维感到自己需要问个“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怎么办”时,其思维才算真正被启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推动个体思维、个体能动的强大动力,它将促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让学生自己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去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这个层面说,鼓励学生设疑,是激活初中历史课堂的突破口,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要激活历史课堂和学生思维,首先是“设疑”。学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重点和各类历史基本要素,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要求几个问题基本上能体现整课书的内容。接着是“论疑”。分小组讨论,集中几个主要的并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哪一种提问的方式是最好的,使下一步活动开展更为顺利。再次是“释疑”。根据问题的难度,可以分为直接回答和讨论回答两种形式。历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启发者、引导者,并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这三个步骤主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的习惯,并为下一步作准备。最后是“质疑”。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从“为什么”“还有什么”“怎么办”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自己认为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或自己认为值得怀疑的问题,或不同见解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一个步骤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步骤。
历史教师可适时鼓励学生对历史现象作深入思考,要求学生能自己设疑和释疑。换句话说,这时候的学生已逐渐能离开教师的启发,自己学习历史课文并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主张。历史教师可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一些课外相关资料、知识的介绍者。在学生质疑阶段还可以导引出小型的辩论赛,或写出一些有理有据的小论文,也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在新授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可以是自己没有弄懂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某一个史实、观点或概念产生疑问的内容。如在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我“将计就计”,让全班学生带着问题从戊戌变法内容中的文化方面去找答案,然后请几位举手的学生作出解答,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真正理解了变法的历史意义。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巧妙,有时还可以引起热烈的讨论。比如,学习“郑成功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这一内容时,我有意让学生回忆“岳飞抗金”的内容,巧妙诱导。终于有一位学生开始提出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那么岳飞收复了那么多金军占领的地方,算不算民族英雄呢?为什么书上没有提到?” 这一问题,马上引起了全班学生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各执己见。这时历史教师及时进行提示、点拨,使学生完全明白了“民族英雄”一词的含义,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一堂课,由于学生提问提得好,引起热烈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所以课堂效果非常好。
在巩固新知过程中,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每人围绕课文重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分组问答训练,教师则在各组间分别进行检查和指导。这种提问的训练方式能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在分组训练之后,老师再请几位学生“表演”问和答,并对他们的问答作出恰当评价。或收集书面问题,请一些学生抽签作答,最后由教师作出归纳总结,选择那些能紧扣重点的好问题作为课堂作业,要求学生书面完成。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体现了课堂上的民主,学生也都很乐意地完成课堂作业。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抓住重点、把握重点的能力。
针对课文中的某个史实或观点,提出质疑,发表见解,阐述主张。历史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提出质疑和善于提出质疑,无疑是“用教材”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最好方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就遇到了“思想的火花”:与中国相比,日本原来那么弱小,为什么后来会逐渐强大起来而且还来侵略我们中国?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开始对历史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不同的观点。
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激发。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鼓励学生问。通过“设疑”“质疑”“释疑”等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第七中学)
要激活历史课堂和学生思维,首先是“设疑”。学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重点和各类历史基本要素,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要求几个问题基本上能体现整课书的内容。接着是“论疑”。分小组讨论,集中几个主要的并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哪一种提问的方式是最好的,使下一步活动开展更为顺利。再次是“释疑”。根据问题的难度,可以分为直接回答和讨论回答两种形式。历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启发者、引导者,并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这三个步骤主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的习惯,并为下一步作准备。最后是“质疑”。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从“为什么”“还有什么”“怎么办”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自己认为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或自己认为值得怀疑的问题,或不同见解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一个步骤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步骤。
历史教师可适时鼓励学生对历史现象作深入思考,要求学生能自己设疑和释疑。换句话说,这时候的学生已逐渐能离开教师的启发,自己学习历史课文并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主张。历史教师可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一些课外相关资料、知识的介绍者。在学生质疑阶段还可以导引出小型的辩论赛,或写出一些有理有据的小论文,也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在新授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可以是自己没有弄懂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某一个史实、观点或概念产生疑问的内容。如在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我“将计就计”,让全班学生带着问题从戊戌变法内容中的文化方面去找答案,然后请几位举手的学生作出解答,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真正理解了变法的历史意义。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巧妙,有时还可以引起热烈的讨论。比如,学习“郑成功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这一内容时,我有意让学生回忆“岳飞抗金”的内容,巧妙诱导。终于有一位学生开始提出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那么岳飞收复了那么多金军占领的地方,算不算民族英雄呢?为什么书上没有提到?” 这一问题,马上引起了全班学生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各执己见。这时历史教师及时进行提示、点拨,使学生完全明白了“民族英雄”一词的含义,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一堂课,由于学生提问提得好,引起热烈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所以课堂效果非常好。
在巩固新知过程中,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每人围绕课文重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分组问答训练,教师则在各组间分别进行检查和指导。这种提问的训练方式能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在分组训练之后,老师再请几位学生“表演”问和答,并对他们的问答作出恰当评价。或收集书面问题,请一些学生抽签作答,最后由教师作出归纳总结,选择那些能紧扣重点的好问题作为课堂作业,要求学生书面完成。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体现了课堂上的民主,学生也都很乐意地完成课堂作业。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抓住重点、把握重点的能力。
针对课文中的某个史实或观点,提出质疑,发表见解,阐述主张。历史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提出质疑和善于提出质疑,无疑是“用教材”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最好方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就遇到了“思想的火花”:与中国相比,日本原来那么弱小,为什么后来会逐渐强大起来而且还来侵略我们中国?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开始对历史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不同的观点。
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激发。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鼓励学生问。通过“设疑”“质疑”“释疑”等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