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7月,第三十届奥运会将在伦敦举行。回首4年前,气势恢宏的北京奥运开幕式,流光璀璨的漫天烟火,亲手传递奥运圣火的激情与光荣还历历在目,宛如昨日。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最终位列金牌榜首,气吞山河。而我理想中的中国,不仅能在体育竞技的大舞台上叱咤风云,也能在IT科技创新产业中跻身国际前列,借助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力量,为人们打造更智能的生活。
清晨时分,当你躺在被窝里思索今天该坐公交还是地铁去上班时,智能手机上出现了一条新的提示——半小时后,交警会对你常走的那条路线实行临时交通管制。智能助手建议你乘坐地铁,虽然乘客较多,但至少能保证一路畅通。
下班路上,你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没有丝毫犹豫,你上前为老人实施了简单的急救——你没有打电话求助,因为在老人倒下的那一刻,求救信号以及老人的病历号码已被自动发送到周边最近的医院。几分钟后,救护车到了,你放心地离开,而附近用于公众安全事务预警的摄像头已经记录下了这一切。过了几天,你发现自己突然成了微博小红人,因为公安部门根据摄像发布了信息,表彰你见义勇为的行为。
回到家中,电视自动打开,并根据你的个人爱好跳到你喜欢的频道,电话机里的语音留言也开始自动播放。孩子们要做家庭作业了,智能电脑会搜集到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并用最快捷的方式把它们组合起来。你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洗衣机便开始自动调节水温,因为它能感知衣服的质地。
月末之际,你收到银行发来的电子对账单。账单上不但列出了账户余额和本期收支状况,还可以自动付账,并以清晰美观的图表分析了你最近6个月的收入与支出趋势,提出个性化的消费方案和推荐理财方式。
你还收到了城市环保局发来的短信,报告本月全城碳排放的总体数量,号召大家下月少开一天车,以实现本城市的减排目标。你发现所在单位的大楼也新装上了太阳能屋顶,室内照明所需的电力完全变“绿”了……
这是一幅智能城市的美好蓝图。在可预见的将来,借助IT技术的力量,这些智能生活将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而移动互联、云计算和自然用户界面这三大技术趋势正是打开未来智能生活的3把密钥。
首先是移动互联。移动互联融合了PC(个人电脑)、移动和互联网三个产业,移动的云技术加上相关的应用会成为人们“如影随形”的好助手。随着3G、4G和IPV6(因特网通讯协议第六版)的普及,每个人都能拥有独立的IP地址,手机将成为无所不能的工具——上微博、社交、购物,甚至可以成为个人计算、个人通信、个人控制和个人娱乐的中心。
其次是云计算。你可以想象这么一幅图画:整个天空飘浮着许多云,这些云都是一个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当你需要任何服务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去访问这些云,获得信息和自己所需的资源。桌面互联和移动互联的许多功能就存在以巨型数据中心为基础的“云”里,通过规模庞大的数据整合、信息传输、智能搜索,再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电视等终端相结合,为无处不在的“云端”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云计算带来的最大机会在于如何以人、数据和服务为中心,发展出凌驾于“云端”之上的社会化网络平台,并推出涵盖搜索、广告、社交与商业的多元化应用。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社会关系数字化、网络化、商业化的尝试早已开始——Facebook(脸谱网)、Twitter(推特网)、新浪微博等就是例证。但迄今为止,现实世界数字化的程度还不够,真正超越国别、种族和文化壁垒的社会网络平台仍未建成,这也正是IT从业者们将来施展创新抱负的大好时机。
最后一个重要趋势是自然用户界面将主导移动互联时代的人机交互。目前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莫过于已售出1800万套的体感控制系统Kinect。除了体感控制,语音交互技术、基于任何物体表面的输入输出技术和智能化学习能力也在迅猛发展,它们的产品化与应用广泛化,也将给创新的探险家们带来巨大机会。
科技不断进步,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自由,更从容,但也会带来困扰。现代人常常被PC屏、手机屏和电视屏这三屏所累,让人不自觉地成为技术的奴隶,被技术所控制。因此,未来的科技发展应使技术服务于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帮助人类成为科技的主导,这就需要开发出更多贴近人类本性的技术,这也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驱动力。
要让这样的智能生活变为现实,必须仰赖于持久不断的创新,而要让创新的火花持续迸发并非一日之功,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教育和人才培养着眼。有识之士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结构提出批评,“钱学森之问”也让大家反思。很多人认为,高校行政化、现行科研成果评估制度、应试教育带来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陷。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强烈使命感的人才,刻不容缓。
5年前我曾访问以色列,其国民的智慧和坚毅深深打动了我。以色列仅有700万人口,却拥有近4000家新兴科技型企业,相当于每2000个以色列人就拥有一家,在全球密度最高。这个中东小国吸收了20亿美元(约合126亿元人民币)的风险基金,人均值为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和印度的350倍。以色列处处充满创新的活力,它的创新实力源自国民意识深处的独立性与批判性。那是一个没有等级、没有特权、没有繁冗礼节的世界,无论是大企业的工程师还是小公司创业者,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体和创新源,人人都很享受挑战和争论的乐趣。这提示我们,创新的火花需要氧气和助燃材料才有可能燎原。
每一个伟大的成功都并非因循旧路,而是孕育在创新的火花之中。在追求以创新开启智能的道路上,我们依旧需要长久的跋涉和探索。
清晨时分,当你躺在被窝里思索今天该坐公交还是地铁去上班时,智能手机上出现了一条新的提示——半小时后,交警会对你常走的那条路线实行临时交通管制。智能助手建议你乘坐地铁,虽然乘客较多,但至少能保证一路畅通。
下班路上,你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没有丝毫犹豫,你上前为老人实施了简单的急救——你没有打电话求助,因为在老人倒下的那一刻,求救信号以及老人的病历号码已被自动发送到周边最近的医院。几分钟后,救护车到了,你放心地离开,而附近用于公众安全事务预警的摄像头已经记录下了这一切。过了几天,你发现自己突然成了微博小红人,因为公安部门根据摄像发布了信息,表彰你见义勇为的行为。
回到家中,电视自动打开,并根据你的个人爱好跳到你喜欢的频道,电话机里的语音留言也开始自动播放。孩子们要做家庭作业了,智能电脑会搜集到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并用最快捷的方式把它们组合起来。你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洗衣机便开始自动调节水温,因为它能感知衣服的质地。
月末之际,你收到银行发来的电子对账单。账单上不但列出了账户余额和本期收支状况,还可以自动付账,并以清晰美观的图表分析了你最近6个月的收入与支出趋势,提出个性化的消费方案和推荐理财方式。
你还收到了城市环保局发来的短信,报告本月全城碳排放的总体数量,号召大家下月少开一天车,以实现本城市的减排目标。你发现所在单位的大楼也新装上了太阳能屋顶,室内照明所需的电力完全变“绿”了……
这是一幅智能城市的美好蓝图。在可预见的将来,借助IT技术的力量,这些智能生活将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而移动互联、云计算和自然用户界面这三大技术趋势正是打开未来智能生活的3把密钥。
首先是移动互联。移动互联融合了PC(个人电脑)、移动和互联网三个产业,移动的云技术加上相关的应用会成为人们“如影随形”的好助手。随着3G、4G和IPV6(因特网通讯协议第六版)的普及,每个人都能拥有独立的IP地址,手机将成为无所不能的工具——上微博、社交、购物,甚至可以成为个人计算、个人通信、个人控制和个人娱乐的中心。
其次是云计算。你可以想象这么一幅图画:整个天空飘浮着许多云,这些云都是一个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当你需要任何服务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去访问这些云,获得信息和自己所需的资源。桌面互联和移动互联的许多功能就存在以巨型数据中心为基础的“云”里,通过规模庞大的数据整合、信息传输、智能搜索,再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电视等终端相结合,为无处不在的“云端”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云计算带来的最大机会在于如何以人、数据和服务为中心,发展出凌驾于“云端”之上的社会化网络平台,并推出涵盖搜索、广告、社交与商业的多元化应用。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社会关系数字化、网络化、商业化的尝试早已开始——Facebook(脸谱网)、Twitter(推特网)、新浪微博等就是例证。但迄今为止,现实世界数字化的程度还不够,真正超越国别、种族和文化壁垒的社会网络平台仍未建成,这也正是IT从业者们将来施展创新抱负的大好时机。
最后一个重要趋势是自然用户界面将主导移动互联时代的人机交互。目前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莫过于已售出1800万套的体感控制系统Kinect。除了体感控制,语音交互技术、基于任何物体表面的输入输出技术和智能化学习能力也在迅猛发展,它们的产品化与应用广泛化,也将给创新的探险家们带来巨大机会。
科技不断进步,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自由,更从容,但也会带来困扰。现代人常常被PC屏、手机屏和电视屏这三屏所累,让人不自觉地成为技术的奴隶,被技术所控制。因此,未来的科技发展应使技术服务于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帮助人类成为科技的主导,这就需要开发出更多贴近人类本性的技术,这也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驱动力。
要让这样的智能生活变为现实,必须仰赖于持久不断的创新,而要让创新的火花持续迸发并非一日之功,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教育和人才培养着眼。有识之士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结构提出批评,“钱学森之问”也让大家反思。很多人认为,高校行政化、现行科研成果评估制度、应试教育带来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陷。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强烈使命感的人才,刻不容缓。
5年前我曾访问以色列,其国民的智慧和坚毅深深打动了我。以色列仅有700万人口,却拥有近4000家新兴科技型企业,相当于每2000个以色列人就拥有一家,在全球密度最高。这个中东小国吸收了20亿美元(约合126亿元人民币)的风险基金,人均值为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和印度的350倍。以色列处处充满创新的活力,它的创新实力源自国民意识深处的独立性与批判性。那是一个没有等级、没有特权、没有繁冗礼节的世界,无论是大企业的工程师还是小公司创业者,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体和创新源,人人都很享受挑战和争论的乐趣。这提示我们,创新的火花需要氧气和助燃材料才有可能燎原。
每一个伟大的成功都并非因循旧路,而是孕育在创新的火花之中。在追求以创新开启智能的道路上,我们依旧需要长久的跋涉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