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晓华兄书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o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罢回来,即展佳作,读到第六首《莫高窟》,被里面“我们既不知前生/亦不知来世,怎能不害怕”这个句子吸引,还来不不及感慨,电话响了,原来你已经到家,一看时间过去了两小时。杜甫说“老来渐于诗律细”,写作中要做到不容易。近来阅读状态倒是有些仿佛,速度越来越慢,好像非得把人家创作时的心态、背景、句法、用词特点什么的全弄明白了,心里才踏实。就拿你这首诗来说,第二段第一句:“在这里,黄金使岩壁开口”,“黄金“在诗中代表什么,不弄清楚又如何通解全诗?又如结尾“花朵们已经在壁上开了千年/还要再开一千年”,则似寓意更深,前面的千年,当和勃莱《跪下盯视一条涵洞》里“我在那里生活了多么久!我孤独了千年”的用法一样,只是泛指而已,后面这个是对丁令威化鹤归来故事的化解,抑或仅仅代表未来和时间的力量?一时没法完全破译,只好等以后见面时再讨论了。
  此次来得突然,去得匆促,说是两天,除去吃饭睡觉应酬,才不过十几个小时,好在话题集中,像以往那样都用在了交流诗艺上,中外大家,网络新秀,从朦胧诗到拇指诗,从肖恩奥布莱恩到饶佳,几乎没有不涉及的。而且如当年那样,一边说一边还要拿出文本印证,不过用的已非纸本而是手机罢了。走的时候也同样,按从前规矩是要送到车站的,隔着栏杆和人群紧紧握手,谁也不肯先松开,好像生离死别的样子,现在你油门一踩就能把车开到小区门前,分别也就在楼下挥挥手,实在省事多了。这就是时代的变化,更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和提醒:生活方式不同了,意味着我们的写作方向也得有所调整。我承认这一点你比我做得好,不仅有清醒认识,且早已付之实践,蛰伏二十余年重返诗坛,一册《秋风远去》,无论题材与技法都焕然一新,几令人有脱胎换骨之感,张烨说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的印象跟她基本相同,不过是否惊人或许无所谓,自己感觉不错,拿得出手是最重要的,你说是吗?
  而眼前这册是第二本,用了两年时间,视野更见阔大,底蕴也厚实,以旅行感受为主打,按古人的说法叫山水诗或行吟诗,其中山水为客体,行吟为主体,二者相融如盐溶于水、风归于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为佳作。我惊异于你才思的敏捷,穿的虽不是谢康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登山屐,看到的东西可真不少。《在月牙泉喝茶》,你不敢乘坐滑翔机,怕从天上往下看,因为它的形状“像骆驼倒下前眼中含着的一滴泪”;在《天山天池》,你发现“阳光无论怎样鲜亮/也无法掩饰岩石下的阴影/就像我借助游轮和索道/依然看不清天池的深浅”;在武当《南岸宫听雨》,你自问:“这些雨水的前身/是花粉、蝶翼、眼泪还是星光”;在《婺源彩虹桥》,你感慨:“只有春天推着空空水车/油菜花在四周簇拥喧哗”,我不敢说这些诗写得有多么好,但你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是我所佩服的,或者说,作为一名优秀诗人所应有的素质,你全都具备,只是在诗坛外呆的年头长了,又不幸遇上眼下這个重语言重包装的时代,尽管已在努力适应、调整,以前的惯性力量还会时不时地作祟,仍不够时尚和新奇。如《金银滩大草原》开头两行“麻皮河与哈利津河伸出两片弯弯剪刀/把黎明剪落在金银滩大草原”,意象和画面都是好的,但以时下标准,如能换一种说法,把它弄成如“麻皮河与哈利津河/两片剪刀间泻出的黎明/与金银滩大草原面积正好相等”之类,或许会更对读者胃口。
  说到读者,我又想起当年那个复旦学生给你写信的事,为了《青年文学》上的那组诗,“风钻的粗嗓门/仿佛太阳在葡萄藤上/结出的一串串紫色的甜蜜”,这样的句子,现在看来老土得很,当年居然会有人认为看不懂,而且还是大学文科生,要打上门来和作者争论一番。朦胧诗在那时被视为异类,也就完全可以理解。要把作品写得新意盎然又晓畅可诵,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困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多少个不眠之夜,讲剪烛西窗可能有些矫情,那时毕竟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是老老实实称25W灯泡吧,在夜雨声中通宵谈诗论文却是事实。通常是家里吃饭油腻的老式方桌,粗粗一抹就算是书案,连狭小的厨房也因之升级为书斋,粗茶劣烟间摊着新弄到的各种秘密武器,有手抄的,也有油印的,细心揣摩研究,一本薄薄的王小龙他们青年诗歌实验小组的作品打印集,其魅力竟不亚于《辟邪剑谱》,不知道翻了有多少次。还有成都的胡冬,西安的丁当,上海的卓松盛,现在知道的人可能已经不多。
  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虔诚和真率,回想起来连自己都会被感动。看到别人的诗,总觉得比自己的靠谱,手里有了好书,也总在第一时间告诉朋友,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在千岛湖的游船上,我们一见面就惺惺相惜,你握着我的手说我比你写得好,而这正是我内心想对你说的。在我原来新风东街二十九号的寒舍,你知道我写作喜欢用铅笔,首次造访就送我一盒中华HB型大号铅笔,还为此写了一首诗,将它比作“走在街道和横条纹的练习本上沉思的单簧管”。在浦东北蔡你的老家,乞丐、花匠、病危的表哥、打扮新潮的房东的女儿,所居小巷周边的人事,被你一一细心捕捉入诗,因为我们尊敬的编辑老师在每次通信时都会叮嘱,要写生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些当年的心血,你现在割舍不了,选了一些编进了这部诗集,心里又忐忑不安。临走前你还跟我说,从前那些东西,现在看看真不怎么样,要不要拿掉?你帮我出出主意。
  面对旧作的态度,或许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之一。这方面古人虽表现得相当豪迈,号称“壮悔少作”,又号称“见辄弃之”,嘴巴上讲讲是容易的,是否真能实施就只有鬼知道了。至少随园主人当年表示做不到,在《答孙渊如观察》一札里坦承:“闲居无俚,翻破簏中,得未刻古文九十余篇,诗百余首,似乎尚有可存者。理而出之,加以删改,重付麻沙(出版别称)。有如已黜之妾,仍留床笫;已逐之子,召归膝前。既割爱于前廿年,复钟情于此一日。”这几句话,简直就像是为你写的。因此,现在这样的编排,即以少量旧作附于新作之后,我以为精当之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和艺术标准,我们不能因为王家新的《帕斯捷尔纳克》写得好,就说他的《希望号渐渐靠岸》写得不好。同样,我喜欢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也喜欢他的《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因此你根本无须为此担心,读者心中自有一部文学史,说不定他们中间还有人会认为你以前的诗比现在的好呢!呵呵,开个玩笑,就此搁笔,期待诗集早日出版。
其他文献
年轻时他厌倦熟悉的风景:  从容的浅山,飞过岩石的  单调的鸟群;厌倦想起  那些乡村的孩子和他们顽皮的话,  他抛弃小小的土地去了南方,  忽然明白他企盼的谎言  在居民们诱惑的嘴里,  在沼澤地旁的教堂,在灼热的蓝天。  生活安定下来。这海市蜃楼里住着他的梦,  他友善的同伴,圣徒,或迎合他心情的  可爱的室友。然而有时候  他会想起他的村庄,不知道  孩子们和那些岩石是否还是老样子。  但是
期刊
博物馆  [波兰]辛波丝卡  这里有餐盘而无食欲。  有结婚戒指,但爱情至少已三百年  未获回报。  这里有一把扇子——粉红的脸蛋哪里去了?  这里有几把剑——愤怒哪里去了?  黄昏时分鲁特琴的弦音不再响起。  因为永恒缺货  一万件古物在此聚合。  土里土气的守卫美梦正酣,  他的短髭撑靠在展示橱窗上。  金属,陶器,鸟的羽毛  无声地庆祝自己战胜了时间。  只有古埃及黄毛丫头的发夹嗤嗤傻笑。 
期刊
出生于圣手仁心的中医世家,滋养于钟灵毓秀的天府之地,银莲是一位极有灵气的当代女诗人。  元好问曾论诗说:“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读银莲笔下的成都,会令人忍不住感叹这句“眼处心声句自神”。你能够处处感受到她身在巴蜀,心在巴蜀,才能写出“亲到长安”来的“秦川景”。她笔下的乡愁是:“水在老屋门前走来走去/叮叮糖清脆的敲打声/香甜了深深浅浅的童年旧梦/耍酒馆呼朋
期刊
在当下诗坛,一些诗歌创作沦为了脱离现实的无病呻吟与扭捏作态,另一些诗歌则充满了博人眼球的低俗与暴力之语,还有一些诗歌在平白如话的追求中变成了“废话”与“口水”。真正融诗味、诗理与诗情的优秀之作则往往被淹没在了光怪陆离的诗歌海洋中。苏州诗人思不群则在他的多首诗作中兼顾了诗味的表达、诗理的阐释与诗情的抒发,这使得他的诗集《对称与回声》有了别样的价值。  一、诗味:万物皆可入诗  思不群的诗歌充满了别样
期刊
阅读阎安的《浮云绘》等五首近作,最直观、深刻的印象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诗行在云端。  无论是站在“只有飞翔才能抵达的悬崖上”俯瞰众生万象,睥睨“浮云”,还是坚韧不拨,悲壮如西西弗斯一样攀登在“一直在那里等我”的绝顶;抑或“像老虎一样”,做一回自己的英雄,“只是喜欢生活在传说中”;又或如一个“藏匿者”,在识得人性的善与恶、命运的多舛之后,尝试“怎样像一个陌生人藏匿自己”;甚至在历经内心的困惑与冲突之后
期刊
只消体面地站到  一籠子土鸡面前  指指其中的一只  就有人上来验明正身  将鸡颈曲了,温柔一刀  让你看那厮血流如注  垂死扑腾  然后目睹褪毛,开膛破肚  不过十来分钟  一只全裸的鸡  便在秤窝里横陈  如此这般买鸡  已经习以为常  但看见“点杀”二字  仍让人兀自惊心……  这是本地一桩  约定俗成的买卖  比这更晦暗的是  酒楼点杀孔雀  金钱点杀色情  ——原刊于《星星》诗刊1999
期刊
美国庞大的诗歌群体依然是当今诗歌世界的重要书写者,就拿20世纪以来群星璀璨的美国女诗人来说,她们已经让我们满眼闪烁:玛丽安·穆尔、伊丽莎白·毕晓普、格温多琳·布鲁克斯、露丝·斯通、玛丽·邦索、丹妮丝·列维尔托夫、安妮·塞克斯顿、艾德里安娜·里奇等等,这么多的现代派女诗人,训练有素的她们参与到20世纪以来人类诗歌进程的积累中,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写作经验。一个整体流转起来的诗歌写作,她们迥异的文本构成美
期刊
《回到》是周苍林的第四部个人诗集。近年来,周苍林诗兴勃发,佳作不断,实在可喜可贺。诗集《回到》中的意象尽管平淡平常,但诗人通过错位、隐喻等表现手法,为平常朴质的事物赋予了新的品格。而读者在阅读期待的视域中经过审美感知与思考,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共情点和期待值,并由此产生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及审美收获。审美空间的延展书写的是横向性的乡土回忆和纵深感的生命体验。正如诗人所写:“今生,有多少生命来到我的生命中。
期刊
四十年前的乡村边缘  有众多不可持久的事物  如花丛般的棺衣,吹来离愁  后死者并非是某一张脸  或某一双手,某种说辞  他凭借迟来的惊鸿一现,与时间性融为一体  肉身的本义是提示非存在  借由它引申出诸多譬喻  我至今还能想起那几位早到的乡村男孩吗  他们就在那里,在头顶的上方  为穿过平静的水面而来  为穿过平静的睡眠而来  ——原刊于《诗歌月刊》2019年第7期  推荐语  此诗是关于死亡隐
期刊
可以从一把犁头说起。从  水牛睫毛上的小水珠说起  说出肩胛上的季候  说出与丰收有关的信仰  说出庄稼人怎样一级一级地  聆听大地的胎心  ——原刊于《岷江文艺》2019年04期  推荐语  诗歌是承载诗人灵魂“还乡”的最佳载体,王玉的内心始终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原乡。她珍视“犁头”和“水牛睫毛上的小水珠”。她从“肩胛上的季候”去探究“与丰收有关的信仰”,进而与庄稼人一道“聆听大地的胎心”。诗人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