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件事还是一件事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ao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认为教学做乃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笔者认为,贯穿“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一条“隐线”,应是“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层次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教学做合一”的关键。以此看来,教学做思也不是四件事,而是一件事。遵循先生的思想,我姑且称之为“教学做思合一”,即在思中教,在思中学,在思中做。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思辨   思中教   思中学   思中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学与教”应是统一的,并且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做”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于1919年就提出了“教学合一”的主张,不久,他进一步提出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后来发展为“教、学、做合一”的完整体系。笔者认为,贯穿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有一条“隐线”,应是“思辨”,即思考、辨析。如果说把教学工作比喻成一部汽车,教是外形,学是内饰,做是零配件,那么思就是发动机。发动机是内驱动力,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的性能,正如思辨层次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教、学、做合一”的关键,所以我认为“思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教无定法,“反思”让教学更具智慧
  1.必须反思教师要教什么
  现今,仍有一部分教师的课堂还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为何如此?他们可能是没有搞清楚今天的教师应该教什么。
  郑毓信教授在《新数学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作为一般性教育目标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应当更加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思维、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应将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看成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
  这也就是说,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原先占据主导地位只重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已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则是数学教育“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思维、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三维目标”中最易被忽视的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缺乏高位的引领和系统的思考是问题症结所在。如果教师能认识到每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哪些情意目标所匹配,那目标自然能够达成。当然,若干年之后,会不会又衍生出更新的“目标”?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加强对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必须反思教师要怎样教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历经多次课程改革,纵观改革进程,大多“推倒”“重来”,呈现“钟摆现象”,为何如此?郑毓信教授认为,决定“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而不在于几个专家、学者的“理论”。具体地说,在当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处理好各个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如处理好“情景设置”与“去情境化”、“动手实践”与“活动内化”、“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盲目追求“某某模式”或“某某课堂”。
  例如,数学语言的掌握可以看成是数学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小学数学中,是否具有符号意识显然可以作为衡量数学语言掌握水平的一個重要标准。笔者在上《间隔排列》这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环节: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情境图中每组的间隔排列。有的同学使用了汉字,有的使用了图形,还有的则使用了字母或数字。接着,笔者继续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哪种记录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呢?”学生立刻发现使用汉字还是比较麻烦的,而使用字母或数字则更加方便。这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符号)的科学、简洁、高效,从而引导学生由“非数学语言”向“数学语言”过渡。
  二、学无止境,“深思”让教学愈加灵动
  有无深度思考,一定关乎着“学”的状态,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自我学习,还是学生的学都与“深思”紧密相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愈加灵动。
  1.学习要自我发生
  人们常说:“强扭的瓜不甜!”通俗的语言道出了学习的本质。学习并非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主动建构。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人们摒弃了原有的“填鸭式”教学,而采用了更为可取的“启发式”教学;摒弃了原来的“一言堂”,而转变为更为可取的“探究”“商讨”“合作”等。
  2.体察“学”乃关键所在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观念的不断转变,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只关注教师的“教”了,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学”,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活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进数学教学,乃至建立科学的数学教学理论。
  例如,在教学几何的有关内容时,教师要尽力寻找现实原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建构,使学生逐步学会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维)到高(维)”的逻辑顺序去进行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思维水平。笔者听过一堂公开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逐步引导学生由一维走向二维再到三维,便是有力的佐证。
  3.学习是无止境的
  数学新课标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将原来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加上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学习各种理论,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深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并通过教学实践促进理论的内化与运用。   三、做中体悟,“善思”让教学凸显意义
  1.教师要建立一种“学数学就是做数学”的思想
  从数学的研究对象(即概念和命题,都具有超越特殊对象的普遍含义)这个角度来说,数学是一种“模式的科学”。“模式”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数学的概念和命题,也适用于数学的问题和方法,包括思维方法。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言,首先要有一种“学数学就是做数学”的基本思想。因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教师的数学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
  2.教师必须明确做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能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是与无数数学先驱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不管他们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抑或是不明确的、模糊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辩证反思中促进了数学的进步与发展。同样,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对于问题总是存在一些不同的见解,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发掘信息的价值(即使有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与数学名家华应龙的“化错”思想也不谋而合。
  以上两点并非毫无关联,应当说,做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探究的载体自然是做。例如,笔者教学苏教版《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先通过涂色正方体让学生了解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含义;接着出示一个将每一条棱平均分成两份的涂色正方体,让学生初步感知相应个数;再安排探究活动:如果把一个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又该是怎样的情况?让学生拿出准备的三阶魔方,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当学生们经历了充分的观察、想象、交流之后,便能得出相应结果;此后,可设计同样探究环节:把一个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后,让学生观察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情况。至此,学生经历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回顾总结,发现规律。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内化了探究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四、思贯始终,让数学教学走向深刻
  如前文所讲,教、学、做乃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隐线”就是“思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将“思辨”贯穿“教学做”的始终,真正让数学教学不断走向深刻。
  1.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包括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中的数学教学活动。其实任何一种观念并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正如学习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一样,从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联结)到认知心理学(信息的接受、加工、贮存与提取)再到情境学习理论(个體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协调),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注点的不断转移、社会大众的认可度而兴起或消亡。教师要加强学习,坚持独立思考,不断更新自己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在当下,如果一个数学教师的观念仍然是陈旧的,那么可以想象他的课堂该是多么的无趣。反之,如果一个数学教师的观念总是新颖的,那么他的课堂就总是“新”的、“活”的、有生长点的,他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下就会形成“新”的、“活”的生长点,进而影响教师,这样的良性循环之下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必会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2.要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新课标由传统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修改为“四基”(新增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新课标中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以及数学模型的思想。作为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体会并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达到一定的“深度”,并且要善于跳出每一堂课的具体内容,并将此与其他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思维的“广度”,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考虑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不仅要积极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更要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思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教、学、做乃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思也不是四件事,乃是一件事。正因为“思辨”在“教、学、做合一”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我姑且称之为“教、学、做、思合一”,即在思中教,在思中学,在思中做。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注重诵读,注重积累,注重感悟,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鍵词】诗歌 意境美 语言美 语文素养  诗歌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它感染、净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丰富着学生的情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品
期刊
[摘要]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用什么方法指导?怎样指导?确实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积极调动学生的元认知,促使学生由“不会”到“学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由“学会”到“会学”,唤醒学生的内驱力,由“会学”到“乐学”,这“三重境界”的方法让我在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收获了较好的效果,不断指向着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生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期刊
李吉林老师离开了我们,一切恍如在梦中。她的和蔼微笑,她的睿智话语,她的关切叮咛,我们再不能有所见有所闻。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校园、情境教育研究所办公室内,再不会有她的身影,她和孩子们一起的笑声,和年轻老师在一起的温馨画面,一切都不会再有——李吉林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一位像儿童一样的老人,一位像学者一样的老师,一位充满活力和创造的教育家,告别了这个世界。愿这一切都是梦境,但残酷的现实是李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思维导图在低年段童话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核心、学习讲述故事,并设计新颖的作业,从而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 童话故事 语言能力  童话是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孩子本身就是一部最完美的童话。阅读童话,可以让孩子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在低年级统编教材中,出现了大量
期刊
【编者按】  时间定格在2019年7月18日下午3点08分,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离开了她爱的和爱她的儿童。整个教育界都在为她恸哭……  李吉林老师的一生,堪称一个奇迹,她创造了诸多不可复制的业绩,构建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而情境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其
期刊
【摘要】新课标要求低年段的学生认识1600~1800个生字,识字就成了小学低年段语文课堂里的重要内容。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迅猛,大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了许多汉字,远远超过了书本上要求的识字量。甚至有部分学龄前儿童已能自由地阅读一些无拼音的读物了。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超前的学习认知,使得学生对很多汉字仅有语音的认识,却无具体的语义的了解。而中国的汉字中又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这就给低年
期刊
新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提出了如下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所谓“新奇有趣”就是材料鲜活真实、富有童趣。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写作也是如此。写作的“粮草”就是“素材”。可對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因为年龄较小和生活阅历较浅,写作成了令他们头疼的事。要么是写老掉牙的题材,要么是没有现实基础的胡编乱造。为什么很多孩子写不出有创意的作文?
期刊
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尤为重要,这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基于日常的习作教学,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习作能力?这一问题却长期困扰着一线教师。在长期可为和已为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大都基于20世纪初期和中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的认知和理解,将学习表达——习作分解为一个个小技能,并认为当我们将分项小技能一个一个教给学生后,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就能提高。然而,当我们按此路径行进一段时间之后,
期刊
【摘要】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综合艺术,一种审美活动。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是进行音乐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赏析、评价音乐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关键词】
期刊
【好书推介】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就是这样一部好书,该书被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畅销不衰,被公认为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内容简介】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原名《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作品以爱为主旨,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大我之爱,还是父母、师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