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四点启示:一时在培养目标上,要 培养“完整的人”;二是在教育内容上,要构建真实情景;三是在教育方式上,要采用“非指导教学”的方式;四是在教育主体上,做“学习的促进者”。
关键词:人本主义 学习理论 基础教育 改革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思潮。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本能的生物决定论,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建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自诞生以来,便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本文拟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涵义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涵义
传统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连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批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应运而生,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众多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思潮和流派中的“异军突起”,使我们不得不认真研究和思考这一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我们认为它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教育目标:培养“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需要、感情、价值观、潜能和人际关系等和谐、整体发展、成为适应社会的健康的人,而以往的教育目标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正像罗杰斯所说的那样“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是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养成。所以,我们要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我们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真正全面的落实培养目标,不让现代教育的悲剧再次重演。
(二)教育内容:“真实情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实生活环境、真实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因此教师的关健就在于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契机、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构造充满自由的有意义的学习空间,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为实现,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资源,如学校内部资源、学校外部资源等。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中所有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习理论与生活现实的脱节,课程与教学资源匮乏。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和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其次,在课程与教学资源上,要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并重开发;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并重使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真实问题情境和真实生活环境中,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三)教育方式:“非指导性”
我国中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非指导性”教学,这一指导较少地采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更多地运用间接的、不明示的、不命令的、不作详细指导的形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育主体:“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因此,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废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以促进者取而代之,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信任学生。要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权威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从而形成一种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势不可挡。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思路的支持。相信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够为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一个积极的参考,同时为我们构建适应21世纪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模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敏中.论人本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62-67.
[3]李定仁,胡斌武.20世纪西方课程实验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3,03:72-77.
[4]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01:90-93.
[5]伍新春,冯忠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2000,02:21-26.
关键词:人本主义 学习理论 基础教育 改革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思潮。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本能的生物决定论,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建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自诞生以来,便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本文拟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涵义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涵义
传统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连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批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应运而生,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众多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思潮和流派中的“异军突起”,使我们不得不认真研究和思考这一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我们认为它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教育目标:培养“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需要、感情、价值观、潜能和人际关系等和谐、整体发展、成为适应社会的健康的人,而以往的教育目标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正像罗杰斯所说的那样“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是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养成。所以,我们要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我们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真正全面的落实培养目标,不让现代教育的悲剧再次重演。
(二)教育内容:“真实情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实生活环境、真实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因此教师的关健就在于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契机、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构造充满自由的有意义的学习空间,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为实现,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资源,如学校内部资源、学校外部资源等。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中所有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习理论与生活现实的脱节,课程与教学资源匮乏。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和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其次,在课程与教学资源上,要注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并重开发;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并重使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真实问题情境和真实生活环境中,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三)教育方式:“非指导性”
我国中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非指导性”教学,这一指导较少地采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更多地运用间接的、不明示的、不命令的、不作详细指导的形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育主体:“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因此,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废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以促进者取而代之,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信任学生。要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权威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从而形成一种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势不可挡。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思路的支持。相信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够为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一个积极的参考,同时为我们构建适应21世纪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模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敏中.论人本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62-67.
[3]李定仁,胡斌武.20世纪西方课程实验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3,03:72-77.
[4]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01:90-93.
[5]伍新春,冯忠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2000,0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