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活动。课堂提问既是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准。同时。课堂提问也是一项很专业的教学艺术,教师运用得好,能有效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掌握知识,开发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基本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要不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快乐、轻松和有效。
  
  1 切合实际,激发兴趣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综合分析,理顺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紧扣教学目标和具体教材内容,切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知识水平,让设计的问题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若课堂提问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会感到嚼之无味、思之无趣。课堂提问若能做到曲问、巧问,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2 循循善诱,富于启发
  教师在设计问题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设问的过程当做启发学生思路的过程,通过循循善诱、旁敲侧击式的提问,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思维梗阻时,教师要巧言启发。帮助学生站在新的角度。理顺思路,通过对立或矛盾的启发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灵性。不断在新的层面上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3 分层设计,依序渐进
  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科学地将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将难问题分解成几个易问题,做到分层设计,循序渐进,步步诱导,让问题设计得更科学,让学生解决问题更快乐,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既“可望”又“可即”,“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又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
  
  4 恰时切入,适时而问
  语文教师设问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力,从而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要将学生问倒、问蔫,更不是当做一种形式或花絮来点缀课堂。提问要恰时切入,适时而问。否则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过早发问,学生的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容易造成气氛紧张,让学生内心恐慌,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已一目了然,无须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这时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毫无所值。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和具体提问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难点。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基本方式
  
  1 抓住关键词语
  课堂提问要抓住关键词,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向问题的焦点,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例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笔者就抓住“那时”设计相关问题:“课文中的‘那时’是指什么时候?”进而,让学生明白“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就是暗喻当时整个国家命运。由此可见,抓住“那时”这一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跟,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2 抓住关键角度
  就是要抓住关键角度迂回设问,不直接从正面设问,鼓励学生在更高层面、更深角度、更宽的视角上去想问题、求解答。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笔者就抓住具体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笔者就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一个是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另一个是孔乙己的悲剧是否是孔乙己自己造成的,这样就让学生更加关注课文的情节。引起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
  
  3 抓住关键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互相之间的比较。例如,阅读教学中对作者的比较,内容的比较,文体的比较,主题和立意的比较,写作手法、构思、技巧的比较,等等。一样描写送别场景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抒发的离别之情,告别之意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教师抓住关键因素,强化比较可以有效建立起信息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释疑之基本渠道
  
  1 在详读中释疑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般、正常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反复详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依据。比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详细阅读文本,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对“封阳台这一态度的变化过程及变化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在启发中释疑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若涉及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且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国宝——大熊猫》这一课时,初读课文,学生可能会感到这篇课文内容繁杂,让人摸不着头绪。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顺序,给课文画一个结构示意图,借此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明白作者观察研究动物的举动给人什么启示。这样就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
  
  3 在借鉴中释疑
  在课堂提问中,遇到涉及面广,内涵相对比较丰富的问题,仅靠语文教材学生是无法解答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当然,教师必须从中作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学《幽径悲剧》一文时,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古藤会枯干呢?”同时,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收集种种由于不重视自然保护和破坏生态平衡而导致生物灭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解答明确这一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他文献
期刊
“语文学习的外延永远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的名言。新课标也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很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像生活一样广阔,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就拿近两年江苏语文高考卷为例, 2010年的江苏语文高考卷语言运用题中的《海的女儿》的相关知识的考查及作文《绿色生活》等,都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上海世博会、低碳生活等紧密相
今天,许多的人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在加大。上学、就医、买房——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中学,都要交纳大笔赞助费,大学学费更让工薪阶层捉襟见肘;治个感冒动辄几百块钱,以致一些人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质量方针、年度目标、顾客需求等要求.确定企业关键绩效测量指标项目.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设计开发、创新管理、
期刊
在QC小组活动中,人们特别关注的大多是“原因分析”、“要因确认”或“对策实施”,尤其是经“效果检查”证实已完成“设定目标”后.很多小组成员认为反正目标已经完成.问题已经解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业人口约有9亿多,而有效耕地面积有限,据统计,去掉退耕还林、还草的坡地,实际耕地面积只有1.2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还不足0.1hm2。所以,粮食问题历来
在来合肥的路上。我一直在读杜润生先生写的回忆录,大家都知道,杜老对我国农村的改革有过重要的贡献,在火车上,读书之余,我会看看车窗外的风景——位于安徽省的大片大片的农田.改革
很多学生认为议论文就是那种刻板、枯燥的说理,其实不然,议论文也有其形象性。加强议论文说理的形象性,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抽象的说教变得生动,干瘪的概念变得血肉丰满,枯燥的
“误读”一词是由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布鲁姆提出来的,他认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词的能指之间的无止境的意义转化、播撒、异延,而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所以寻找原始意义的阅读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造意义,是读者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即“误读”。这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