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路径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ju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园地,学校必须全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探索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路径,让劳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确保劳动教育有高度、有力度、有效度,有效地实现“以劳育人”的新时代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然而,目前的学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以为劳动简单等同于干活、等同于技术,出现了以教代劳、以观代劳、以演代劳、以画代劳等现象,让劳动教育难以真正落地,制约了劳动育人的实效发挥,影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因此,学校必须全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探索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路径,让劳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确保劳动教育有高度、有力度、有效度,有效地实现“以劳育人”的新时代教育目标。
  一、顶层规划。确保劳动教育有高度
  劳动教育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务必将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为劳动教育提供方向的引领、方法的指导、统筹的安排。通过校本课程设置、劳动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训、评价体系构建等途径,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健全劳动教育的机制体系,从而有效地落实劳动教育任务。
  (一)完善课程设置
  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其功能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第一,开足开齐课时。学校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关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时间——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要求。第二,开设校本课程。以国家课程为蓝本、以学科课程渗透为途径,构建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与作用。第三,抓好课堂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干活、手工制作、单调的技术模仿训练,不仅关注学生劳动知识的习得,更要关注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情感的体验。例如《种植劳动》校本课程,内容包括种植方法、操作技能、蔬菜的营养价值、绿色生态等四个章节,每章都有几个小课题,每个课题设计为“活动准备”“交流讨论”“操作实践”“欣赏评价”“拓展延伸”“课外劳动”等板块,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任务与机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劳动之中,不断地学会劳动、尊重劳动以及收获劳动成果与价值。
  (二)培养师资队伍
  目前为止,学校没有专任的劳动教育教师,但是人人都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因此,我们要把握劳动教育契机,培养一支有专业劳动技术素养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同盟互动,培养教师的劳动基本技术技能。就是根据教师个人劳动技术特长,组成志愿团队,相互切磋,人人至少掌握一项劳动技能,如烹调、插花艺术、手工创意、环保制作、建筑模型、种养殖技术等等,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挖掘教师劳动技能与潜能,彰显劳动智慧。其次,学校联盟互动,促进区域内教师交流与研讨,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带动区域内劳动教育创新发展。再次,学校聘请校外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劳动教育兼任教师,为学生传授劳动知识与技术,有效地促进劳动教育的课程质量。
  (三)建设劳动基地
  “劳动是最真实的实践…‘劳动基地是学校劳动实践最重要的场所”。劳动基地包括了校内与校外基地,其中校内劳动基地更为重要。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校园里开辟建设劳动基地,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以满足劳动教育的需求。如种植园,就是学生体验春耕秋收的园地,“分包”给班级,由教师带领学生在班級的“承包地”里种植一些时令蔬菜、瓜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研究土壤、播种、除草、除虫、施肥等过程,不仅付出了汗水,更学习了种植知识与劳动技术。在收成时,学生一起品尝劳动的成果,共同领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甜美滋味,分享劳动成果的无比快乐。如家政劳作室,学生在劳作室中,学习煮饭、炒菜、包饺子等烹饪技术;学生学会洗衣服、缝纽扣、折衣服、叠被子等家务劳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劳动基本知识与技术。
  (四)构建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素质价值。学校使用合理、有效的激励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能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劳动教育教学常规检查,将劳动教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畴。劳动教育评价要侧重于过程性评价,以自评和他评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奖章”为激励手段。自评,即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自评方法,为自己建立成长档案袋,肯定自己的劳动成果;他评,即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评价他人的方法,悦纳与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评价记录手册》,对学生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家校合制“家务劳动积分清单”,学生每天劳动打卡积分。“奖章”激励,每学期评比“劳动小能手”“劳动小达人”等,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
  二、多元融合。确保劳动教育有力度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还有教育者自身四位一体的互动模式,多方协作,才能形成育人合力。
  (一)家长优质陪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最重要的场所。家长要做到勤劳肯干、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教育孩子但凡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让家长(或他人)代劳,尤其家长在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要起榜样力量作用。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学生完成“家务劳动任务”,并形成自觉行为。同时,在劳动教育中,倡导家长发挥“优质陪伴”的作用,更能助力孩子培养劳动意识,收获劳动快乐。例如:亲子美食制作、亲子养殖盆栽、亲子清洁家居、亲子环保制作、亲子垃圾分类等等。坚持家校合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中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融合社區资源
  由于条件的限制,专门为劳动教育设置的劳动场室(场景)、劳动基地的学校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很容易成为“纸上谈兵”“走过场”,学生无法将劳动知识与技能用于实践中。因此,学校在实施校本劳动课程时,必须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学习方式,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学习手段,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实践空间,有机融合社区资源,达到真正为劳动教育服务。例如,学生走进社区服务老人、服务残疾人,参与清理卫生死角、垃圾分类宣传与分类回收等等,有针对性地搭建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采用观察和体验学习的研究性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行为、劳动价值观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劳模思政课堂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学校可以根据每年本地区的劳动模范评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模范评选投票,让学生了解每一位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并使其成为自己心中学习的榜样。同时,学校可以让劳动模范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组织师生开讲思政课,现场分享劳动心得与先进事迹,也可以让学生走进劳动模范的劳动场所、工作室等,让学生通过参观学习,现场体验感受,深切地感受到劳模的爱岗敬业,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热爱创造,进而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社会风尚。
  三、五育并举。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度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也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尽管只是增加了一个“劳”字,却是整个教育内涵的变革,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教育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劳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因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首先是从劳动开始的”。
  “五育”思想是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基于对国家命运、民族危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基础上提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以劳树德,涵养品格
  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品德行为,这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养成真正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例如,一所农村学校依托于“田园种植”的环境,开发了“田园课程”,让学生走进农田,认识各种田园种植农具,亲历田园农活,参与田园收成等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收获劳动的快乐,体验劳动的光荣,分享收获的喜悦,也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促使学生形成“尊重劳动者”“珍惜粮食”“节约粮食”“我劳动我快乐”等意识。
  (二)以劳增智。增进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实现形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劳动实践,才能创造智慧,培养综合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例如,每年3月25日至3月31日是“爱鸟周”,我校开展了“为学校小树林的鸟儿搭建鸟窝”的主题活动,学生在每一年为小鸟做窝的劳动实践中进发智慧,不断改良创新搭建鸟窝的材料、结构、功能、装饰等等,把每一个鸟窝做到扎实、美观、实用,深得“小鸟们”的喜欢,让校园成为小鸟的家园,在这个过程中,也培育了学生“保护鸟类,关爱生灵”的美好心灵。
  (三)以劳健体。强健体魄
  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二者都需要身体力行,付出体力,付出汗水,都能锻炼人的意志坚定。事实也告诉我们,积极参加劳动的人往往体魄健壮。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植树的有关知识后,组织开展“我给校园添点绿”为主题的植树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选苗、挖坑、培土、浇水,还有植树后的护绿管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挥洒汗水、付出体力,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体味劳动的乐趣,体现“播下希望,收获成功”的喜悦,同时也锻炼身体,磨砺意志。
  (四)以劳育美。陶养情操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欢乐的、是光荣的、是美好的,实现人们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例如,每个学期,学校开展“美善班级文化”评比活动。班级里的每一个师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室卫生保洁、收拾整理班级图书、教室环境布置、设计出版墙报、征集创意作品美化墙壁等。整个过程中,师生付出劳动的同时,培养了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新时代的小学劳动教育,要求学校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路径,以劳动铸魂育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让劳动成为一切幸福的源泉,让学生通过劳动实现梦想,真正体会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其他文献
摘要:故事化教学是小学品德教学中常用的、具有调节品德课堂且趣味性强、互动性强、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抽象的道德观念体现在具体的故事中,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文章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际情况,对故事化教学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堂;故事化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课是小学生学习的必备课程,同时是一
接地网在变电站、整个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接地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变电站站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因此,设计和生产运行部门对接地性能要求十分严格。本文基于电网络理论,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变电站关键设备分数阶无源宽频建模方法的研究”(51177048),提出了完整的分析变电站接地网地性能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与本文实验结果和现已成熟准确矩量法结果进行对比,充分验证了本文提出法的有效性
灵敏、可靠地实现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初发故障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初发故障检测方法广泛基于傅里叶频谱分析而存在局限性——无法摆脱频率分辨力/采样时长的限制,在负载波动、噪声等干扰情况下可能失效,“灵敏、可靠”无从谈起。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因此,开展对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初发故障检测方法的研究兼具必要性与挑战性。本文致力于将高频率分辨力谱估计技术应用于异步电动机
大气活性氮排放与沉降是氮素循环的重要途径,其中大气活性氮排放是氮素的重要损失途径,也对空气污染有重要贡献,而大气活性氮的沉降则是地表氮素的重要来源。本研究于2015年在位
电压稳定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随着高压直流输电(HVDC)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多个地区电网出现了交直流混联系统,直流输电增加了系统运行方式的灵活性并且扩大了输送容量,同时也使系统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且受端系统往往运行在重载方式下,这些因素导致电压不稳定或电压崩溃引起的局部损失负荷或大面积停电事故呈现增长的趋势。本文在对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研究方法综述的基础上,指出目前还没有得到公认的理论严谨
摘要:隨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争论”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争论”是“各执己见,互相辩论”,是来自不同观点、不同思维理念的碰撞。真正精彩的课堂不再是异口同声的课堂,而是学生进行交流与争锋的舞台。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争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关键词:“争论”;数学教学;教学方式  课堂上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
小学英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讲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同时作为外语的学习障碍也同时存在,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又有其特有的不稳定性。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就要想法设
近年来随着不间断电源、有源电力滤波器大量的应用以及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对于实现高性能的交直流电能变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三相PWM整流器可以实现单位功率因数运行,使直流侧电压快速达到稳态,还可以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在电能变换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首先建立了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通过坐标变换建立VSR在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采用了前馈解耦控制策略优化控制性能,进而对电流内环和电
摘要:“阳光习惯”校本课程编写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求,紧扣学校的教育内涵,在此基础上提炼课程目标。学校以开设阳光少年习惯养成主题班会课、开展校园节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实施平台,在每一个阳光品质下设置内容,为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阳光习惯”校本课程在课程落实部分设计
由于互联电网的规模庞大、电网运行管理的分层分区特点及电网数据统一平台的相对滞后,使得互联大电网的一体化分析与决策难以实现,由此给电网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外网静态等值则成为保证独立子网稳态分析决策有效性的一项关键技术。为提高等值精度,外部等值网络需包含外网的全部信息,以尽可能地保留外网对内网的影响。当内网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外网的重要信息和影响因素都可用潮流信息涵盖,而在内网系统状态要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