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on_z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高校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绝大多数高校都陆续开设了《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通识类教育课程,以培养非专业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提升审美和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中的问题提出个人改革和实践的意见,力求能够更好地完成此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普通高校;《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18)03-0024-03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逐步建立、健全、贯彻、践行通识教育理念,设置多项课程支撑此体系。艺术鉴赏从一门专业院校基础课程发展成为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西方音乐史,亦可称为西方音乐史与名作鉴赏,是艺术鉴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对当下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主动进行变革和完善,使课程教益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科学目标的确立,能够引领各项工作都沿着正确的轨道和方向进行。具体到《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来说,要对为什么开设、达到何种目的等问题有明确的认知。从整体上来看,其目标应该是一个系统,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三个目标既有着独立的要求,又统一为一个整体。
  首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情感的结晶,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通过对西方音乐发展史和名家名作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让学生在多重美感陶冶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对贝多芬其人其作的学习为例,贝多芬是承古典之大成、启浪漫之开端的顽强斗士。从音乐发展角度来看,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并非是一种偶然,而是19世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下的必然结果。从贝多芬及其作品来看,贝多芬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音乐,即便是英年耳疾失聪,重病缠身,仍然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对生活的期望和对艺术的执着去应对生命的苦痛和绝望。当聆听或演唱贝多芬的作品时,就会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触动和启示。尤其是年轻的在校大学生,应该拥有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的激情。
  其次是过程和方法。传统教学中,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不但教学效果有限,也难以实现对学生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以应对过程和方法进行调整,突出体验、比较、探究和合作四个小目标。体验是指通过作品展示、情境创设等,帮助学生形成对作品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比较是就作品的题材、风格、技法等与其他作品进行异同分析;探究则是鼓励学生通过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合作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学习,使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锻炼。这些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加强,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是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正是音乐史和音乐鉴赏学习的实际需要。包含对西方音乐史发展脉络的了解,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掌握等,具体目标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制定,并把握好与其他两个目标的关系。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目标是系统、丰富而具体的,需要教师对此有明确的认知,并以目标为引领,顺利推动教学的开展。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学时通常在65课时左右,能够较为系统地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讲述到现代音乐部分。而普通院校在授课时长、学生专业、师资数量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所以多数学校都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教学内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不利于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对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首先是专用教材的编写。当下,尚没有针对非音乐专业的音乐史和音乐鉴赏专业教材,教师有的使用音乐专业教材,有的则是自主选择授课内容,甚至有的音乐教研组自编内部教材,多是各类专业教材的摘录和汇总。这些都会导致教学难以稳定、健全地开展。所以,专用教材的编写应该引起高校教材管理部门的重视,要遵照赏析为主、史料为辅和多元音乐文化观两大原则,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素养,编写出具有较强实用性和普遍性的教材,并在具体使用方面提出建议和要求。
  其次是授课课时的明确。学校职能部门应联合专业教师,展开专项调查和论证,明确课程的授课时长,尽可能做到三年内不调整,此举可以避免教师因授课时长的变化而改变教学计划,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常态化发展,形成稳定的教学框架。
  再次是学校主管部门的重视。学校教务部门要对课程开设进行合理的监管,而不是仅有理念和口号,或者将权力全部下放到二级学院,应尽可能形成自上而下的专人监督机制,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
  最后是区域高校的联动。几乎每个城市和地区,都有多所高等院校,因此要加强相互联系,如定期开展课程研讨会、听评课活动等,进而形成常态化的交流机制,达到互相取经、取长避短的积极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丰富
  传统《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中,以讲述法为主,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述,随后播放音乐作品,最后再进行总结。这种方法上的单一性,使学生很难有兴趣和主动性可言,教学效果也受到了限制,因此要将更多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其中。
  譬如现在高校普遍推行的“PBL教學法”。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多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地完成任务。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锻炼。
  又如情境教学法。史学类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对时代的复现,这种时代特征越强,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方法,营造出一个切题的情境。比如对印象主义音乐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等,播放莫奈《日出印象》的图片或视频,同时播放德彪西的交响乐《大海》,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光色涌动的感官世界中,有了这种真切的体验,自然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又如网络平台法。可以在学校信息部门的帮助下,建立起网络教学平台,整个平台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是教学资源模块,包含教材和参考资料、电子教案、习题试题、教学录像等,学生可以任意浏览和下载。同时也可以多做一些友情链接,吸收当下学界的最新成果,实现资源共享。第二是学习园地模块。主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包含专题讲座、在线学习和测试、名作欣赏等,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第三是互动实践部分。主要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各种交流提供帮助。可以通过发帖、投票、即时通信等方式,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此外,还有对话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都适用于该课程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灵活选择,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拉近学生和课程的距离,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的完善
  目前,针对非音乐专业《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开设,以自然班的形式为主,学生数量较多,使个性化、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实施遇到了较大阻碍,最终不得不采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和结业,而一篇论文并非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客观反映,同时也使评价特有的功能和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笔者认为,首先,是评价观念的转变。评价并不是只有在课程结束时才能进行,而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更应如此。一方面是大班额的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学生对音乐史发展和音乐作品的感受、认识和评价,绝非是一两篇论文可以表达和体现的,以论文为主要评价方式,难以做到评价的公正与客观。所以必须采用日常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日常评价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前提问、分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先将学习任务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在课上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展示。如针对某位名家名作进行评论,模唱经典作品的旋律等,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教师观察和评价的过程,教师可以由此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在下一步的教学中积极调整。除了日常评价外,最终的论文撰写也是必要的,但是不宜在内容和质量上进行太多限制,比如规定题目或在创新程度等方面进行要求等,只要是学生的所学所想,都应该得到教师的认可。这种日常和最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避免了大班额教学中“满堂灌”的多种弊端,同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多方面进行变革,使评价特有的作用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结 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旨在提升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和文化素养的通识类基础课程,《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自陆续开设以来,在普及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丰富音乐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该课程还在多个环节上存有不足,亟须得到调整和完善。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课程改革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推动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实现课程教益的最大化,使其成為实施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课程之一。
  [参 考 文 献]
  [1]陈 瑜.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黄河之声,2016(18).
  [2]冷南妮.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戏剧之家,2017(03).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观文明之源头,查历史之关头,立时代之潮头,既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又高山流水、高情满怀、真情诗意”的文艺思想大潮中,高校积极地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但部分地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仍存在不足。如本文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对音乐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音乐课堂教学提高的措施。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3.5
期刊
[摘要]刘辉教授一直致力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他以宏观的文化视域,不断审视和思考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他的民族声乐艺术理念具有现代艺术学科的内涵与特质。本文将从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的角度分析和阐释刘辉教授民族声乐艺术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刘辉;中国民族声乐;原生态唱法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5-0005-03  刘辉长期
期刊
[摘要]刘辉教授在教学中,他孜孜以求,教书育人,不惟书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他坚持因材施教,强调声乐训练中的辨证关系。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演唱实践、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中,为探索和建立科学完整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中国民族声乐学派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刘辉;音乐人生;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5-0008-02  刘辉是我国
期刊
[摘要]融合中国西藏意象的当代流行音乐在国际传播中备受瞩目,西藏形象的国际构建由“自身文化魅力和神秘色彩”的内因,以及“西方历经神秘化、蒙昧化、理想化、政治化、客观化五个阶段的认识过程”这一外因共同作用而成。当代融合西藏意象的流行音乐《阿姐鼓》和《万物生》在国际传播中秉“因人而异,各有所长”的传播方式,融入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善用神秘神圣的宗教资源,探索新颖多元的传播方式,借鉴由外向内的运作模式,
期刊
谐谑曲(鋼琴小品)
期刊
[摘要]《后调性理论导论》在当代作曲技术理论中影响卓著。本文以该书为探讨对象,特别对2005年再版的中文版第三版进行了综合性解读,并简要阐述了书中所涉及的新的作曲理论研究体系。该书是后调性音乐分析研究中必备的一本综合性教材,针对渴望了解和学习当代作曲技术的学生,本文抽样简评了修订版中所增加的新的分析、图表和习题的应用方式,这在作曲理论课程中的当代与当代作品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后
期刊
春天的夢(人声与钢琴五重奏)
期刊
端午“小长假”期间,北京市民迎来消夏新方式:享誉全球的维也纳仲夏音乐会首次以大屏幕转播方式来到中国。28日晚间,400多名乐迷齐聚北京三里屯,在迷人的夏日月色下欣赏了免费的世界顶级音乐会,场外转播更吸引了近万行人驻足观看。  今年的仲夏音乐会以“童话与传说为主题”。在两个小时的表演时间内,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6位世界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包括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Dvorák)的歌剧《水
期刊
[摘要]笔者于2015年初委约青年作曲家赵艺璇为古筝与电子音乐创作了这首《晴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积累,作曲家于2015年9月完成该作品。笔者通过对该作品创作的思想内涵、音乐结构以及作曲技法的分析,探索其在古筝与电子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创新之处;并结合自己演奏的心得体会,如演奏与现场乐器或人声结合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的特点、双古筝的表演形式、不同速度下演奏风格的把握等,阐述《晴岚》独特的艺术风格。笔者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而正是多元化的艺术文化发展使得古典诗词歌曲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生息。《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代表作,作曲家刘欢以极考究的编曲方式,给古诗词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之既饱含浓郁的古典韵味,又颇具现代气息。本文通过对其以情带聲的演唱特征以及离经叛道的音乐形式进行分析来探究《菩萨蛮》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古典诗词;《菩萨蛮》;演唱特征;音乐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