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低年级识字教学四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12345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关键任务,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课标有着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认识16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并且要会写其中的800个左右,同时还要求低年级学生对汉字要“多认少写”,积极进行自主识字等学习活动。目前,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还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的现象。在这样的识字教学形式下,学生会对识字产生抵触情绪,无法较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小学生的识字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也就不高,很难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善于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
  一、结合具体语境,引导随文识字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每个汉字都受语言环境的制约,当处于不同的环境时,汉字的音、形、義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应该结合生字的具体语境展开识字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这样自然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啪,啪”的声音表现鞭打声,来打破黎明的宁静。对于“鞭”字的教学,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中的语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以降低学生对生字的学习难度。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这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找出插图中的鞭子,并说一说它是什么形状,等等。最后,再对“鞭”的字形进行分析,从它的“革”字部可知鞭子一般是用皮革制作成的,而从右半部分的“便”字可知牧民们使用这种鞭子的方便性。这样通过与语境的结合对生字进行教学,丰富了学生认识生字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
  在以上教学中,教师从“鞭”字的特点出发,并与课文语境相结合展开识字教学,实现了音、形、义的完美融合,帮助学生更轻松、自然地识读汉字,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基于构字规律,引导迁移识字
  汉字的构字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识字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相关的规律,学生就会用学会的汉字规律去学习新的汉字,进而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进行迁移识字,扩充学生的识字量。
  如,在教学 “木、林、森”和“人、从、众”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对每组汉字的构字特点进行观察,找出认识这些汉字的有效方法。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效地抓住了这些汉字的特征,接着教师再教给学生会意字的有关构字规律,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字符合这样的规律特征。在教学“蝴”“蜻”“蚂”时,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形声字一部分表示形旁、一部分表示声旁的特点,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上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造规律来认识和学习会意字和形声字,这种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触类旁通,对更多生字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小学生一旦形成了迁移识字的能力之后,就能够极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并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形象识字
  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他们。所以教师就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把声音和画面等进行融合,引导学生识字。教师以生动的方式展开教学,既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小池塘》一课时,对于“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里的生字“波”,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波”的发音进行展示,并和“泼”进行对照学习,让学生分清这两个汉字的读音。然后,再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用醒目的笔画一笔一画地写出“波”和“泼”,让学生对比二者在写法上的区别。最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波”和“泼”所表达的含义进行动画演示,以便学生分清含义。教师通过一步步深入的多媒体教学,给静态的文字赋予更多鲜活的气息。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学生不光能辨别“波”“泼”的差别,还清楚了二者的含义。
  可见,在信息时代下,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不能仅仅用以往一张嘴、一支笔的方式进行教学,而要结合学生学习生字的实际情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
  四、开展活动竞赛,引导趣味识字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只要求他们学习课本上提供的生字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师还应设计丰富的识字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比比谁认识的字更多,并交流自己认识生字的途径。通过交流和评比,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激发,能产生更加浓厚的识字兴趣,识字效果自然能得到不断提升。
  教师应努力设计不同的识字活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主识字中去。比如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识字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和自主阅读中学习生字,和其他同学比一比自己认识哪些课文上没有学过的生字,看谁认识的生字最多。同时,还可以在班上开展阅读比赛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更多的生字,不仅能推动识字效率的提升,也能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多种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从识字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实现良好的识字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和合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诚然,当下社会是一个呼唤团结协作的社会,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学生就无法真正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还要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领悟升级和阅读技巧的有效提升,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一、梳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
《祖父的园子》是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经典课文,改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摹了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地劳作和戏耍的欢乐生活。其中,“我”就是童年萧红的化身,而“园子”则包含着双重的意蕴:一种是属于记忆的“园子”,氤氲着童年的乐趣和“园子”的美学,是萧红对于童年生活的“生命的回望”;一种是属于感觉的“园子”,笼罩着现实的
现代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进入课堂,各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但仍有不少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仍然没有牢固树立“以学为本,以生为主”的“双主”意识,仍然徘徊、逗留在“怎么教、如何教”的教法问题上(走的是传统路线),忽略或淡化了以学生“怎样学、如何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除了教师要积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外,更多的还需要我们从操作层面引导教师把目光聚焦于
期末考试前,学生们显得紧张而忧郁,教师们则个个面露愠色,整座校园显得烦闷而焦躁。  办公室里,闷在作业堆里的我,飞速地在本子上用笔圈画着学生们的错别字,望着满眼的红“×”,一股无名之火腾地在胸中蹿出。难写的字、重点背的课文,都强调了不下十遍,怎么就记不住呢?这是迎接考试的态度?深深的忧虑像一瓶散发着馊味的饮料,溢满了整个心房。  忽地,门外传来一阵阵开心爽朗的笑声,抬起沉重的头,定睛一看,哟——原
在教学中习作是一个重点,在听、说、读、写四个环节里,尽管写被列在了最后,但这恰恰体现了写的重要性。写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输出活动,具有较高的难度。写看起来只是让学生进行写話或者习作,但是相对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而言,已经是一种挑战性很强的学习过程了。在通常情况下,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通过习作来完成的,这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且通过习作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有技巧的,近年来的小学教学研究表明,微习作一样可以培养学生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短平快”写作的一种习作训练策略。统编本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学生现在不仅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优秀片段,挖掘教材蕴藏的写作元素,充分把写的训练有机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就能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精妙的词句段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借课文,反复品读这些新颖独特的词语、富有哲理的句子、引发共鸣的段落,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助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促使学生的表达更加灵动、更加鲜活。  一、积累词语,个性表达  很多学生由于缺少词汇量的积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常贫乏,表达缺乏感染力。要使学生能够写出独特的句子,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一些小古文,这些小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浓缩,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那么,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呢?  一、激  激,即激发兴趣,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诵读、品读感悟、诗画结合……如此种种,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更加精彩。笔者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另辟蹊径,巧借比较来让学生学习古诗,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诗词在创作、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进而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更加深刻。  一、比较题目  在古诗词中,诗题是一首诗浓缩的精华,它往往包含了作者在创作时的独具匠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题的比较入手,帮助学生发现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体验式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教师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缺乏对体验式阅读的深入研究,以至于学生的体验学习大都停留在浅层,水过地皮湿,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创新体验式阅读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