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学是否有效”逐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但许多教师只从“教”的角度切入,在教学实施层面探讨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较少从“学”的方面去思考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行为,不应忽视对“学”的研究。以下将通过教学实例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关注学习主体,从而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有效教学研究要关注学习主体
1.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关注自己的学生,只是关注角度和程度有所不同。有一次,我听了一节一年级语文课,这节课从头至尾只是让学生读书。教师关注了读的形式,却没有关注学生学的需要。“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没有错,问题是要摸索在学生“读正确”后,还要教会他们该怎样读。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教师所教往往是学生早已熟知的东西,而教师对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却心中无数。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2.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忽视学生学习需要外,还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如人教实验版五年级教材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课文,不少老师上课时,喜欢抓住“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这个重点句,带着学生感受体会德国小镇景色的“奇丽”和日耳曼民族的“奇特”,在相关句子的理解上花去不少时间。其实,细读课文就会发现,五年级学生是可以读懂这部分内容的,并不需要教师带着他们把这两段文字读得滚瓜烂熟,品得细细碎碎。
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们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然而,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兴趣会发生变化。低年级的兴趣点到了高年级就不是那回事了。因此,对于学生不同阶段的教学手段,也应随学生兴趣的改变而调整。如低年级学生对什么都好奇,认知欲望最强烈,他们渴望识字,识字量的增加可以使他们阅读更多内容,了解更多东西。
二、有效教学研究要关注学习内容
语文教学要姓“语”,不能得“意”忘“言”,这是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学者们不断强调的语文教学观。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移到语言运用中。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重视语言训练,仿说仿写,填空补白,确实也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训练内容的很肤浅,达不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
1.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教师关注文本表达的语言形式,把一些比较特殊的词语和句子抽取出来进行说词和写句的训练,这些做法是好的,也符合语文学习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对语言训练理解的低层次化现象。低年级教材中的语言比较浅显,语言形式不复杂,教师容易发现并进行训练。但对中高年级学生的训练如果像还低年段学习一般,那么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形式的水平就得不到提高。
2.关注学生的语言现象。除了教材课文中的语言学习外,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语言现象,同样是需要挖掘的学习内容。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指导学生言语表述和语言表达规范时,总能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说话和写作中的语言现象,及时进行诊断和诊治,把课堂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之一,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收获良多。要达到贾老师的功力需不断修炼,但应该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多停留在“好”、“不好”或“对”、“不对”等表浅的评价上,没有对语言问题进行诊治。
三、有效教学研究要关注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最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获得方法,并用方法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要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就需要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中的语文学习经历与经验是他们获得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1. 关注方法的延续性。有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当学生学习表现不够好的时候,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埋怨学生上一任的教师没教好,特别是没有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种埋怨反映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方法的学习是有延续性的。
有位教师在上《军神》第一课时,先教学生学习生字,但教学形式和方法与一二年级学习没多大区别,教师还是采用创设过关情境,带着学生过读音关、字形关、词语关、句子关,最后进入课文的学习等教学方法,从生字开始到真正接触文本,花了近半小时。
这个状况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高年级的生字学习与低年段的生字学习有什么不同呢?起码在方法上应该不同。高年级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时,要注意识字方法的延续和更新,不能还停留在过去的方法上。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就该在识字学习中渗透一些字或词的来源、本义、引申义和多义指向的指导,使识字学习带点中国文化的气息,从中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关注方法的具体化。很多学生知方法而不会用方法,学习方法成了学生口中的一个“词汇”,不能用到实处,推动其学习的进程。如“找关键词句”,学生在课文中怎样找?找哪个句子才是关键句?什么词才是关键词?找出来后如何去理解体会其意思?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具体细化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经历中运用并转为经验,才能明白“找关键词句”理解的方法如何用。
从以上实例中可看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需要深入到“教”与“学”的实质中,特别应该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去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习体验,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使有效教学研究落到实处。
(河北省涿州市孙庄中心校)
一、有效教学研究要关注学习主体
1.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关注自己的学生,只是关注角度和程度有所不同。有一次,我听了一节一年级语文课,这节课从头至尾只是让学生读书。教师关注了读的形式,却没有关注学生学的需要。“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没有错,问题是要摸索在学生“读正确”后,还要教会他们该怎样读。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教师所教往往是学生早已熟知的东西,而教师对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却心中无数。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2.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忽视学生学习需要外,还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如人教实验版五年级教材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课文,不少老师上课时,喜欢抓住“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这个重点句,带着学生感受体会德国小镇景色的“奇丽”和日耳曼民族的“奇特”,在相关句子的理解上花去不少时间。其实,细读课文就会发现,五年级学生是可以读懂这部分内容的,并不需要教师带着他们把这两段文字读得滚瓜烂熟,品得细细碎碎。
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们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然而,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兴趣会发生变化。低年级的兴趣点到了高年级就不是那回事了。因此,对于学生不同阶段的教学手段,也应随学生兴趣的改变而调整。如低年级学生对什么都好奇,认知欲望最强烈,他们渴望识字,识字量的增加可以使他们阅读更多内容,了解更多东西。
二、有效教学研究要关注学习内容
语文教学要姓“语”,不能得“意”忘“言”,这是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学者们不断强调的语文教学观。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移到语言运用中。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重视语言训练,仿说仿写,填空补白,确实也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训练内容的很肤浅,达不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
1.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教师关注文本表达的语言形式,把一些比较特殊的词语和句子抽取出来进行说词和写句的训练,这些做法是好的,也符合语文学习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对语言训练理解的低层次化现象。低年级教材中的语言比较浅显,语言形式不复杂,教师容易发现并进行训练。但对中高年级学生的训练如果像还低年段学习一般,那么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形式的水平就得不到提高。
2.关注学生的语言现象。除了教材课文中的语言学习外,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语言现象,同样是需要挖掘的学习内容。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指导学生言语表述和语言表达规范时,总能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说话和写作中的语言现象,及时进行诊断和诊治,把课堂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之一,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收获良多。要达到贾老师的功力需不断修炼,但应该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多停留在“好”、“不好”或“对”、“不对”等表浅的评价上,没有对语言问题进行诊治。
三、有效教学研究要关注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最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获得方法,并用方法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要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就需要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中的语文学习经历与经验是他们获得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1. 关注方法的延续性。有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当学生学习表现不够好的时候,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埋怨学生上一任的教师没教好,特别是没有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种埋怨反映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方法的学习是有延续性的。
有位教师在上《军神》第一课时,先教学生学习生字,但教学形式和方法与一二年级学习没多大区别,教师还是采用创设过关情境,带着学生过读音关、字形关、词语关、句子关,最后进入课文的学习等教学方法,从生字开始到真正接触文本,花了近半小时。
这个状况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高年级的生字学习与低年段的生字学习有什么不同呢?起码在方法上应该不同。高年级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时,要注意识字方法的延续和更新,不能还停留在过去的方法上。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就该在识字学习中渗透一些字或词的来源、本义、引申义和多义指向的指导,使识字学习带点中国文化的气息,从中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关注方法的具体化。很多学生知方法而不会用方法,学习方法成了学生口中的一个“词汇”,不能用到实处,推动其学习的进程。如“找关键词句”,学生在课文中怎样找?找哪个句子才是关键句?什么词才是关键词?找出来后如何去理解体会其意思?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具体细化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经历中运用并转为经验,才能明白“找关键词句”理解的方法如何用。
从以上实例中可看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需要深入到“教”与“学”的实质中,特别应该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去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习体验,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使有效教学研究落到实处。
(河北省涿州市孙庄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