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染色体1p36杂合性缺失的初步研究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染色体1p36可能存在的与非特殊类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为发现和定位肿瘤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热点位点.方法 选取1号染色体8个微卫星多态位点标志物,采用新鲜和石蜡组织基因组DNA抽提-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银染法-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80例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基因组DNA的杂合性缺失(LOH)频率.应用x2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8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有45例(56.3%)至少在一个位点出现LOH,其中D1S1310微卫星位点频率最高,为35.7%(25/70).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染色体1p36发生高频率LOH,提示1p36.23 ~ 33区间可能存在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的抑癌基因。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2例上皮样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其组织学形态特征,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分析.结果 2例患者中经典型和近端型上皮样肉瘤各1例.2例上皮样肉瘤均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为圆形或多角形的上皮样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染色,另一种为肥大的梭形细胞,组织结构呈结节状,可见中心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广谱CK、EMA、V
目的 探讨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18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占同期3116例肺癌住院患者的0.58%.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肺叶切除术5例(包括肺袖状切除术1例),肺楔形切除术2例,开胸探查术1例;10例行辅助化疗.高度恶性型13例(72.22%);低度恶性型5例(27.78%).17例肺癌患者T
目的 分析病理T2~3N0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22例病理T2~3N0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 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模型分析.结果 总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9.3%、63.5%、52.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和组织分化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因素(x2值分别为7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NF-κB p65的活化与k-ras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67例已知k-ras基因状态的大肠癌组织中NF-κB p65的核表达.结果 在167例大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59例,突变率35.3 %;NF-κB p65核表达阳性63例,阳性率37.7%.不同性别、年龄、ECOG评分、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病例k-ra
目的 研究食管癌和Barrett食管组织的甲基化情况,探讨其发生的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的异同.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对27例手术后食管癌、癌旁正常组织以及18例胃镜活组织检查Barrett食管组织中RASSF2基因的甲基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RASSF2在食管癌组织中甲基化率(66.7%,18/27)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22.2%,6/27)及Barrett食管组织的甲基化率(33.3%,
目的 探讨乳头浸润性汗管瘤样腺瘤(IS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ISA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肿瘤发生于乳头,1例发生于乳晕.刺痒、触痛和皮肤溃疡是主要症状.大体检查:肿物界限不清,切面灰白,未见包膜.镜下,肿瘤内可见小管状结构和实性上皮细胞条索结构,二者弥漫分布于纤维性间质中.多数小管被覆双层上皮,具有特征性的逗号样外观.肿瘤细胞呈立方形,胞
目的 观察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肺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的疗效.方法 据多学科综合治疗中手术与化疗的先后次序,将82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分为新辅助化疗(NAC)后手术切除组(NAC+手术组)34例以及直接手术组48例,分析其治疗效果.NAC+手术组术前给予2个周期NP(长春瑞滨、顺铂)或EP(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化疗结束3周后进行手术.直接手术组患者术前全面检查无手术禁忌后,直接进行手术.结果
目的 分析和比较硼替佐米+地塞米松(BD)方案和长春地辛+表柔比星+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完整的轻链型MM患者的病例资料,7例患者采用BD方案化疗,9例患者采用VAD方案化疗,分析比较BD和VAD两种化疗方案治疗轻链型MM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2 ~ 76个月),BD方案组总反
目的 证实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系中存在乙醛脱氢酶阳性(ALDH+)乳腺癌干细胞,并研究ALDH+乳腺癌干细胞体外增殖、侵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从MCF-7细胞中分离并培养ALDH+乳腺癌干/祖细胞,通过划痕试验、MTT法生长曲线测定以及Transwell法等检测ALDH+乳腺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MCF-7细胞系中,CD-/low24CD+44细胞比例约为1.4%,AL
目的 探讨转染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基因表达情况及其功能.方法 实验分三组,即转染TRAIL基因组、转染空载体组及空白对照组.用脂质体法将TRAIL转入绿色荧光蛋白(GFP)-BMSC中,反转录PCR法检测BMSC的TRAILmRNA水平,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TRAIL蛋白的表达;将携带有TRAIL的GFP-BMSC同大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