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要求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而得到认知的全面发展。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提问思考的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21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上,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以“满堂灌”的形式为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氛围下,逐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进而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构建由具体走向抽象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应当学会改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在勤学乐思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其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建议,希望对当下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所帮助。
一、注重学生的预习过程
预习,通常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新知识进行的自主学习行为。初中生由于自觉性不高、自学能力差,常常对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充耳不闻,认为自己“反正都看不懂”,便不想花时间来对新课程进行提前预习。这种消极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机会,还让课堂教学效率间接得到了影响。如何让学生自觉、高效的进行预习,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之一。
在我看来预习不单单是一项“口头任务”,教师还应对此学习过程引起重视,注重学生的预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课下的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最终学会独立探究、解决问题。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来帮助学生进行预习。导学案为学生指出了清晰的预习步骤,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能够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课本的学习由浅到深,进而发现自身学习上的问题,得到问题意识的培养。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任务抽查”的形式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对于课下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可以在新课课堂上进行提问、检查,教师在提问、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同时,还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决学生思维上的难点、热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完善认知,最终得以进步。
二、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好奇心大、求知欲强等特点,用生动幽默的教学形式,构建良好的学习、思考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知识呈现形式
一堂成功数学课堂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学会发挥教学创意,用多样化的知识呈现形式,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打开学生的思维殿堂,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
教师可以在新课设计时积极导入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学习思考的氛围中。例如,我们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下午放学时,你的车子坏了,不能按时回家,你在学校前的东西方向的路上修车,妈妈来接你时先走20米,再走30米,能不能看到你”。用这种贴近生活的提问方式,让学生主动进入思考情境,进而提高其问题意识,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妈妈可能有多种走法”。最后,教师再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让学生学会实现语言文字与数学等式的转化,丰富其解题思想。教师还可以用引入模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点、线、面”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让学生通过自觉联系生活实际找到数学模型,学会结合多种实例模型思考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提问形式
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提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起疑,养成大胆思考、积极发问的好习惯。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为了紧抓教学进度,对于课堂中“插嘴”提问的学生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不对其给予适当点拨,让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受到打击,严重影响到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提问的多样性,让学生的求知愿望得到实现,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的形式,打破传统学习的思想禁锢,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可以用“破绽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猜测与观察。
例如,在学习“直线、线段、射线”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两条线段的长短可能不一”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测与联想,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将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学会带领问题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教师还可用“设问”的形式,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注重课下的探究过程
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就会不自觉的将这种学习态度带到课下的生活中去,思考不止,学习不止。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课下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探究氛围中养成问题意识,学会开拓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在每一章节的学习过后,对知识进行全面、多样的解析,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广阔。通过这种课下探究总结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维也出现了独特的个性,学生出现了用数学公式巧推导、数学定理背后的故事讲解、知识的多样衔接等形式汇报自己的思维成果。通过这种合作的探究模式,能让学生之间的思维产生相互碰撞与交流,让学生在学习别人的思维长处时,提升自身的问题意识,继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学生进行了这些探究活动后,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指导,给予学生成就感,让学生爱上思考,学会创新,实现数学育人的潜在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数学讲座、数学技能比赛等形式,带学生以多角度解读数学思想,进而打破学生认知的平衡,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自我反省、总结、提升的过程中从未知走向已知,让学生在问题意识的逐渐养成中,从解决问题走向积极创新。
思考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养成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让思考支撑起他们的人生,通过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创新拓宽他们的人生!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21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上,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以“满堂灌”的形式为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氛围下,逐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进而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构建由具体走向抽象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应当学会改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在勤学乐思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其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建议,希望对当下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所帮助。
一、注重学生的预习过程
预习,通常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新知识进行的自主学习行为。初中生由于自觉性不高、自学能力差,常常对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充耳不闻,认为自己“反正都看不懂”,便不想花时间来对新课程进行提前预习。这种消极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机会,还让课堂教学效率间接得到了影响。如何让学生自觉、高效的进行预习,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之一。
在我看来预习不单单是一项“口头任务”,教师还应对此学习过程引起重视,注重学生的预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课下的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最终学会独立探究、解决问题。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来帮助学生进行预习。导学案为学生指出了清晰的预习步骤,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能够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课本的学习由浅到深,进而发现自身学习上的问题,得到问题意识的培养。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任务抽查”的形式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对于课下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可以在新课课堂上进行提问、检查,教师在提问、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同时,还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决学生思维上的难点、热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完善认知,最终得以进步。
二、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好奇心大、求知欲强等特点,用生动幽默的教学形式,构建良好的学习、思考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知识呈现形式
一堂成功数学课堂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学会发挥教学创意,用多样化的知识呈现形式,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打开学生的思维殿堂,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
教师可以在新课设计时积极导入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学习思考的氛围中。例如,我们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下午放学时,你的车子坏了,不能按时回家,你在学校前的东西方向的路上修车,妈妈来接你时先走20米,再走30米,能不能看到你”。用这种贴近生活的提问方式,让学生主动进入思考情境,进而提高其问题意识,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妈妈可能有多种走法”。最后,教师再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让学生学会实现语言文字与数学等式的转化,丰富其解题思想。教师还可以用引入模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点、线、面”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让学生通过自觉联系生活实际找到数学模型,学会结合多种实例模型思考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提问形式
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提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起疑,养成大胆思考、积极发问的好习惯。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为了紧抓教学进度,对于课堂中“插嘴”提问的学生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不对其给予适当点拨,让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受到打击,严重影响到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提问的多样性,让学生的求知愿望得到实现,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的形式,打破传统学习的思想禁锢,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可以用“破绽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猜测与观察。
例如,在学习“直线、线段、射线”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两条线段的长短可能不一”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测与联想,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将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学会带领问题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教师还可用“设问”的形式,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注重课下的探究过程
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就会不自觉的将这种学习态度带到课下的生活中去,思考不止,学习不止。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课下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探究氛围中养成问题意识,学会开拓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在每一章节的学习过后,对知识进行全面、多样的解析,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广阔。通过这种课下探究总结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维也出现了独特的个性,学生出现了用数学公式巧推导、数学定理背后的故事讲解、知识的多样衔接等形式汇报自己的思维成果。通过这种合作的探究模式,能让学生之间的思维产生相互碰撞与交流,让学生在学习别人的思维长处时,提升自身的问题意识,继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学生进行了这些探究活动后,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指导,给予学生成就感,让学生爱上思考,学会创新,实现数学育人的潜在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数学讲座、数学技能比赛等形式,带学生以多角度解读数学思想,进而打破学生认知的平衡,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自我反省、总结、提升的过程中从未知走向已知,让学生在问题意识的逐渐养成中,从解决问题走向积极创新。
思考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养成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让思考支撑起他们的人生,通过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创新拓宽他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