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岗位轮换制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学校生活的人来说,想必一定不会对这个过程陌生:刚迈入小学校门第一天,几个孩子就被班主任指定为班干部,之后这些班干部很可能就一直担任着这些职务直到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后,很多班主任会从小学里当过班干部的学生中挑选几位担任班干部。有些班主任可能会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选班干部,这时那些踊跃上台演讲的往往是小学时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在他们的演讲辞中一般少不了这样一句:“本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担任某某班干部,因此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请大家投我一票吧!”这句话的分量可非同小可,那些从未当过班干部的学生一般都会把票投给他们。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和大学,类似的情况在重复进行着,班干部或是由班主任直接任命,或是由大家民主选举产生,但结局却几乎是相同的,新任的班干部总是从以前当过班干部的学生中产生。于是,很多班干部享受到了“终身制”的待遇,而且这种效应即使在学生毕业后仍然存在,乃至影响他们的一生。一般来说,当过班干部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更容易受到单位领导的器重。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班干部的“终身制”?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们会发现问题就出在小学一年级的指定上。也许班主任怎么也想象不到,他随机的指定竟会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与那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相比,从未当过班干部的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很少得到锻炼,沟通协调能力相对欠缺,自信心可能相对不足,走向社会后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而且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这些学生从小在有些专制的管理方式中成长,必然缺乏民主和公正意识,很难成为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假如其中有一部分人走上教师工作岗位,那么他们很有可能采用以前他们自己老师比较专制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的学生。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得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民主和公正意识。由此可见,班干部制度看似一个小问题,其实蕴含着民主和公正这个大问题。所幸的是我们的班干部制度正在挣脱传统的束缚,逐步走向民主和公正。我们考察班干部制度发展的三种状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第一种状态是传统的班干部制度,以集体主义思想为主导价值观,尤其是以马卡连柯为代表的原苏联班集体建设的思想。在班干部设置上的具体表现就是班干部一般是班主任凭自己的主观判断任命的,班干部任命后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班主任比较注重培养班干部领导核心的作用,非常强调维护班干部的权威。
  假如班主任比较专制的话,班干部就缺少自主性,只是班主任命令的执行者而已。如果班主任比较开明,那么可以给班干部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舞台,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可以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但是其他大部分学生则成了观众。长此以往,那些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天生是当“领导”的料,其他同学都得对他们惟命是从。而那些没有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就会更加认同自己的“群众”角色:看来我的确不具备当班干部的素质,以后一切都听班干部的吧!于是,本来在他们身上可能具有的组织和管理潜能就这样被埋没了,为同学们服务的热情也可能就这样被压抑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不仅会伤害那些从没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进步的积极性,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埋下自卑的种子,甚至会导致一个孩子一生命运的改变。而且对那些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来说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大心理,在学生之间人为地制造等级、差距,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第二种状态开始透露出民主的气息,班主任开始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班干部不是直接由班主任任命了,而是强调要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人这样描述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干部形成过程:即指定、过渡、众举、形成较稳定的核心。第一个环节“指定”细推敲起来是有问题的。作为班主任,为了使班级的日常教学活动进入正轨,指定几名学生临时担任班干部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殊不知这样做容易导致暗示效应。当正式开始选班干部时,其他学生往往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把票投给那些临时班干部。于是,班主任原本可能是随机的指定却被大家正式认可了。那些没有被选上的学生可能会在心里暗自不满:要是一开始班主任指定我当班干部,那么我也很有可能被正式选为班干部的。
  而最后一个阶段——“形成较稳定的核心”,这也是有问题的。这意味着成为班干部的大门向那些不是班干部的学生关闭了,即使他们表现得再好,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成为班干部了。这无疑是剥夺了他们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权利和机会,对他们全面、主动、健康的成长是不利的。而对那些成为班干部的学生来说,由于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班干部群体,久而久之,他们就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变得不怎么愿意为同学们服务了。有的还摆起了“官架子”,以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自居,习惯于以教师的腔调指挥、训斥甚至惩罚其他学生,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无疑也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种状态体现出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在我看来,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中的班级建设改革是其典型代表。“新基础教育”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的口号,坚持以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本,追求通过班级建设,培养能够主动发展的人,形成学生主动、健康的生存方式。其具体改革措施有以下几种:
  1.角色动态分配制
  即打破班干部由少数几个学生担任的常规,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担任班干部的机会。由于学生是处在成长期的人,他们需要学习和体会多种社会角色,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2.增设班级管理岗位
  由于一个班的班干部岗位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为了维护班级各项工作的稳定有序,班干部不宜做很频繁的变动,因此,单纯是班干部的轮换很难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轮到担任班干部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基础教育”改变了传统“层级化”的管理分配制度,形成一种“多方位网络化”的管理制度。具体做法主要是尽量增设班级管理岗位,使在同一时间内能有较多的学生担任某种管理角色。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和提高学生集体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性,锻炼管理能力,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切身体会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自我管理。
  在实践中,岗位设置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只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就可以设置岗位。比如,华东师大附小试验班在保持原来的班级干部和中队小队干部职数的前提下,又增设5大类30多项的岗位。如学习类(包括课代表、学习组长和早读检查员等)、知识类(包括气象记录员、生物小组、图书管理员等)、活动类(包括宣传小组、接待员、评分员等)、服务类(包括卫生员、守门员、乒乓台负责员等)和行为规范类(包括安全岗、视力监督员、节能员等)。
  3.一日班主任制
  如果角色动态分配和增设管理岗位还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那么可以实行一日班主任制。即让每一位学生轮流当一天班主任,履行班主任的常规职责,比如,带领早读、早操、管理午间活动、监督岗位执行情况、负责放学排队、记录班级日记、汇报一日情况等。实行一日班主任制能给学生带来诸多好处,不仅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培养综合能力的途径,如良好的交往、合作能力,正确的观察、判断评价能力,总结、写作的能力等等,它是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理想辅助手段。
  以上是“新基础教育”关于班级岗位建设的三项主要措施,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实行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宗旨归根到底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价值,培养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
  除了以上提到的诸多好处之外,实现班级岗位轮换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却不太被人所重视的作用,即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民主和公正意识。正如杜威所指出的,“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民主不仅仅跟政治联系在一起,而且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公正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孜孜以求的,人们最深恶痛绝的就是社会的不公正。对于作为一个微型社会的班级来说,民主和公正问题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因为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较大的发展潜能,如果从小就在他们心中播下民主和公正的种子,那么等他们长大成人后我们就会收获一批具有民主的意识、民主的作风、民主的工作方式的公民。反之,如果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都是专制的管理方式,那么等他们走上社会后就很可能成为独断专横的官员,利欲熏心的商人,自私自利的普通公民……学生能否形成民主和公正的意识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有民主和公正意识,要求教师具有民主的态度和民主的工作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班级是民主和公正的摇篮,而班级岗位轮换制是走向民主和公正的起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其他文献
圆子:  去年以来我经常会处于焦虑的状态,烦躁不安,夜里会做噩梦。想法、担心特别多,特别敏感、自卑,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每当焦虑时,我就要立刻联系男友,反复问他该怎么办;想见他时,若见不到我就會更焦虑;问他一些问题,若他不立即回答,我就会坐立不安。我也很想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但是做不到。慢慢地,男友对我感到厌烦说我有心理疾病。最近我感觉到他在有意疏远我,我担心他和我提分手怎么办?  小雅
經常听到很多女性抱怨老板专制,老公没能力,孩子不听话。乍一听好像都成立,但是慢慢体会,就好像都跟自己没关系,好像自己不存在一样。仿佛老板、老公、孩子甚至身边的任何人,都可以是高于自己的那个人,而自己只有抱怨没有选择。其实都有自己的参与,只不过是闭着眼睛被动参与。甚至,有的女性一直习惯了被动模式,一直抱怨自己生活的无能为力,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主动参与人生选择。  电影《夺冠》的主角郎平,人生中有
案 例  蔡某驾驶电动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时,看到正在横过道路的王某(年近90岁)因避让一辆货车而摔倒,便立即停车将王某扶到道路旁施救。随后,蔡某与王某家属将王某送往医院治疗,蔡某垫付了1000元医疗费。最终,王某因救治无效而死亡,王某家属报警处理。  公安机关经过调查取证后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载明:蔡某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其在事故中存在违法行为;王某横过道路时未确认安全通
父亲和母亲同岁,两位老人在80岁那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老房子拆了,用1年时间盖了新房。  农村的老屋,是我們大家的乡愁。有老屋就有土灶,有土灶就有好吃的。老屋里的土灶和大锅,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舌尖回味。  最难忘的是年底沸油豆腐的场景,自己家里种的黄豆,石磨盐卤制作出来的豆腐,用柴灶烧的大锅,锅里用的是自家榨的菜籽油,那样的美味是人间极品。  老屋是我们儿时的记忆,是我们的童年和青
作为一个踏入师范之门53年,有着48年在师范大学执教教龄的老教师,面对着教师发展、教育均衡问题,我把近年来,特别是从北京师范大学100年校庆到105年校庆这段时间所思考的一些问题,斗胆地在各位专家、各位同学面前抖出来,请大家指教。  北师大百年校庆庆典,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讲话,题目是《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我认为,这个讲话至今仍然是指导师范院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教育的目的在于,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一、爱生如人  
如果沒有妹妹,不知道现在的我会是个怎样的“怪物”。感谢有了妹妹,我知道自己没有成为那个原本会非常可怕的人。  妹妹比我小3岁。她出生后没多久,身为部队医院医生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无力照顾两个孩子,便把妹妹送到了爷爷奶奶家。事实上,一直到我7岁在妹妹回来之前,我始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  妹妹被接回来后,我对这个“闯入者”充满敌意,觉得她又土又丑,什么都不懂,更重要的是,她分走了我曾独享的爸妈的爱和关注
爷爷很早去世,我的奶奶—— 一个小脚女人拉扯6个孩子,日子很是艰难。一个夏天的中午,破旧的院落前走来了一个女人,见了奶奶,干裂的嘴唇动了几下,就晕倒了。好不容易将女人救活,才知女人的家远在河南,遭了水灾,逃荒到此地。  在奶奶的挽留下,女人住了下来,一天,两天……到最后竟然没有要走的意思。邻居看不惯,对奶奶说:“你家本来就困难,多添张嘴,孩子们就要少吃一口,一个陌生人,给两个馒头打发了完事,何必委
《优秀的綿羊》  (美)威廉·德雷谢维奇 著 九州出版社 ¥42.00  鸡娃、荤鸡、素鸡、耐鸡、自鸡……这些不是什么新开发的鸡肉食品线,而是当今学龄儿童父母圈里人尽皆知的育儿“黑话”。所谓“鸡娃”,就是给娃打鸡血、不停地安排学习和活动;“荤鸡”,就是主攻语数外等重点课程;“素鸡”,就是通过体育、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的方式丰富履历;“耐鸡”,是指娃能经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强度学习任务;而“自鸡”,则是
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目前正在逐步深化。课程改革之初,大家关注的主要是改革形式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很多教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上了。譬如,什么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为有效?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必然要遇到的难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探究中寻找着答案。  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