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在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得以飞快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学科中,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各项关键能力,空间观念就是其中的一种。空间与图形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中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灵活,让教学更加高效。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
分类號:G633.6
引言: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只依靠文字表述,很难将学生顺利带入教学中,即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上,仅依靠文字表述要理解一些抽象内容会非常困难,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此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将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还能借此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1.丰富课堂内容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拥有更大的资源库,可以为课堂提供更多的新知识,增加其知识储备,通过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的有效结合,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此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教材,以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加入更多新的知识。而且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课件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拓宽了课堂,让教学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在学完基础知识后加入一些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强化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
2.创新教学方式
依托于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采用更多样化的方法,让课堂更加高效,以下从情境教学以及演示教学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促使其主动投入学习的往往是兴趣,他们一般对于新知识会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所以在最初接触空间与图形知识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比较高[1],教师要抓住这一机会,据此进行教学准备工作,创设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图形知识直观的展现出来,帮助学生顺利构建空间观念。例如在“观察物体(一)”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要向学生传达三视图的概念,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出的图形,这样的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充满新鲜感,能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2演示教学,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思维不断发展的时期,其空间想象能力还处在最初的培养阶段,所以在面对一些立体图形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想象困难,对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直观呈现出立体图形,将课本上抽象的空间知识直观地展现在荧幕上,还可以借助相关软件让图形进行多角度旋转,便于学生更直观地观察,进而有效提升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就典型的“数正方体数目”来说,要让学生准确说出堆砌图形中有多少个正方体,这是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典型题目,在传统教学中,就是往往会通过讲述大量的理论知识,再借助黑板对此立体图形进行分解,这样的方法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则可以构建出具体的模型,还原实际立体图形后,还可以加入动画效果,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如借助鼠标可以挪动小的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性视觉感,顺利数出数量。
3.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
知识是从生活中而来,所以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脱离生活,传统教学中将数学和生活割裂开来需要及时改善,因为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加,还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2]。而借助信息技术则可以让小学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学生也能在学习中不断的举一反三,将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学有所用。例如在“四边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本节课主要讲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带领学生明确了四边形的特点后,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出广告牌等,再让学生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让学生思考为何这些物体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广告牌可以做成圆形吗?由此强化学生对于四边形概念以及特点的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通,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意识,在此期间也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考,不断提升其学习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整合时教师应该注意立足教材,借助信息技术加入更多的新知识;还要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效融合,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树立学习信心,提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技巧:“空间与图形”教学案例[J].学周刊,2016,2(25):182-183.
[2]方燕.浅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J].学周刊,2015,11(11):167.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
分类號:G633.6
引言: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只依靠文字表述,很难将学生顺利带入教学中,即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上,仅依靠文字表述要理解一些抽象内容会非常困难,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此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将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还能借此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1.丰富课堂内容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拥有更大的资源库,可以为课堂提供更多的新知识,增加其知识储备,通过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的有效结合,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此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教材,以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加入更多新的知识。而且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课件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拓宽了课堂,让教学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在学完基础知识后加入一些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强化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
2.创新教学方式
依托于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采用更多样化的方法,让课堂更加高效,以下从情境教学以及演示教学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促使其主动投入学习的往往是兴趣,他们一般对于新知识会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所以在最初接触空间与图形知识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比较高[1],教师要抓住这一机会,据此进行教学准备工作,创设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图形知识直观的展现出来,帮助学生顺利构建空间观念。例如在“观察物体(一)”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要向学生传达三视图的概念,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出的图形,这样的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充满新鲜感,能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2演示教学,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思维不断发展的时期,其空间想象能力还处在最初的培养阶段,所以在面对一些立体图形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想象困难,对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直观呈现出立体图形,将课本上抽象的空间知识直观地展现在荧幕上,还可以借助相关软件让图形进行多角度旋转,便于学生更直观地观察,进而有效提升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就典型的“数正方体数目”来说,要让学生准确说出堆砌图形中有多少个正方体,这是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典型题目,在传统教学中,就是往往会通过讲述大量的理论知识,再借助黑板对此立体图形进行分解,这样的方法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则可以构建出具体的模型,还原实际立体图形后,还可以加入动画效果,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如借助鼠标可以挪动小的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性视觉感,顺利数出数量。
3.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
知识是从生活中而来,所以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脱离生活,传统教学中将数学和生活割裂开来需要及时改善,因为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加,还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2]。而借助信息技术则可以让小学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学生也能在学习中不断的举一反三,将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学有所用。例如在“四边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本节课主要讲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带领学生明确了四边形的特点后,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出广告牌等,再让学生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让学生思考为何这些物体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广告牌可以做成圆形吗?由此强化学生对于四边形概念以及特点的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通,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意识,在此期间也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考,不断提升其学习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整合时教师应该注意立足教材,借助信息技术加入更多的新知识;还要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效融合,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树立学习信心,提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技巧:“空间与图形”教学案例[J].学周刊,2016,2(25):182-183.
[2]方燕.浅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J].学周刊,2015,11(1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