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主体性教学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研究性学习在某些课程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在论证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具体实施策略,对研究性学习在机械类专业中推广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机械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b)-0059-02
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包括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程序和设计步骤与过程的论述,从工作情况、分析主要失效形式、设计计算准则、主要参数计算与校核方法典型结构设计等方面学习四大类(连接、机械传动、轴系、其他)典型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并从整体的角度初步学习机械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对于刚跨入的大学生来说,在高中学习阶段对该课程没有任何的了解,而该课程本身又具有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及教学过程跨越时间长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具有一定的困难。但该课程又是机械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该课程的知识,对整个机械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机械设计教学多数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即由教师主导学生,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难以保持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使得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及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过程。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高课堂利用率。笔者经过多年机械设计教学的实践,总结出了该课程的特点及意义,并提出了该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具体实施策略,为研究性学习在机械专业课程中的普及提供依据。
1 开展机械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其应用在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由于机械设计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较杂,以及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以单个零、部件作为一个单元对学生进行讲解,在完成该单元的授课后,再对另一单元进行授课,例如在讲解完螺纹连接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后,再对带传动的结构特点进行讲解,最后再讲解轴系设计,这容易使得学生产生一种疑惑:螺纹联接、带传动、轴系设计三者之间似乎不存在任何关系,三者授课顺序发生改变也不会影响最后学习效果,于是便产生一种误解:机械设计课程只需掌握部分章节的内容便能够对完成各种机械装备的整体结构设计。但事实上,在任何一种机械装备中,其整体功能的实现不是单单依靠某个或某几个零部件实现的,而是依靠螺钉、齿轮、蜗轮蜗杆、链条链轮、轴承、联轴器、导轨、弹簧等各个零件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若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机械设计课中,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以及现场的感性认识,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内容如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各零部件之间的工作关系,对于学生系统的掌握该课程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将学生带到机床车间,将机床主轴箱打开,通过讲述机床主轴箱的构成及工作原理使得学生对螺纹联接、带传动、轴系设计等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提及的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并指导学生实际拆卸、组装各类零、部件,结合课堂理论讲解,保证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该课程所有知识,为今后顺利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产品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当这些高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时,社会文明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此,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有着迫切的需求,企业也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并同时具备对新产品的调研、开发、销售、维修等多项综合能力。但目前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在理工科学生对人文、地理等知识的了解较为匮乏,文科学生对机械、通信知识掌握甚少,甚至在同一工科领域,机械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知识的了解也很肤浅,这使得其在踏入社会后,由于无法满足社会及企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被冷漠,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研究性学习除了要让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课知识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若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机械设计课程中,可将该课程作为中心,将其他诸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工业设计、人文社科等专业的学生组织起来,使得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完成一项机械设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各专业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各个专业之间又得到了互补与促进,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学校各个学科的融合。
(3)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學模式,对自己所授课的班级采用一套固定的教学方案,主导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交流较少,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以及对所传授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保持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若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该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该课题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如布置一篇题为“低成本、高精度数控车床主轴箱的调研与设计”的多专业学生共同完成的机械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在接受该课题时,首先要组建团队,该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应该是多样化的,包括机械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得到了体现。其次,要分析并剖解工作任务,确定各成员的职责,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负责该课题整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负责对目前数控机床主轴箱的成本、性能进行调研,机械专业的学生负责根据市场调研并结合所学知识设计该主轴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得到了体现。最后便是根据制定的方案对该课题进行实施,但往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不同专业背景由于考虑问题 角度的不同而引起的分歧越来越多,对最初的研究目标产生怀疑与动摇,研究停滞,这时需要各专业学生相互沟通,在考虑各种因素情况下,共同制定出一条可行的实施方案,而这套方案可能与原来的研究方案大不相同,但却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创新研究等综合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耐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分别得到了体现与锻炼。由此可知,学生的各项能力均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体现,教师只需认真的观察,便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各项不足,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并根据其反馈结果,探索出多套针对性强、效率高、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案,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性学习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这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异,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且学生在学习该专业课的之前对其没有任何基础,在该课程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研究性学习方式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动该课程知识,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研究性课题选择的科学性。
机械设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门课程的知识,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对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有所了解,其选题尤为重要,选题太简单,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锻炼;选题太难,学生积极性受挫,选题覆盖面太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因此,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除了与本专业的教师讨论之外,还应与其他专业的教师甚至学生一起讨论,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共同确定一个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综合性强、利于各专业学生专业互补以及多学科交叉的课题。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机械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最终目标,在其实施前期,主要是以学生掌握该课程为主要目标,当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后,再朝着最终目标而努力。
(2)巧妙的引入与学生兴趣的建立。
优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只是完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如何将学生正确引入课题并真正激发其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能否成功完成课题的关键,必须引起指导教师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对大多课程产生一种抗拒与逆反心理,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课题,从简单的生活常识入手,给学生提出一个趣味性较强的问题,激发起所有学生的兴趣,并就此问题与教师展开互动,当学生基本完成该问题的解答时,教师再在该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另一问题,继续让学生展开讨论,循序渐进,最终将学生引入到研究性学习课题上,使得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进入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机械设计教学中,教师一直认为自己是课堂的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只顾主体对客体的作用,而忽略了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而学生也对该课程产生了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完全相悖。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即教师与学生都是《机械设计》课程的主体,两个主体相互激发,相互补充,相互扩展,在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社会阅历以及教学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树立本人“主体参与”为核心的学习理念,由“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仅具有主动探究的精神,而且能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主动做出监控和调节,对自己的探究结果及时做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
(4)教学场所的灵活转换。
在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室一般为该课程教师授课、答疑以及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由于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般来说,仅仅靠课堂上书面的讲解而不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各类零、部件的作用,教师难以让学生对自己所讲述内容信服,学生更是难以真正的掌握该课程。因此,在该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场所因灵活多变,例如,在该课程授课初期,可将学生带到学校机床车间现场,针对某一型号机床的主轴箱对学生讲解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工作原理,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所讲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性。随后,再回到课堂上讲述各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计算方法,等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再回到机床车间,将机床主轴箱进行拆卸与组装,让学生了解各个零、部件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方法,并进一步加深理解各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最后再回到教室,指导学生完成变速箱的设计。如此反复,最终保证学生系统的掌握该课程的知识。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积极、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对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以及开展后续研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传统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和国外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应从每堂課测评、设计成果、团队精神、讲解的“水平、回答质疑的能力、项目报告等方面考察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的知识程度,具体包括学生每次课实践的自评、组元互评、组长评价、实践作品评价成绩、教师综合评定等,对于课题完成情况不好的小组也应对该小组学生的某方面才能给予充分肯定,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 结语
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其引入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使得学生在牢固掌握本课程知识的同时对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笔者通过多年机械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及综合素质有了大大提高,与教师的交流增多,自信心增强。在今后的机械设计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进行相关探索和实践,并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机械类专业其他课程领域中,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机械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b)-0059-02
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包括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程序和设计步骤与过程的论述,从工作情况、分析主要失效形式、设计计算准则、主要参数计算与校核方法典型结构设计等方面学习四大类(连接、机械传动、轴系、其他)典型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并从整体的角度初步学习机械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对于刚跨入的大学生来说,在高中学习阶段对该课程没有任何的了解,而该课程本身又具有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及教学过程跨越时间长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具有一定的困难。但该课程又是机械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该课程的知识,对整个机械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机械设计教学多数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即由教师主导学生,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难以保持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使得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及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过程。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高课堂利用率。笔者经过多年机械设计教学的实践,总结出了该课程的特点及意义,并提出了该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具体实施策略,为研究性学习在机械专业课程中的普及提供依据。
1 开展机械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其应用在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由于机械设计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较杂,以及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以单个零、部件作为一个单元对学生进行讲解,在完成该单元的授课后,再对另一单元进行授课,例如在讲解完螺纹连接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后,再对带传动的结构特点进行讲解,最后再讲解轴系设计,这容易使得学生产生一种疑惑:螺纹联接、带传动、轴系设计三者之间似乎不存在任何关系,三者授课顺序发生改变也不会影响最后学习效果,于是便产生一种误解:机械设计课程只需掌握部分章节的内容便能够对完成各种机械装备的整体结构设计。但事实上,在任何一种机械装备中,其整体功能的实现不是单单依靠某个或某几个零部件实现的,而是依靠螺钉、齿轮、蜗轮蜗杆、链条链轮、轴承、联轴器、导轨、弹簧等各个零件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若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机械设计课中,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以及现场的感性认识,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内容如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各零部件之间的工作关系,对于学生系统的掌握该课程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将学生带到机床车间,将机床主轴箱打开,通过讲述机床主轴箱的构成及工作原理使得学生对螺纹联接、带传动、轴系设计等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提及的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并指导学生实际拆卸、组装各类零、部件,结合课堂理论讲解,保证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该课程所有知识,为今后顺利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产品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当这些高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时,社会文明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此,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有着迫切的需求,企业也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并同时具备对新产品的调研、开发、销售、维修等多项综合能力。但目前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在理工科学生对人文、地理等知识的了解较为匮乏,文科学生对机械、通信知识掌握甚少,甚至在同一工科领域,机械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知识的了解也很肤浅,这使得其在踏入社会后,由于无法满足社会及企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被冷漠,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研究性学习除了要让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课知识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若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机械设计课程中,可将该课程作为中心,将其他诸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工业设计、人文社科等专业的学生组织起来,使得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完成一项机械设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各专业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各个专业之间又得到了互补与促进,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学校各个学科的融合。
(3)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學模式,对自己所授课的班级采用一套固定的教学方案,主导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交流较少,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以及对所传授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保持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若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该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该课题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如布置一篇题为“低成本、高精度数控车床主轴箱的调研与设计”的多专业学生共同完成的机械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在接受该课题时,首先要组建团队,该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应该是多样化的,包括机械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得到了体现。其次,要分析并剖解工作任务,确定各成员的职责,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负责该课题整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负责对目前数控机床主轴箱的成本、性能进行调研,机械专业的学生负责根据市场调研并结合所学知识设计该主轴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得到了体现。最后便是根据制定的方案对该课题进行实施,但往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不同专业背景由于考虑问题 角度的不同而引起的分歧越来越多,对最初的研究目标产生怀疑与动摇,研究停滞,这时需要各专业学生相互沟通,在考虑各种因素情况下,共同制定出一条可行的实施方案,而这套方案可能与原来的研究方案大不相同,但却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创新研究等综合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耐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分别得到了体现与锻炼。由此可知,学生的各项能力均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体现,教师只需认真的观察,便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各项不足,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并根据其反馈结果,探索出多套针对性强、效率高、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案,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性学习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这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异,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且学生在学习该专业课的之前对其没有任何基础,在该课程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研究性学习方式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动该课程知识,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研究性课题选择的科学性。
机械设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门课程的知识,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对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有所了解,其选题尤为重要,选题太简单,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锻炼;选题太难,学生积极性受挫,选题覆盖面太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因此,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除了与本专业的教师讨论之外,还应与其他专业的教师甚至学生一起讨论,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共同确定一个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综合性强、利于各专业学生专业互补以及多学科交叉的课题。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机械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最终目标,在其实施前期,主要是以学生掌握该课程为主要目标,当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后,再朝着最终目标而努力。
(2)巧妙的引入与学生兴趣的建立。
优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只是完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如何将学生正确引入课题并真正激发其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能否成功完成课题的关键,必须引起指导教师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对大多课程产生一种抗拒与逆反心理,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课题,从简单的生活常识入手,给学生提出一个趣味性较强的问题,激发起所有学生的兴趣,并就此问题与教师展开互动,当学生基本完成该问题的解答时,教师再在该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另一问题,继续让学生展开讨论,循序渐进,最终将学生引入到研究性学习课题上,使得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进入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机械设计教学中,教师一直认为自己是课堂的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只顾主体对客体的作用,而忽略了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而学生也对该课程产生了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完全相悖。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即教师与学生都是《机械设计》课程的主体,两个主体相互激发,相互补充,相互扩展,在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社会阅历以及教学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树立本人“主体参与”为核心的学习理念,由“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仅具有主动探究的精神,而且能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主动做出监控和调节,对自己的探究结果及时做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
(4)教学场所的灵活转换。
在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室一般为该课程教师授课、答疑以及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由于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般来说,仅仅靠课堂上书面的讲解而不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各类零、部件的作用,教师难以让学生对自己所讲述内容信服,学生更是难以真正的掌握该课程。因此,在该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场所因灵活多变,例如,在该课程授课初期,可将学生带到学校机床车间现场,针对某一型号机床的主轴箱对学生讲解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工作原理,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所讲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性。随后,再回到课堂上讲述各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计算方法,等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再回到机床车间,将机床主轴箱进行拆卸与组装,让学生了解各个零、部件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方法,并进一步加深理解各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最后再回到教室,指导学生完成变速箱的设计。如此反复,最终保证学生系统的掌握该课程的知识。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积极、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对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以及开展后续研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传统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和国外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应从每堂課测评、设计成果、团队精神、讲解的“水平、回答质疑的能力、项目报告等方面考察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的知识程度,具体包括学生每次课实践的自评、组元互评、组长评价、实践作品评价成绩、教师综合评定等,对于课题完成情况不好的小组也应对该小组学生的某方面才能给予充分肯定,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 结语
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其引入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使得学生在牢固掌握本课程知识的同时对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笔者通过多年机械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及综合素质有了大大提高,与教师的交流增多,自信心增强。在今后的机械设计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进行相关探索和实践,并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机械类专业其他课程领域中,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